在相聲界公認的大師,是馬三立和侯寶林,前者還有相聲泰鬥之稱。不過,總有人把他心中的大師拿出來說事。甚至還出現了各種千奇百怪的說法,張壽臣,劉寶瑞,馬季等數十人都成了相聲大師。這是無知者無畏,非要把這種錯誤散到網上顯示自己的無知。或許,在光明的相聲界,有些大師還是自己封的。當年的十大笑星之類的比賽,侯寶林先生的評論是:「都是一群年輕人鬧著玩的。」可見這批大師的能耐和水平。
那麼到底有誰可以擔得起大師稱號呢?其實,真正的大師,只有馬三立、侯寶林二人。其他的,像德字輩的老先生,離我們太過於久遠,從一兩段傳世的音頻,根本不足以論及相聲水平,所謂的大師,也不過是後人的神話;而壽字輩的張壽臣先生,是門長不假,相聲水平也高,但你見到過紀念張壽臣先生的專場嗎(小劇場的專場沒啥意義)?為什麼,輝煌期是在民國時期,到了新中國,已經過氣了。
張壽臣先生的兩個學生,常寶堃和劉寶瑞都是有機會成為大師的,但是最後的結果也極其的相似,英年早逝,成為了兩人共同的境遇。常寶堃在1951年逝世,劉寶瑞在1968年去世。當然,現在我們也只能從一些文獻資料、音頻中還有記憶者的講述中,回憶曾經小蘑菇的盛況,太多的東西只留在了回憶裡,永遠留在了回憶裡。劉寶瑞先生含恨而逝,最後只留下了一所衣冠冢,供世人憑弔。「單口大王」的名號,不是白白叫響的。劉寶瑞先生的單口前無古人,現在還沒看到來者。
再之後是文字輩的藝人。馬季、侯耀文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當馬季先生去世後,有些媒體把他稱為相聲大師,緊隨其後,侯耀文先生馬上列出了稱為大師的條件,即五大標準:
第一、是相聲門裡的權威。第二、擅長表演的同時還要能獨立創作劇本。第三、必須發揚相聲,讓相聲生根發枝,是相聲教育家。第四、必須是相聲理論家,能夠寫書、出書。第五、必須是評論家,能夠引領相聲的發展方向。
而這個標準的出臺,即有針對性,目的就是讓把馬季先生作為大師的媒體封口。無論是個人恩怨也好,一心為公也罷,或者馬季先生的水平到了也好,沒到也罷,馬季先生的大師之位妥妥的被掰下去了。
郭德綱有希望成為大師級的人物,但有些條件還不達標
首先來說要說過的是相聲門裡的權威,估計大部分觀眾沒意見,但在相聲界之中可就不一定現實了。當今相聲界的權威,沒有!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著號召力的演員,還沒有出現;第二條桃兒自然是妥妥的;第三條估計會有爭議,發揚相聲沒的說,但教育本來就不是郭德綱先生追求的目標,其實無論是粗鄙的還是高尚的相聲,都有教育意義。第四五條並不是必要依據,如果是權威了,自然就能夠引領相聲發展了。書,馬三立先生就寫過一本自傳,你能說他不是大師?
當然了,無論是配不配得上,這些都是外人的猜測和好奇罷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後來發生的事情。而且,像馬三立先生,生前很反對大師,泰鬥這些對他的稱謂,身後叫開了。這體現的是觀眾念念不忘的情誼,也是後來人應該學習和努力的方向。一味地把別人捧成大師,目的只有一個,大師多了,我也是一個大師唄。像央視曾經推出的一部記錄片,介紹了七位大師,真好,相聲你都聽過,人你都見過嗎?你就評個大師。
本來就是藝人,何必追逐這些
相聲本就是街頭巷尾的藝術,沒必要捧得那麼高尚。多少知名相聲演員,多少表演藝術家的合力都不如一個郭德綱。藝術家都長的沒邊沒際了,把大師名稱留著吧,留給實至名歸的人。畢竟,郭德綱先生的追求不是一個頭銜,一個稱謂。這些事,等到以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