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無法選擇戰場,跑者不能挑剔比賽,真正的跑步高手都是「全天候」的,而炎炎夏日的訓練最難也最見功力。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句老話中有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高手訓練,會將自己主動置身於「艱苦的環境」,然後用「逐漸適應」的方式使自己變強。就一年的中惡劣環境而言,三九天的冷和三伏天的熱,都是巨大的挑戰。普通跑者會視之為威脅,高手跑者會視之為修煉和必修課。
隨著科學跑步普及,大家都知道夏天跑步要避開炎熱環境,儘量選擇陰涼的地方或者早晚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訓練。但對跑步高手而言,打破這種舒適性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們無法挑剔比賽,誰也無法保證馬拉松比賽時都溫度適宜,惠風和暢。恰恰相反,隨著賽事數量增多,過去很少在夏季、冬季舉行的馬拉松,也因為周末不夠用了,許多挪到了夏季舉行,經歷高溫中的馬拉松已經成為常態。
對於希望出成績的嚴肅跑者而言,適應高溫比賽,日常訓練耐高溫,是維持運動表現的有力保障。而對於跑的比較慢的選手,這其實更加重要。跑得慢的選手,常常要跑到正午時分,又熱又累,網上流傳的容易中暑出危險也都發生在這樣的時刻。那怎麼辦?實際上,在日常訓練中「增加某些適應高溫的針對性訓練」反倒是最安全的解決方案。
全天候跑者之所以厲害,就是他的身體和思想意識對於各種環境/困難都有經驗。面對艱苦環境的經驗越多,跑步越安全。有的跑步經驗是在比賽中獲得,有的是在訓練中獲得。科學訓練,其中也包含了環境適應性訓練。
夏練三伏,給自己耐高溫的經驗。
訓練可以看做是一種可控的、有規律的冒險。讓自己在安全可控的情況下嘗試各種邊界,比賽時才不會慌。
上面這句話大家可以仔細品味一下,「可控的、有規律的冒險」,我們的成長無非突破舒適區。真正的風險並不是絕對的難度,而是相對難度。馬拉松不可怕,不做準備的馬拉松才可怕。
最近氣溫炎熱,朋友圈中的訓練從未間斷,即使這無比艱難的三伏天,依然如此。教科書教導我們夏季奔跑要避開炎熱,許多人也都這樣照辦了,可我仍然欣喜地看到有很多人不畏酷暑依然在奔跑,沒錯,這是一個全天候跑者的必由之路。
炎熱高溫也好,風雪雨霧也罷,戰士不能選擇戰場,跑者也不會選擇環境,做一個全天候的跑者,讓內心燃燒的熾烈化作前進的動力。我特別欣賞炎炎夏日還在揮汗如雨的那些跑者的眼神,你總能那些從眼神能夠看到內心的堅定。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反脆弱系統,適度的打擊能帶來進步。對環境的適應,夏練三伏,就是會帶來身體對高溫環境的適應。只有跑快才能增長你快跑的能力,只有三伏天跑過才能避免遇到高溫時的不適應和慌張,想要克服什麼,就要去主動接近什麼。
高溫帶來的身體不適應有哪些?
我記得很多年前,「極地跑者」吳少剛參加惡水馬拉松,就專門在廣州正午的高溫中進行訓練,我還和他交流過當時的訓練。最近我自己也中午進行了幾次耐高溫嘗試,也將高溫時的感受嘗試分享給大家。
北京三伏天很熱,空氣還是比較幹的,這點和南方有很大不同。我前幾天中午跑步,最明顯的感受是呼吸。呼吸會熱,並且迅速口乾舌燥,感覺氧氣似乎都比涼快的時候要少,是一種平時97號汽油的車忽然加了93號汽油的感覺。
只要停下來,汗水就雨點般落下,暫停後再次啟動,因為跑起來有風,會有一小段涼快時刻。在溫度高的時候,只能通過出汗來散熱,而出汗也會消耗很多能量,加重了跑步時候的無力感。
正午跑步,陽光刺眼,影子很短,從心理上給我們「很難熬」的感覺,沒錯,這種很難熬的心理感受是先天寫在基因中的,所有哺乳動物都不喜歡中午高溫的時候出來活動。戴上墨鏡會從心理上解決這種不適感。
跑到一定程度,渾身被熱氣籠罩,汗水不斷滲透,衣服也全溼,正常的配速難以維持,停下來喝水常常一瓶水幾口就喝掉了(當然不建議喝的太快)。氧氣似乎被稀釋了,心率也比平時增加更快,一種因為炎熱而焦慮甚至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情會浮上心頭。常常想要提前結束訓練。
關鍵的時刻到了,高溫中跑步會讓整個身體都釋放出信號——這種環境不適合跑步,最好去涼快的地方休息——這是寫在基因中的策略。然而,如果此時我們放慢速度,將自己置身與這種「不適合跑步的環境」滿滿熬,一定會有更多的感受和收穫。我們可能逐漸覺得高溫沒那麼可怕,我們可能更加知道在什麼時候喝水、什麼時候保證安全減速,我們可能會在5公裡左右就感受到馬拉松後半程的艱難(一般馬拉松後半程也會面臨高溫),這是一種心理重建。
中午跑步,有助於我們在真正馬拉松艱難時刻,想起高溫訓練剛開始幾公裡,而不是一直以來的30公裡,會更有信心。 南方人更不怕溼熱,北方人更不怕乾燥,並非天生的,是身體在環境中適應出來的。訓練也是如此。
高溫訓練的價值及注意事項!
訓練可以避免,比賽無法選擇。需要強調的是,在訓練中模擬惡劣場景以獲得身體認知,主要適用於有經驗的跑者,對身體有一定認識,能夠預測身體能力邊界。
遊泳名將菲爾普斯,他的教練就經常在他的訓練中增加抗幹擾因素,比如給菲爾普斯搗亂,讓他遭遇各種突發情況。也正是習慣了被幹擾,菲爾普斯才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鎮定。2008年北京奧運會蝶泳比賽,菲爾普斯最後100米泳鏡進水,什麼都看不見的情況下,只依靠劃臂的次數來判斷距離,「瞎遊」依然打破世界紀錄。
同樣道理,我們夏天訓練,身體獲得經驗,產生對策,從此不懼怕任何高溫天氣。一個全天候的跑者,賽場可能遇到的任何環境,都在訓練中出現過。
不懼環境的全天候能力,在越野跑選手中更加普遍。模擬比賽環境,是跑者的自我修煉,也是對自己和賽事負責。平時訓練流的汗水,都是比賽時候的動力。平時訓練時遇到的環境,都是賽場的經驗保障。
記得我最艱苦的一次高溫戰,是2011年11月的廈門翔安百公裡,當天最高氣溫39度,遙遙領先的第一名運豔橋跑到90公裡左右中暑被迫退賽。實際上對跑者而言,最難的恐怕就是高溫了,如果再苛刻一點兒,是高溫高溼。廈門翔安百公裡,我那次跑的也極為慘烈,最終15個多小時完賽,有一段時間真是有強烈的退賽感覺,中午還在樹林中歇了一個多小時……一路上吃了十幾種食物。越野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需要訓練,我那時年輕,真的挺皮實。
現在跑步的人多了,跑團、訓練營也多,賽事服務也更加優秀,不過仍有不少跑者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還遠遠沒有達到「全天候跑者」的要求,將「跑」這個事情長期進行下去,還有很多功課要做。如果你希望長期跑下去,環境訓練,在炎熱天訓練(適應性)是繞不過去的一門功課。
同時,一定要反覆強調安全原則:一切在高溫中的奔跑,都要降低對自己的預期,決不能按照以往的配速和強度來要求自己。夏季奔跑,主目標訓練的不是跑步能力,而是對環境的適應力。同時,要時刻監控自己的感覺,及時補水降溫,嚴肅對待身體上的不舒服。
只要循序漸進,誰都能更加適應高溫,在比賽中感到輕鬆。
從小白跑者到嚴肅跑者再到全天候跑者,是一種進步,也是真正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