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個月,鐵路貨運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發送量累計完成20.1億噸,同比增長4.3%。 「公轉鐵」穩住鐵路貨運基本盤,「散改集」優化鐵路貨運結構,國際聯運增勢喜人。一系列創新服務舉措,助力鐵路貨運跑出加速度。(8月13日 人民日報)
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得不說全球乃至我國經濟都受到不小的衝擊。然而,我國經濟發展始終秉持「穩中求進」的基調,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國提出「六保」政策,以「保」促「穩」,。不斷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改革化解危機,以改革擴內需,以改革提信心,以改革振民心。這其中最為顯著的代表就是,中國鐵路為盤活貨運經濟所提出的各項乾貨滿滿的優惠政策措施。
更加探尋「加」的辦法,讓發展跑起來、目標趕上來。為保障人民入流「不斷流」,保障基本生活服務「不斷供」。疫情以來中國鐵路藉助「中歐班列」獨特的運輸方式,不斷優化運輸模式「冷鏈運輸」、「集裝集拼」、「 三並二」運輸……,為百姓運輸高品質產品,提高百姓生活品質。同時,疫情期間向歐洲傳遞重點防疫物資,成為打開連接歐亞大陸的「生命之門」、「一帶一路」建設上的「友誼之門」,對促進國際貿易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提振世界經濟按下「快捷鍵」。
更加開拓「運」的渠道。讓運輸效率提上來,市場經濟活起來。今年以來為加強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鐵路部門不斷破解技術難題、生產難題,建成專用線路24條、在建線路187條,建成鐵路物流基地3個、在建基地23個,全國鐵路營業裡程突破14萬公裡,其中高鐵3.6萬公裡,線路與線路互相聯繫,形成鏈條,帶動沿線企業發展,穩定運力基本盤,為實現經濟增長「 留得了青山」也「 贏得了未來」。
中國鐵路擔當起「 六保」 「 六穩」的「 火車頭」,帶我們跑出新機遇,打開新格局。在這個錯綜複雜,快速變化的形勢下,鐵路部門不是僅僅著眼於經濟增長,更多的是優化布局與生產,為保障民生注入「 強心劑」。人在,企業在,生產要素在,守住「保」的底線、築牢「穩」的基礎,以人為本」才能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贏得未來。( 劉瑛博)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