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鳳梨於17世紀傳入我國,18世紀已有種植,目前全球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其作為一種經濟栽培型作物,而國外主要產區集中在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巴西、南非和美國等國,並在種植管理上已有較完善的體系及系統規化的種植管理方式,並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新型種植管理技術已經應用到實際之中,用於增產及提高果實品質與商品價值如:種苗的組織培養技術,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滴灌技術,反季種植的仿光技術,果實增色美觀的套袋技術等。
目前菠蘿/鳳梨在種苗培育上:大規模種植下目前一般都是採用組織培育技術進行培育種苗,這種培育方式可以讓人在短期內快速得到大量的優良種苗,並且該種苗還能良好的保留母本的優良性狀,而對於菠蘿/鳳梨來說,而其自然的繁殖方式為分株繁殖指在母株的莖基部或根部萌生一至數個芽眼,這些芽眼就類似於繁殖新植株的種子,同香蕉的繁殖方式差不多。
還有一種就是適用於個人或家庭種著看的,用菠蘿/鳳梨的葉冠進行培育成植株的方式,把買回去的菠蘿/鳳梨去尾後,將連在葉冠上果肉去掉,露出莖然後放入清水中,一般7-10天就會生根發芽,再將發芽的葉冠移植到土中就是一株新植株了。
種植管理技術上:由於菠蘿/鳳梨果實含水高,表皮也較嬌嫩,並且植株的葉片是帶刺的,在種植過程中自然生長條件下,果皮表面易容因爆曬形成裂紋,葉片刺傷形成幹傷幹疤,隨著人們對商品外觀的要求越來越高,慢慢的也在菠蘿/鳳梨種植管理上,也採用了套袋(減少刺傷),蓋帽(減少爆曬)等技術,用於改善與提高果實的外觀,讓其更加美觀好看。
目前在菠蘿/鳳梨採摘方式上主要有兩種模式:人工採摘與半自械化釆摘。
人工採摘:一般常見於山地,丘陵,平原小規模化種植區域,機械設備難以到達地帶,採摘,運輸過程主要以人力為主,特別是山地,丘陵地帶的採摘與運輸用的都是人力為主如:雲南山地區域運輸到加工廠的用主要馬,驢運輸為主。
半機械化採摘:一般常見於大規模種植及農業發達區域如湛江徐聞及菲律賓菠蘿/鳳梨產地等,利用人力與機械相結的一種採摘方式,機械部位由傳送帶,集中存放車箱組成,就類似於北方大規化種植小麥收割機一樣,一部收割機並排一輛存放果實的汽車,但由於菠蘿/鳳梨的植株較高,較密集,果實較嬌嫩,從而將收割果實這一步操作轉換成人工操作。機械化採摘一般是員工將果實摘下,然後放入機械傳送裝置中,再將果實傳送到尾端配套的集中存放車箱中,裝滿後運輸到加工廠(有些拼接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若有侵犯,對此感到抱歉,懇請及時聯繫刪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