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艱苦奮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村民李永祥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李永祥,今年45歲,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村民。

我夫妻倆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2014年以前,我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水稻、稻田養魚,養殖少量的本地香豬、土雞,以及在鄉內、村內務工。   加上缺少資金和技術等原因,我家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產業規模不大。雖然我們夫妻起早貪黑的勞作,但收入一直上不去。

2015年,村裡把我家識別為了貧困戶。對於各種幫扶措施,我一家人總能好好配合實施,家庭料理、產業發展,我都能認真聽從幫扶幹部的建議,一樣都不落下,我常常告誡自己:  「黨和政府那麼貼心幫助我脫貧,哪有不配合的道理!現在政府下來幫扶我們脫貧,帶來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努力才行。」  我常常與妻子李紅英互相鼓勵,人窮志不窮,要脫貧致富,不能只是依靠政府的幫助,最終還是要靠我們的努力,才能實現脫貧致富。  作為貧困戶,我從不以任何藉口向政府提出過無理的要求,也從未有過「等靠要」的思想,仍保持著勤勞奮鬥的品德。起初,當資金不足時,我利用政府安排我護林員的工資,以及申請特惠貸款,充分利用自家香豬的優勢,努力發展香豬產業。  傳統飼養香豬雖投入少,但為了保證香豬品質,體力勞動強度極高。但我從不懈怠,與妻子一起起早貪黑,不怕吃苦,精心飼養香豬。通過精心管理和科學飼養,我每年出欄香豬20頭以上,就這樣在政府的幫扶和我夫妻的勤勞奮鬥下養豬產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於2016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我因為有了黨和政府以及鄉親們的支持和幫助,我的產業才能搞起來,才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所以,我有責任帶領和幫助鄉親們共同發展產業,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2018年以來,我積極與鎮幹部、村幹部、幫扶幹部共同探討研究群眾脫貧致富思路。為了更好地帶動鄉親們共同發展致富,我加入了村裡的合勝種植專業合作社,並當選為合作社副理事長,帶領合作社全體社員發展產業。

李永祥喜收茭白

在久仰鎮黨委、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採用「公司+村委+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我們先後流轉大壩、翁工、歐久呆土地88畝,種植黑木耳菌棒45.7萬棒,發放貧困戶整地工資4.83萬元,目前採摘黑木耳68萬斤,發放貧困戶採摘黑木耳務工工資5萬元。   隨後又積極推進中藥材種植產業,培育吳茱萸苗10畝30萬株,培育鉤藤苗8畝15萬株,還紮實推動果蔬種植產業,培育朝天椒苗600萬株,種植茭白50畝15萬株,產業覆蓋貧困戶55戶224人,吸納貧困戶實現穩定就業20餘人,盈利分紅覆蓋55戶224人。基佑村的貧困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李永祥帶領群眾移植朝天椒苗

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村群眾,我的脫貧致富之路得到了周邊群眾和各級政府的認可。接下來,我還將繼續大步前行。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故事」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丨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潘仲海
    我叫潘仲海,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兼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黨裡村由巫裡村和黨開村兩個小村組成,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166戶7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43人。這裡山高坡陡、資源匱乏、環境較為惡劣,村民文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了解到黨裡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房屋老舊、季節性缺水、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精細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我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戶,重點入戶走訪79戶貧困戶,了解村民所需所想。
  • 「我的脫貧故事」是你們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南哨...
    我叫吳老久,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村民,家裡面有7口人,其中,2個學生,1個多重殘疾兒童,生活極其困難。2016年,村兩委要我申請為貧困戶時我十分的不情願,一個五尺高的漢子,年輕力壯,要我帶上貧困戶這頂帽子我心理著實不痛快,後來想了想,為幾個孩子,我還是按程序向村兩委遞交了申請。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讓下一代過得更好丨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
    我叫邰通明,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我家裡有4口人,我和妻子在黔南惠水高速修建工地打工,兒子目前在武漢大學上學,女兒在凱裡振華中學上初三。  2014年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往後的4年間,我的2個小孩都在上學,特別是兒子在上高中,開銷較大。我只能和妻子商量將房子建好之後,就出去務工增加收入,讓孩子能安心上學,好在懂事的兒子在學習上非常用功,成績也在學校名列前茅。2018年,兒子以理科645分的成績考上武漢大學,這讓我和妻子在外面務工多辛苦都不覺得累了。
  • ...我們村的明天會更好丨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劉慶德
    我叫劉慶德,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擺偉村位於劍河縣久仰鎮西北部,是深度貧困村,全村有14個村民小組,371戶1781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55戶,710人。  於是我多次入戶堅持不懈地做思想教育、政策宣傳,最終消除了貧困戶的消極思想。劉慶德指導群眾搞道路硬化駐村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們脫貧攻堅隊結合當地實際的情況,幫助村民們發展朝天椒、稻田養魚、茭白種植、冷水養魚等特色產業。  我們大力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務工信息。2020年全村共有448人在外務工,有勞動力的家庭基本實現一戶一人就業。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我叫龍中明,今年57歲,是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村民。我和我妻子都患有疾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無法外出掙錢,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村裡將我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考慮到我家情況,鎮政府聘我擔任久仰鎮黨義村護林員。同時,在社保兜底精準幫扶政策的保障下,吃穿已經不用我發愁了,2017年底我申請了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丨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
    久仰鎮擺偉村村民拉著我的手說道。  我叫李瑞,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  同時結合精準扶貧工作的要求和該村的實際情況,與攻堅隊幫助村裡制定了年度工作規劃,明確工作目標,理清發展思路,確定幫扶措施,使幫扶工作紮實有序開展,有效的增加了貧困戶收入,有力的改善了幫扶村的集體經濟。  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願的基礎上,我們科學確立了發展種養植業為主的脫貧致富的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心換真情丨劍河縣久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早上7點就接到了我的幫扶對象——久仰鎮光紀村四組餘光榮大哥的邀約電話,原來是他家的新房建好了要搬遷入住。楊芳富入戶走訪我叫楊芳富,是劍河縣久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也是巫溜光紀村的幫扶幹部,在光紀村,我有結對幫扶對象8戶。
  • 「我的扶貧故事」破冰之功 非一春之暖丨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網格員...
    我叫潘年海,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網格員。我的幫扶貧困戶有6戶,剛開始接手幫扶工作沒有經驗,經過近兩年時間紮根基層,我成長了很多,有了不少感悟。有一次我去走訪一戶貧困戶,他住在一個小平房裡,一家4口人,家裡沒有像樣的家具,兩個老人睡在用木方拼起來的硬板上,兩個孩子已經成年並未結婚,而且睡覺的地方都是爛床單鋪。此外,他們家中房屋四周也都是用木板圍起不透風,但是隨時都有脫落的危險,家中亂丟亂放,看著他們一家4口人生活在這年代裡,住在這樣的環境裡,著實讓人扎心。
  • 「我的扶貧故事」內化於心 外化於行 共奔小康之路丨劍河縣久仰鎮...
    我叫潘志華,是劍河縣久仰鎮巫仰村的幫扶幹部,也是劍河縣衛健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現在起,我就是你們的幫扶幹部了,以後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共同把工作開展好,這200塊,你就拿去買點生活用品吧!」有一次,我的幫扶戶晚上九點多鐘還到村活動室給我們「送禮」,我才明白我與村民之間的羈絆是這般的美好。潘志華為幫扶戶購買的布衣櫃如今,巫仰村已然實現全員脫貧摘帽。未來,我們也將與村民一起努力,共同奔向小康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你們的真情付出 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劍河縣...
    我叫李秀花,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村民,現就讀於貴陽學院,今年大四。家中共5口人,我和弟弟李忠洪在學校讀書。幾前年,我父親李進忠在廣東打工的時候大腿受重傷導致殘疾,喪失了勞動力,家中經濟來源全靠母親那微薄的務農收入來維持。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平下村是銀杏村的一個小村。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幾年來,我家享受著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受著幫扶班幹部親切關懷和幫助,讓我從心底覺得國家給予我們貧困戶這麼多幫助,自己更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改善自家生活水平。
  • 「我的脫貧故事」收入有了保障 生活煥然一新|劍河縣久仰鎮久仰...
    我叫張文杰,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村民,我家共有4口人,分別是我和母親、妻子、兒子。2020年春節回家過年後,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夫妻二人沒能及時外出務工,家裡的收入鏈也就斷了,這可把我急壞。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過上紅紅火火的生活|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
    我叫吳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衛健局派駐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擺偉村是典型的苗族村寨,村民大多不會講漢語,與村民交流幾乎靠邊比手勢邊猜,因為不懂苗語,宋隊長萬般焦慮。宋特隊長一邊求助村「兩委」幹部,讓他們幫忙翻譯,一邊帶領隊員們入戶摸排,採取多種方法與村民溝通,並認真學習苗語。通過一段時間的摸排工作,我也慢慢能夠與村民在語言上較為順暢的交流。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前我們也害怕「開學」丨劍河縣南寨鎮白都村...
    我叫徐貴青,今年48歲,家住劍河縣南寨鎮白都村。由於子女就讀高中、大學,昂貴的學費讓我們收入本就微薄的家庭更加舉步維艱。   2014年,得到村裡的幫助,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些年來,在黨和國家政策的幫扶下,通過自身的艱苦奮鬥,我家於2018年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如今的生活是越過越幸福。
  • ...幫扶就是為了見證他們的改變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教師...
    我叫楊紅英,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的一名教師。2017年開始直到現在,我對接幫扶久吉村的五戶人家,我最關注的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久吉一村十七組邰羊西戶 。邰羊西本人是殘疾人,說不來話。幫扶第一年,他們一家就五口人,他和妻子還有三個兒子。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那年,我通過申請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立志要儘快脫掉貧困戶這頂帽子,我決定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創業。  小湳村周圍大山都種植了杉木,根據國家政策目前可以根據指標辦理砍伐證,我通過申請辦理了砍伐證,並與劍河園方木業公司籤訂購銷協議。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在村民大會上,我們聽取著大家的建議和意見並作著承諾。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
  • ...從「漏」房到新房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脫貧攻堅隊的副隊長楊興平
    我是叫楊興平,是黔東南水投劍河水務有限責任公司經營部主任,自2019年3月舉行脫貧攻堅大會後,就經劍河縣組織部抽調,下沉到單位幫扶村久仰鎮巫溜村進行駐村幫扶,我很榮幸地成為了脫貧攻堅隊的副隊長。幫助村民拆除舊房屋在剛開始撤除、整治時,常常遇到部分農戶對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刻意牴觸的情況。作為第一次參加到農村工作的我,在處理這些事情上,經驗還不是很足,但要想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役,唯有樹立迎難而上的信心,腳踏實地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宣傳相關政策,人民群眾的心最終會被我們的真誠打動。
  • 「我的脫貧故事」有「嘎來」叔叔幫扶我家,我就放心了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餘仙雨,今年19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村民,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還有兩個弟弟。2019年8月久仰鎮政法委書記、副鎮長方其福成為了負責幫扶我家的幫扶幹部,他第一次到我家走訪時,已是中午時分,簡單地詢問和了解後,我邀請他在我家吃飯,他急說:「沒時間了,還要去其他幫扶戶呢,下次再來,機會還多。」   時隔七、八天後,方其福叔叔又來到我家,我便親切地叫他「嘎來」叔叔,在我們苗語裡是「幹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