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永祥,今年45歲,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村民。
我夫妻倆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2014年以前,我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水稻、稻田養魚,養殖少量的本地香豬、土雞,以及在鄉內、村內務工。 加上缺少資金和技術等原因,我家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產業規模不大。雖然我們夫妻起早貪黑的勞作,但收入一直上不去。
2015年,村裡把我家識別為了貧困戶。對於各種幫扶措施,我一家人總能好好配合實施,家庭料理、產業發展,我都能認真聽從幫扶幹部的建議,一樣都不落下,我常常告誡自己: 「黨和政府那麼貼心幫助我脫貧,哪有不配合的道理!現在政府下來幫扶我們脫貧,帶來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努力才行。」 我常常與妻子李紅英互相鼓勵,人窮志不窮,要脫貧致富,不能只是依靠政府的幫助,最終還是要靠我們的努力,才能實現脫貧致富。 作為貧困戶,我從不以任何藉口向政府提出過無理的要求,也從未有過「等靠要」的思想,仍保持著勤勞奮鬥的品德。起初,當資金不足時,我利用政府安排我護林員的工資,以及申請特惠貸款,充分利用自家香豬的優勢,努力發展香豬產業。 傳統飼養香豬雖投入少,但為了保證香豬品質,體力勞動強度極高。但我從不懈怠,與妻子一起起早貪黑,不怕吃苦,精心飼養香豬。通過精心管理和科學飼養,我每年出欄香豬20頭以上,就這樣在政府的幫扶和我夫妻的勤勞奮鬥下養豬產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於2016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我因為有了黨和政府以及鄉親們的支持和幫助,我的產業才能搞起來,才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所以,我有責任帶領和幫助鄉親們共同發展產業,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2018年以來,我積極與鎮幹部、村幹部、幫扶幹部共同探討研究群眾脫貧致富思路。為了更好地帶動鄉親們共同發展致富,我加入了村裡的合勝種植專業合作社,並當選為合作社副理事長,帶領合作社全體社員發展產業。
李永祥喜收茭白
在久仰鎮黨委、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採用「公司+村委+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我們先後流轉大壩、翁工、歐久呆土地88畝,種植黑木耳菌棒45.7萬棒,發放貧困戶整地工資4.83萬元,目前採摘黑木耳68萬斤,發放貧困戶採摘黑木耳務工工資5萬元。 隨後又積極推進中藥材種植產業,培育吳茱萸苗10畝30萬株,培育鉤藤苗8畝15萬株,還紮實推動果蔬種植產業,培育朝天椒苗600萬株,種植茭白50畝15萬株,產業覆蓋貧困戶55戶224人,吸納貧困戶實現穩定就業20餘人,盈利分紅覆蓋55戶224人。基佑村的貧困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李永祥帶領群眾移植朝天椒苗
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村群眾,我的脫貧致富之路得到了周邊群眾和各級政府的認可。接下來,我還將繼續大步前行。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