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沒關係,知道厲害就行了:中科大倆教授11年解了兩道數學難題

2021-01-13 網易

  

  王兵教授解釋「哈密爾頓—田」猜想的大致原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諾攝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徐海濤、陳諾)11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穿越11年的數學長跑:尋找那顆最完美的「鵝卵石」——中科大兩位教授證明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前後》的報導。

  「著名學者弗裡曼·戴森說,有些數學家是鳥,有些是青蛙。飛鳥可以俯瞰延伸至遙遠地平線的數學遠景,青蛙則樂於深入探討特定問題的細節。至於我們,就像是池塘邊碰巧發現美麗花朵的青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取得重大突破,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面對如潮讚譽,他們這樣說。

  (小標題)能完全看懂的「不到10人」

  陳秀雄、王兵的論文,發表於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

  學術界有人說,這篇長達123頁的論文,全世界能完全看懂的估計「不到10人」。「確認過眼神,我是看不懂的人。」網友的態度真實而可愛。有科普作家說,「這是最難進行的一次科普。」

  那麼,他們到底證明了什麼?

  「我們在沙灘上看到的鵝卵石大多是圓潤的,它一開始可能有稜有角,但隨著時空流轉、潮起潮落,形狀會越來越接近完美、標準。然而即便再完美的演化,鵝卵石也可能包含一些異變之處,幾何上稱為『奇點』。簡單來說,『哈密爾頓—田猜想』即猜測大多數地方都是完美的,而『奇點』的大小是可控的,被限制在一個低維空間。」陳秀雄說,他和王兵,就是在數學上嚴格證明了這個猜想,並以此為基礎證明了分析領域的「偏零階估計猜想」。

  數學猜想,是關於某個自然現象或理論的猜測、假設,如果被數學方法證明為正確的,就成為定理;證明為錯誤的則拋棄。

  「提出猜想——證明或證偽,再提出猜想——再證明或證偽……日日新,又日新,這就是數學發展的路徑。」王兵說,「這也是人類對自然認知不斷加深的過程。」

  微分幾何學是研究空間幾何的學問,在這個領域,出現過歐拉、高斯、黎曼等偉大的名字。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提出於20世紀90年代,屬於數學界的核心猜想。

  「鵝卵石會越變越完美,幾何結構會變成一個期待的形狀。我們把自然現象用數學工具做了證明。」陳秀雄說。

  (小標題)可能100年後才有用

  「這兩個猜想有什麼用?」在一些網站上,這是個熱點話題。有學術界網友認為,應該更長遠地看待這個問題,現在前沿的數學成果,「可能100年後才有用」。

  「跟隨自己的內心,好奇心驅動我們的研究。」陳秀雄說,基礎研究一般不直接著眼於應用,但社會發展證明了基礎研究的作用。

  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等都依賴微分幾何作為數學基礎。

  對人工智慧、機器人、VR(虛擬實境)等現代技術,微分幾何同樣不可或缺。比如電影、遊戲特效依靠計算機圖形學,微分幾何學就是其基礎。

  「人工智慧是對真實世界的有效逼近。比如自動駕駛技術,可以把前20年所有的車禍信息都錄入資料庫,但世界是向前發展的,如何應對並避開新情況下的車禍?」陳秀雄說,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微分幾何的思想解決,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車禍進行「猜想」,從而提前規避。

  (小標題)在黑屋子裡「找門」

  研究猜想用了5年,論文篇幅長達123頁,發表出來又花了6年……相比猜想本身,這些數字背後的故事同樣引人遐思。

  11年前,當27歲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王兵提出主攻「哈密爾頓—田猜想」時,他的導師陳秀雄吃了一驚。3年的博士後,做出科研成果才能申請正式教職。但以這個猜想的難度,3年幾無可能,甚至可能會被「卡住」「迷失」,毀掉學術生涯。

  「導師擔心我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王兵說,也想先做點容易的研究,但發現做不到,「做別的什麼都沉不下來,茶不思、飯不想,成天想著這個事。」

  數學之美讓來自中科大少年班的王兵痴迷,這已非一天兩天。2003年,俄羅斯學者格裡高裡·佩雷爾曼歷經8年,證明了著名的龐加萊猜想。

  「要說好在哪裡,說不出來,就像王維的詩,你能說清楚美在哪裡?我就是著迷。」王兵說,佩雷爾曼突破的更大意義在於,打開了一個宏大瑰麗的科研「寶藏」入口,讓全球的青年數學粉絲為之痴狂。

  整整啃了兩年,王兵讀懂了佩雷爾曼的3篇雄文,還發現了其中一個錯漏,佩雷爾曼很快回信表示認可。

  但「哈密爾頓—田猜想」之難遠超想像。「2012年3月我在夏威夷開會,看著窗外美景,忽然想起來,我們的論證有個漏洞。這意味著幹了兩年多的研究要推倒重來,寫了五十多頁的論文要從零開始。」王兵說,這種大錯誤犯過兩次,小的不計其數。

  「證明未知的猜想,就像在一個方圓1平方公裡的黑屋子裡找路,沒有任何光亮,但你要在1個小時內找到唯一一扇能出去的門。」陳秀雄說,最有效的方式是朝著一個方向走,但人往往走了不久就開始嘀咕:萬一方向不對呢?

  「所以,好的數學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你很喜歡,相信它是對的。」研究了30多年數學的陳秀雄說。

  (小標題)論文長,解釋更長

  2014年初夏,歷經5年苦鬥,他們終於完成了猜想的證明,並將成果預印本張貼到學術網站,引起行業內不小的震動。

  為了將證明完整呈現,王兵將論文投稿到一家知名數學期刊,不料卻開啟了另一段長徵。

  猜想證明中有很多新概念、新方法,這家期刊的匿名審稿人不斷提出疑問,他們就不斷回復解釋。兩年間,回復多達十幾次,回復內容累積近200頁,比原文還長。

  就在他們以為都解釋清楚了,卻收到了拒稿信,審稿人含糊地表示,仍對部分解釋不滿意。

  但同時,學術網站上卻出現了另一篇立意相近、結構類似的論文。作者是一名歐洲人,他的論文架構基於陳秀雄、王兵論文的關鍵想法,卻宣稱自己證明了「哈密爾頓—田猜想」。

  多年成果可能會被搶走,陳秀雄和王兵將文章分成兩部分,分別投稿給不同的學術雜誌,都在2017年年底被接受。由於雜誌排期原因,2017年和今年,他們103頁的論文前半部分和123頁的後半部分,分別得以發表。

  而那位歐洲學者在正式發表的論文中,也明確註明陳秀雄、王兵已經先行證明了「哈密爾頓—田猜想」。至此,爭議塵埃落定。

  《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陳秀雄、王兵的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菲爾茲獎獲得者西蒙·唐納森稱讚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此時,距離他們啟動研究,已過去了11年。

  (小標題)回國,這裡有最好的學生

  走進王兵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大黑板,幾乎佔據縱向一面牆。「我還嫌不夠大,寫幾步就沒地方了。」在王兵看來,數學是長跑是積累,「不寫在黑板上,想的東西可能是錯的。」

  2018年,已在美國獲得終身教職的王兵與夫人一起回國,一是為了「歸屬感」,二是因為「這裡有最好的學生」。

  在正常教學之外,王兵創辦了一個「討論班」,每周一三開課,20多個學生中部分來自本校,更多是天南海北慕名而來的「數學門徒」。

  21歲的徐鈺倫是來自復旦大學數學系的「學霸」,4個月前來到合肥,租住在中科大學校旁的一間公寓。

  一間教室、一塊黑板,每次圍繞一篇論文,一人上臺講,大家臺下聽。徐鈺倫說,當學生在臺上講不下去了,王兵就會從凳子上「跳」到講臺上,拿起粉筆與大家一起向下推導。「大家歡笑著討論數學,非常純淨。我覺得,這就是數學愛好者的天堂。」

  來自遼寧的一位中科院博士生說,當讀懂一篇論文、解決一個難題,有些洋洋得意,王老師會告訴他,「提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數學的邊界是越來越大的」。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21歲的趙新銳說,自己在討論班上記得最清楚的,是導師引用《道德經》裡的這段話,「這是數學研究的境界和旨趣所在。」

  (小標題)留下新的「鵝卵石」

  「現在的學生,比我當年在中科大讀書時的水平高得多,一些本科生已經達到了國外名校研究生水平。」王兵說,數學強調一代代人的積累,不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大學、一個國家的事,他看好中國數學的前景。

  對證明猜想所引起的巨大社會反響,陳秀雄和王兵都「出乎意料」。「我很高興,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研究基礎學科,不僅是數學,還有物理、化學……基礎性的工作需要有人做。」陳秀雄說。

  「論文發表以後,我收到很多郵件,大多是要論文,不少人表達對數學的仰慕,還有人自稱是『被金融耽誤的數學愛好者』。」王兵說,中國日漸強大,需要更多優秀的年輕人進來,夯實國家的數學之基。

  在佩雷爾曼證明龐加萊猜想的論文中,留下了一段話:下一步,準備研究「哈密爾頓—田猜想」。

  「這個指引,是我們研究這一猜想的原因。」王兵說,如果證明「哈密爾頓—田猜想」是尋找「最完美的鵝卵石」,在他倆那篇論文和以後的其他論文中,他們也留下了新的方向、新的線索。如同新的「鵝卵石」,這是數學界的傳承,也是指向未來的路標。(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看不懂沒關係,知道厲害就行了:中科大倆教授11年解了兩道數學難題|...
    飛鳥可以俯瞰延伸至遙遠地平線的數學遠景,青蛙則樂於深入探討特定問題的細節。至於我們,就像是池塘邊碰巧發現美麗花朵的青蛙。」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取得重大突破,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面對如潮讚譽,他們這樣說。
  • 中國科學家解開這兩道世界數學難題!網友:不明覺厲
    說實話,小編也看不懂...... 《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菲爾茲獎獲得者、數學大牛西蒙·唐納森稱讚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為此中國日報雙語新聞記者還特意請教了科普大V、浙江大學數學系博士賊叉。
  • 中科大教授耗時11年解決兩大數學猜想,他是第三位獲西蒙斯獎華人...
    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已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發表,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論文的審稿人評論認為,「該文是幾何分析領域內的重大進展,毫無疑問將激發諸多相關工作」。菲爾茲獎得主唐納森也多次在媒體和文章中稱讚此文為「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 十一年磨一劍:中科大數學教授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猜想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11 月 8 日,新華社報導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 - 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 20 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論文從寫作到發表歷時 11 年。
  • 人民日報新華社點讚:麗水籍頂級科學家,解開了這兩道世界數學難題!
    人民日報新華社點讚:麗水籍頂級科學家,解開了這兩道世界數學難題!1994年博士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專業。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創始所長,特聘教授。被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文俊講席教授」、「長江講座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 「數學王子」高斯到底有多厲害?19歲,破解了千年數學難題
    但高斯在數學這個領域到底有多麼厲害?很多人都感受不到,知道最多的無非是高斯在7歲時快速做出了「1+2+3+4+5+......+99+100」這道題。但聽聽後人給高斯的定論就知道: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幾何學家,「數學王子」的稱呼,高斯在數學上的影響力絕非是快速做出一道數學題。
  • 小學跳級,初中45天自學完高中數學……溫州學子鄭以勒分享中科大...
    受訪者本人供圖考中科大少年班要闖多道關卡 鄭以勒出生於2004年6月,上小學時跳了一級,今年提前一年參加高考。目前,他在家休整,準備9月初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報到。 鄭以勒從初中開始,一直有參加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和數學奧林匹克聯賽,取得過一、二等獎。
  • 中科大少年班放榜,1/4來自浙江!早上大學的少年都經歷了什麼?
    7月11日進入第二關,中科大在杭州舉辦校測,考的都是數學競賽和物理競賽的內容。8月初,中科大發出複試通知,要去合肥參加。全國中學生來了129人,最終錄取48人。這次考核共兩天,第一天上午考數學,兩個半小時,下午考物理。第二天早上7點就進校,大學教授上課,一小時數學課,一小時物理課,講的都是大學知識。講完就考試,12:45結束。午飯後,開始面試。
  • 韋東奕,北大數學學神,曾以一己之力,碾壓清華、中科大數學學霸
    在當代,北大有位數學天才,韋東奕,數學應試天才的極致,甚至能夠在某個時期中,碾壓同時代的所有人。數學當中,分為兩種思維,一種是數學應試,另一種是數學研究。在數學研究方面,韋東奕不足以碾壓全世界所有的數學天才,天賦不夠。但在數學應試方面,韋東奕卻足以碾壓。
  • 中南大學「數學天才」:曾破解世界數學難題,23歲成教授級研究員
    他只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常人15年才能達到的高度,完成了從碩士到教授的跨越成為了國內最年輕的大學教授。 他是數學天才,大學時期便「解剖」了世界各數學家都難以解開的難題「西塔潘猜想」,有人說他是我國又一位數學家「陳景潤」,他就是劉嘉憶,本名劉路。
  • 獲得一百萬美元獎勵到底有多難——看世界七大數學難題
    2000 年,美國克萊數學研究所公布了世界七大數學難題,又稱千年大獎問題,規定對每一難題的破解者頒發一百萬美元的獎金。其中 P 與 NP 問題被列為這七大數學難題之首。1.NP完全問題例:在一個周六的晚上,你參加了一個盛大的晚會。由於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這一大廳中是否有你已經認識的人。
  • 數學好有多重要?這裡數學好定義成做難題的能力
    如果數學不好(指不擅長做難題),上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下學期以後,學霸可能被拖成學中,學中被拖成學渣:1.重點中學通過DZ政策考試,主要考數學,判斷一個孩子做難題的能力,這類孩子在小升初時是被搶的。2.DZ政策取消後(有幾所特殊牛校仍然能DZ,但不能跨區),按照小學畢業考試排名進入初中的學生,在一次入學分班考試中,這個名次立刻被打亂了,也體現在數學上,將被數學成績重新洗牌。3.數學計算能力與物理是有關聯的,可以預測將來物理的學習情況。
  • 韓信數學天分有多高?留下兩道經典數學難題,能做出來的都是學霸
    韓信曾經遺留下來了兩道經典數學難題,在當時可以說是難倒了不少人。 別看韓信在後世名望如此之大,在當時其實並不受重用的,當時的項羽叔侄對韓信沒有好感,看不上韓信的才能,這才逼得韓信另投他人,拜在了劉邦的名下。再加上蕭何的力捧,韓信很快受到劉邦的重用,成為旗下一員猛將。
  • 他,我國數學天才,21歲攻克世界級難題,22歲被聘為中南大學教授
    數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深奧的領域,有部分人窮極一生都沒有在數學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當然啦,也有小部分人在數學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數學天才,他在數學領域方面極具天賦。在他大三時,中南大學特意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套培養方案,21歲解決世界級難題,22歲被聘為中南大學教授,他就是劉路。說起劉路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感到比較陌生,確實,劉路是他的本名,劉嘉憶才是他舉世聞名的名字。劉嘉憶從小就很喜歡數學,他對於數學的一切都非常的感興趣。在讀書期間,他不僅提前自學完教程,還自己找一些奧數題來做。
  • 2次跳級,15歲入讀中科大!溫州這個學霸真牛
    「我之前有聽過『博士老爹』蔡笑晚的講座,也看過陳錢林校長《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這本書,他們都提出了早教、自學、超前學習的教育理論,這對我的教育方向有一定的啟發。」林爸爸理科不錯,他覺得小學數學知識的內容,經過系統梳理之後,可以試著進行家庭的超前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他也發現林博文對於數學具有不錯的敏銳度。
  • 80年代的三大神童,全被中科大天才班錄取,看看現在成就如何
    其實我們看歐美的教育制度,他們實施的就是精英教育,在少年時代他們會把孩子們進行區分,比如數學好的,著重培養數學,物理好的著重培養物理,如果沒有好的,那就只能上普通學校了!歐美一直以能夠培養各領域的最佳人才而著稱,的確,這種教育制度很容易發現人才,可是有人也說了,這種教育有失公平!
  • 11歲滾動鐵環去中科大報到,頂撞老師博士未畢業
    小學三年級就把初中的數學學完了,四年級就學完了高中數、理、化,到了五年級更是開始專研現在讓無數大學生頭痛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謝彥波,11歲進入中科大,15歲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成為了我國年齡最小的研究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活著的神話,是當時無數人心中當之無愧的神童。
  • 兩次跳級 15歲入讀中科大 溫州這位「別人家的孩子」如何養成?
    「我之前有聽過『博士老爹』蔡笑晚的講座,也看過陳錢林校長《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這本書,他們都提出了早教、自學、超前學習的教育理論,這對我的教育方向有一定的啟發。」林爸爸理科不錯,他覺得小學數學知識的內容,經過系統梳理之後,可以試著進行家庭的超前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他也發現林博文對於數學具有不錯的敏銳度。
  • 浙大教授用愛情哲學教微積分受學生追捧(圖)
    「前幾天他還跟我們說,即使換都教授(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男主角)來給你上課,一樣的課,幾天下來你也會煩,關鍵還是靠自己。」一位女生告訴記者。於是在她眼裡,這位年近60歲的教授,太萌了。  這麼做,礦爺的理由是:「課前歡樂一把,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正式的課堂上,依然很歡樂。
  • 20歲破解世界數學難題,21歲成最年輕教授,學渣劉路如何辦到的?
    但誰又能想到,解決了無數著名的數學家都未曾解決的難題、讓中科院多名院士推薦、年僅二十三便擔任教授的劉路,曾經也是差生的代名詞呢?「差生」劉路1991年,劉路出生在遼寧一個普通的家庭裡,誰也沒有預料到,這個普通的孩子,將來會有如此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