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中的17個中國人

2021-03-03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隨著東京審判最後一位親歷者高文斌老先生的逝世,東京審判這段歷史再一次引發熱議。

實際上東京審判中的中國代表團一共有17人,他們在東京審判期間為捍衛正義、嚴懲戰犯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的名字值得被銘記:

法官:梅汝璈

法官秘書:方福樞、羅集誼、楊壽林

檢察官:向哲濬

檢察官秘書:裘劭恆、劉子健、朱慶儒、高文彬(兼)

首席顧問:倪徵燠

顧問:吳學義、鄂森、桂裕

翻譯:周錫卿、張培基、高文彬、鄭魯達、劉繼盛

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代表團。前排左起:桂裕(顧問),倪徵燠(顧問),向哲濬 ,吳學義(顧問),鄭魯達(翻譯),張培基(翻譯);後排左起:周錫卿(翻譯),劉子健(秘書),楊壽林(法官秘書),鄂森(顧問)。(高文彬攝)

《東京審判中國團隊》一書將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法官、檢察官及其顧問、秘書、譯員等統稱為中國團隊。這一團隊成員分為檢察官團隊和法官團隊兩個部分。他們的遴選、確定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醞釀、準備過程。

 

國民政府的任命函

1945年10月22日,國民政府駐美大使魏道明致電外交部,轉達了美國國務院有關組織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及請盟國派遣審判代表的意見。美國希望中、蘇、英等大國都能各派出5人(後改為各派法官、檢察官1人)參加日後的東京審判。同時提出,各國所派的代表最好是能操英語的法律專家。這對中國政府選拔和最終確定所派人選產生了很大影響。隨後,司法部、軍令部及軍法總監部等會商後,提出了5名候選人,分別是向哲濬、倪徵燠 、劉方矩、呂節及石毓嵩,外交部推薦了3人,分別是梅汝璈、吳經熊、燕樹棠。11月29日,外交部部長王世傑將8人名單上報國民政府,最終選定了向哲濬和梅汝璈兩人,並由行政院於12月11日通知外交部。1946年1月3日,王世傑致電魏道明,告知由向哲濬任檢察官、梅汝璈任法官。關於法官人選,中國政府最初曾打算派遣石美瑜擔任,但由於他此時已承擔了審判漢奸陳公博、繆斌等任務,隨後又被任命為審判日本戰犯的軍事法庭的少將庭長(首席大法官),開展日本要犯谷壽夫、酒井隆的審判工作,並對日諜川島芳子進行偵訊。他還主持軍事法庭搜集了1000多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記錄和國際友人的證言,確定日軍在南京及其周圍地區殺害近30萬名非武裝人員。這些證據後來成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進行審判的重要依據。

法官、檢察官人選確定後,就是對顧問、秘書及譯員等工作人員的遴選和確定了。因審判前對戰犯罪證的調查、搜集及起訴等工作均由檢察官負責,因此檢察官的前期任務相當繁雜,向哲濬首先聘用裘劭恆為秘書(裘還兼任助理檢察官。1946年底,出任美軍第八軍法庭法官)。1946年4—6月,外交部又選定劉子健、朱慶儒為檢察官秘書。同年4月,向哲濬利用回國搜集證據的機會,在上海招聘高文彬、周錫卿、張培基、劉繼盛、鄭魯達任翻譯。1946年冬,裘劭恆回國,向哲濬於1947年4月初請求外交部補聘高文彬為檢察官秘書。同年初,向哲濬還聘請剛從歐美考察歸國的倪徵燠為首席顧問(曾一度代理檢察官職能),鄂森、桂裕、吳學義為顧問。擔任法官秘書的有方福樞、楊壽林、羅集誼。中國檢察官和法官團隊各自履行了職責,為東京審判的完成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們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其他檢察官、法官的共同努力下,揭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罪行,追究了戰犯的戰爭責任,維護了戰爭勝利的成果。

相關焦點

  • 《東京審判》:這是一部所有中國人都必看的影片
    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始,來自11個國家的11個法官在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聚首,決定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戰犯們的命運,時稱「東京審判」。東京審判到1948年11月才宣判終結,共歷時近兩年零七個月。同名電影《東京審判》以紀錄片般的影像再現了半個多世紀前那場引起全世界關注的世紀大審判。
  • 中國人怎樣審判日本戰犯
    在日本東京設的主法庭是審判甲級戰犯的,當時國民政府還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一共設立了10個法庭,分頭審判日本戰犯。廣義地講,東京審判實際上是東京主法庭和亞洲各國的五十幾個分法庭共同進行的審判。但是這場大審判,國人了解甚少。直到這幾年,我們突然發現,中日關係許多鬥爭的焦點,其實跟東京審判有密切的聯繫。
  • 全程親歷東京大審判的高家人離世
    東京審判適用英美法程序,同時,法庭的官方語言使用英文和日文,因此,需要繼續增派相關專業人員。當時的東吳大學是國內唯一一所教授英美法課程的學校,於是,高文彬的老師、上海著名律師劉世芳,把滿懷熱情且英文極好的高文彬推薦給向哲濬。經過測試,高文彬等五位翻譯被錄用。他們於1946年5月15日在上海江灣機場乘坐美國軍用運輸機飛往日本東京。就這樣,高文彬成為參與東京審判的17位中國代表中的一員。
  • 高文彬:他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從法律的角度認定了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和非正義性,通過審判日本主要戰犯,公開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暴行,尤其是侵華14年間所犯下的罪行。民盟盟員、百歲老人高文彬,作為17名中國代表之一,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是的東京審判歷史見證人。
  • 最後一位「東京大審判」全程親歷者去世
    他們於1946年5月15日在上海江灣機場乘坐美國軍用運輸機飛往日本東京。就這樣,高文彬成為參與東京審判的17位中國代表中的一員。據介紹,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共歷時近兩年零七個月。
  • 中國最後一位東京審判見證者高文彬去世,審判期間找到「百人斬殺人...
    1946年5月至1948年8月期間,高文彬參加東京審判,先後任國際檢察局翻譯、中國檢察官辦事處秘書職務,是全程參與東京審判的親歷者。過段時日,這些人換個假名出來了,在一些偽裝成會社的日本特務機構供職,充分說明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死。東京審判是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國際審判。當被問及審判為何達2年半之久,開庭818次之多?高文彬解讀個中原由:「一是案情太複雜,牽涉面太廣。從1928年日本關東軍策劃皇姑屯事件開始,到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直至1945年無條件投降。
  • 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事實上,國民政府對東京審判的認識十分膚淺,以為日本戰犯罪行「事實昭彰,審判不過是個形式,受害國無需提出確切證據,就可以對戰犯定罪」。與此同時,東京審判採用英美法系,特別重視技術性證據,而民國時期的中國採用大陸法系,強調「自由心證主義」,並不拘泥於技術性證據,因此初期國民政府忽視了證據搜集工作。
  • 梅汝璈與東京大審判
    梅汝璈的經歷和學識使他成為軍事法庭法官的最合適人選,多年以後,梅汝璈之子梅小璈憶及此事時說:「據說當時有人很欣賞並推薦了我父親,包括東京審判中的中國首席檢察官向哲浚先生,他是我父親在清華時年長四屆的師兄;還有曾任民國外交部長、教育部長的王世傑先生。」國民政府最終同意梅汝璈代表中國執法東京,1946年3月20日,梅汝璈從上海飛抵日本,正式履行新職。
  • 一代傳奇今天離世,全程親歷東京大審判
    東京審判歷時924天,因其案情龐大、複雜及證人、證據之多,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瀚的一場審判。在中方代表的審判環節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一個接著一個。在東京審判上,中國代表勢單力薄,那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據高文彬回憶,當時中國代表團僅派出了17人,參加法庭審判的中方人員自始至終沒有超過10人。當時前蘇聯代表團有70多人,美國代表團人數過百。
  • 東京審判最後一位全程見證者高文彬去世
    也是在東京審判中,高文彬第一次全面了解日軍的滔天罪行。為了將那些逍遙法外的劊子手繩之以法,他在國際檢察處卷帙浩繁的資料和檔案中廢寢忘食地搜尋。 1947年底的一天,他看到一張1937年東京《日日新聞》報紙,刊登著日本少尉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從淞滬戰場向南京進攻途中,以軍刀砍掉中國人頭顱數量開展「百人斬」殺人競賽。
  • 一段被湮沒的歷史:中國人是怎樣審判日本戰犯的
    抗戰勝利後,作為東京審判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國民政府在南京、上海、武漢等10個城市,組織軍事法庭對關押的2300餘名日本戰犯中的800餘人進行了審判,這是中國第一次獨立進行的國際審判。為了審判日本戰犯,中方是怎樣收集證據的?遇到了哪些難以想像的困難?進行了哪些艱苦的工作?
  • 東京審判:「九一八事變」策劃者石原莞爾,自認戰犯卻沒有被審判
    抗戰勝利後,對日本戰犯的審判相繼展開。有部電影叫《東京審判》,講的就是這一段歷史。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有限的時間裡沒有辦法全景展現當時的實際情況。比如今天話題中的這個人——石原莞爾,就遺憾的沒有出現在劇情中。而更加遺憾的是,這個「九·一八事變」的策劃者,居然在東京審判中沒有被定為戰犯,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 伯力城審判:沉默半個世紀的證言
    二戰後,關於戰犯的國際軍事審判,最著名者莫過於紐倫堡審判(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和東京審判(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此二者不僅為戰爭犯罪審判開闢嶄新紀元,更衍生若干國際法律規範,對形塑戰後世界政治格局影響深遠。歷來關於這兩場審判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眾多,也最為國人熟知。
  • 世間再無東京大審判全程親歷者…
    民盟上海市委會供圖  東京審判是1946年至1948年間在日本東京進行的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爭罪行的審判,也是唯一的A級戰犯法庭。它與戰後亞太各地舉行的BC級戰犯法庭一起,深刻地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和延續至今的亞太地區秩序,並成為其中最為關鍵的法律基石。
  • 東京審判時,中國代表團受到輕視,其實真不怪人家看不起你
    在高群書導演的電影《東京審判》中,中國大律師梅汝璈聲色俱厲地為中國爭得了一個好的席位,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喝彩。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細節而已,中國代表團在這次審判大會上,完全暴露了與世界脫節的嚴重程度,讓人說不出的屈辱。
  • 英文版東京審判判決書首次公開亮相(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在東京審判的法庭上,那些曾經發動戰爭的日本戰犯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作為東京審判國際檢察組成員、中國檢察組首席顧問的蘇州人倪徵噢參加了這場歷史的審判,並立下不朽功勞。
  • 中國最後一位東京審判全程見證者高文彬逝世 晚輩追憶:晚年注重...
    東京審判適用英美法程序,同時,法庭的官方語言使用英文和日文,因此,需要繼續增派相關專業人員。當時的東吳大學是國內唯一一所教授英美法課程的學校,於是,高文彬的老師、上海著名律師劉世芳,把滿懷熱情且英文極好的高文彬推薦給向哲濬。經過測試,高文彬等五位翻譯被錄用。他們於1946年5月15日在上海江灣機場乘坐美國軍用運輸機飛往日本東京。就這樣,高文彬成為參與東京審判的17位中國代表中的一員。
  • 東京審判親歷者高文彬:生而逢時的淡泊者
    晚年時期高文彬頻繁參與與東京審判相關的活動中。這位在新聞標題裡常被稱作「全球最後一位全程參與東京審判親歷者」的老先生,從未在任何正式場合糾正過外界對他出生年份的錯誤記錄。公開可查的資料裡,他出生於1920、1921、1922三個年份。照顧了他九年的保姆吳元麗(化名)比他更著急,多次向他求證才得知用得最多的1922其實指的是農曆。
  • 東京審判大法官梅汝璈之子梅小璈談父親
    新華社的一個記者想寫寫東京審判中中國大法官梅汝璈的事跡,就去梅家採訪。整理資料的時候眾人發現一捆被舊報紙包裹得整整齊齊的東西,打開一看,是一沓四百個格子的稿紙,有十幾釐米厚。上面是梅汝璈的筆跡,寫得整整齊齊。稿紙上的內容,就是後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前四章。和稿紙一起被發現的,還有幾本日記,記錄的是1946年梅汝璈被委派為遠東軍事法庭中國法官之後,從上海到東京參與工作的日常。
  • 東京大審判中國唯一代表梅汝璈: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梅汝璈的名字,是和東京大審判緊緊聯結在一起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11名法官之一、中國唯一代表,為中國法官和國旗爭位次,力主由中國人書寫日軍侵華判決書,堅持死刑處罰日本首犯……百年恥辱,一戰雪洗。自1840年以來,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一直處在挨打、屈辱的可悲境地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100多年來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全面勝利,是民族命運的一次大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