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天麻變寶生「金」 村民增收脫貧

2020-12-27 天眼新聞

幾年前,黎平縣九潮鎮弄北村還是個「吃水靠挑、出門靠腳」的貧困村。  時過境遷,如今的弄北村,產業興旺,致富有門,處處散發勃勃生機。這一變化全因弄北村萬寶山上的一個「寶貝」——天麻。   走進弄北村天麻種植基地,層層疊疊天麻排列在山坡上,每個坑裡密密麻麻地生出50多個白生生、肉嘟嘟的天麻。村民黃召文兩口子正在杉木林下忙碌著。

弄北村天麻種植基地。

「以前賺錢沒門路,只能外出打工,後來聽說村裡發展了的天麻,是『訂單農業』項目,不用愁銷路,我馬上就回來搞產業了。」黃召文一邊除草一邊說,「現在我既有股份分紅,又有基地務工收入,去年掙了6萬塊,一下子就脫貧了。」  黃召文口中的「訂單農業」是九潮鎮為鼓勵群眾積極發展天麻產業想出的「妙招」。  為擴大天麻種植面積,發展林下產業,九潮鎮積極鼓勵各村與龍頭企業籤訂協議,由企業提供天麻苗、技術指導和後期銷售服務,大大減少了農戶因缺少資金、技術無法發展產業的問題,規避了單打獨鬥面臨的銷售風險。「訂單農業」模式讓貧困戶無須資金,就能參與天麻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有效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截至目前,弄北村99戶貧困戶全部參與天麻產業發展,戶均增收超過2000元。   小小天麻能撬動弄北村的致富槓桿,除了有思路,技術也必不可少。

弄北村天麻種植基地。

「弄北村有種植天麻的傳統,但以前都是村民零散種植,不成規模,天麻生長溼度無法掌控,產量上不去,而且銷路也成問題。」說起以前發展天麻產業的困難,弄北村黨支部書記黃召先直擺手。  為破解技術難題,弄北村牽手黎平青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搭建天麻有性繁育種車間、兩菌實驗室、精細加工廠等平臺,研發天麻片、天麻粉等深加工產品,通過土地流轉、「龍頭帶鳳尾」「訂單農業」等方式,吸納附近鄉鎮1095戶貧困戶參與天麻種植,開發就業崗位200餘個,幫助貧困戶實現產業、就業「雙豐收」。  同時,弄北村還組建了黎平縣利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探索「黨支部 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的組織方式,通過支部主導、引進企業、發展產業、帶動就業的方式,覆蓋全村貧困戶。  如今,萬寶山不僅有「金果果」,還通過輪作的方式發展了黃精、淫羊藿等其他中藥材產業,增加土地經濟收益,多渠道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

相關焦點

  • 康縣:林下種植天麻 助農增收致富
    三河壩鎮大灣村莊子坪社村民李玉春正在採挖林下種植的藥材天麻陽壩鎮滿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整理從農戶手中收購來的天麻陽壩鎮滿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加工藥材天麻片11月14日,康縣三河鎮大灣村莊子坪社李玉春正在採挖天麻。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下洋村:傳統村落裡的脫貧故事
    下洋村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2019年,由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遊廳決定的第四批「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出爐,全省共有242個村寨獲此殊榮,黎平縣德化鄉下洋村榜上有名。
  • 新疆墨玉:項目扶持 助村民脫貧增收
    當地人武部官兵進村調研,因地制宜進行項目扶持,對已有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帶動駐地群眾脫貧增收。 新疆墨玉:項目扶持 助村民脫貧增收 在墨玉縣奎牙鎮古勒其村,一個由人武部官兵幫助建設的自動化養兔場剛剛投入運營,兔舍裡安裝了全時監控、全自動履帶清糞機、加熱加溼一體機,工人們精細操作,高效生產。
  • 天麻夢·致富夢!羅田鳳山鎮周家溝村熊成林脫貧紀實
    熊成林是羅田鳳山鎮周家溝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49歲,家庭成員4人,於2016年底首次脫貧。2014年初,經他本人申請,村「兩委」入戶核實,他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660元,最後提交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評議,他家被核定為貧困戶。黨的好政策讓熊成林家庭深受感動。特別是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和鎮駐村幹部經常入戶拉家常,宣傳黨中央脫貧攻堅政策。熊成林決定不能一味「等、靠、要」了,得利用自家的優勢,在特色種養業上做文章。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 發展產業找出路|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第...
    我叫楊光庭,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20年3月,接受組織委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朱冠村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有197戶854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變了樣丨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村民徐正強
    我是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東流組村民徐正強,今年41歲。我們家在2014年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建檔立卡6人,2017年底脫貧摘帽。在脫貧攻堅時,我上有80歲老母,下有2個子女在上學,還有一個智力殘疾的弟弟需要照料。一年只能靠祖上分下來的一畝三分地維持家庭生活,我身感壓力很大。
  • 土耳苕變增收致富「金疙瘩」
    席草村村民周永蓉說。  對於席草村村民來說,這不僅僅是農作物,更是他們致富的又一條門路。  閒置土地   種土耳苕   穿過蜿蜒的鄉村小路,記者來到周永蓉家種植土耳苕較為集中的坡地,綠油油的大片藤葉就像為大地鋪上了綠色的地毯,煞是好看。  「我家裡一共種了200株左右,去年收成不算很好,但還是賣了四千多元錢。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致富 爭當脫貧先鋒丨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村民...
    我叫吳志高,今年47歲,我與妻子吳婢蘭都是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的普通農民。我們夫妻兩人聽力不太好,也不會說普通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多年以來,通過黨委政府的各項幫扶措施,我家於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退出,撕下了貧困的標籤。
  • 「村民脫貧增收是我的心願」——記沅陵縣涼水井鎮六都坪村聯合黨...
    六都坪村地處涼水井鎮東南部,由原六都坪和瞿家兩村合併,屬深度貧困村,全村9個村民小組48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437人。譚書記駐村以來,他不負組織重託和群眾期盼,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到2019年底,實現115戶、429人脫貧,整村順利出列。
  • 發展產業 助力老百姓脫貧增收
    近年來,前鋒區觀塘鎮九橋村大力發展柑橘、花椒等產業,助力老百姓脫貧增收。眼下正值晚熟柑橘開始陸續上市的季節,在前鋒區觀塘鎮九橋村,當地村民正在田間地頭忙著進行採摘。九橋村黨支部副書記王耀德興高採烈地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村種植的晚熟砂糖橘,雖然個頭小,但是含糖量高、水分足、口感好,又是晚熟品種,臨近春節上市,市場前景比較好。」
  • 在呂梁山區造林增綠,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鄭二小和他的合作社...
    在呂梁山區、羅霄山區、武陵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的地方通過成立扶貧造林合作社,帶動村民植綠增收;有的地方將村民整體搬出自然災害頻發的深山,並藉助發展生態產業實現脫貧致富;有的地方利用自然稟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這一處處變化,正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不斷奮進、脫貧攻堅的縮影。
  • 石柱: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築牢鄉村振興基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3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龍泓)重慶石柱洗新鄉豐田村位於石柱縣東南部,距離縣城41.5公裡,幅員面積16.3平方公裡,轄4個村民小組,共293戶814人。近年來,該村通過精準施策、精準幫扶,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於2018年底,轄區貧困戶73戶243人全部實現脫貧。
  • 黎平香禾糯「智慧」產業助農增收
    「吳國基,9000元;石學英,2513元;吳仕生,4771元……」3月20日,萬裡晴空,黎平縣雙江鎮高構村首批香禾糯電商銷售舉行分紅儀式。  「今天我分到了4000多元,現在在家務農不但可以得到分紅,還可以到基地裡務工增收,有了駐村工作隊的引導和幫扶,我們的錢袋子一天一天鼓起來了。」高構村三組貧困戶吳仕生既高興又激動。
  • 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借「林」發力 助農增收
    在文閣鄉海壩村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林間到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大家正在趕時間種植和採收天麻,以免錯過冬種冬收時節。「目前採收了20000餘斤,我們一邊採收,也一邊種植,每天的工人在70人左右。」海壩村順豐生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倫剛說,同時,合作社裡面正在生產天麻所需的蜜環菌和萌發菌。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老池鎮芋禾村:荒山變果園 村民笑開顏
    村民王立華告訴記者,對比今昔變化,脫貧攻堅讓村裡越來越美,大傢伙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感覺日子更有奔頭了。芋禾村引進業主廣泛發展種植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持續助農增收。李四海/攝拓寬增收門路 荒山坡變成果園冬季來臨,柑橘進入管護期。
  • 西峽縣軍馬河鎮:讓科學種植助力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西峽縣軍馬河鎮:讓科學種植助力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2020-12-09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吊瓜成村民增收新路徑
    此外,林江還採取「基地 農戶」的模式,帶動青橋村村民一起發展吊瓜產業,為願意種植吊瓜的村民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為村民解決銷路等問題,給種植戶吃下「定心丸」。同時,林江的基地裡需要工人搭架子、除草、施肥等工作,可帶動40餘名村民就近務工增收。目前,吊瓜產業成為青橋村村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土特產」變身「金疙瘩」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土特產」變身「金疙瘩」 2020-09-29 20:16:00來源:央廣網
  • 脫貧不摘幫扶,助力務工增收
    12月4日至12月15日,紅明村總支書記張宏志帶領32名村民在分當線K206-K225、遠松線K86-105路段給行道樹「刷白」,村民每人每天可獲得100-150元勞務費,笑意寫在臉上,幹得格外起勁。紅明村是市交通運輸局的結對幫扶村,2018年脫貧。按照「四不摘」的工作要求,我局密切關注著聯繫村的發展變化。今年受疫情影響,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受阻,收入不穩定。我局始終保持與村兩委的聯繫溝通,協助解決抓主業、穩就業,保增收的疑難問題。年初協助產業結構調整,推動4000畝糯谷種植,村民每畝可增收100-300元。
  • 新疆和田:絢麗艾德萊斯託起村民增收致富夢
    第一書記吳進寶說,「今年的工作重點是要全面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所以要及早謀劃、精心準備。經過集體協商,我們確定了在發展艾德萊斯產業的基礎上,將艾德萊斯非遺文化與鄉村旅遊相結合,努力把我們這一產業做強做大,提升脫貧質量。」會議剛剛結束,吳進寶就馬不停蹄地和村幹部來到村裡的吉亞麗人艾德萊斯專業合作社,查看車間訂單生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