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生 井上亙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東大寺。
該寺始建於公元745年,當時的寺名為總分國寺,由聖武天皇仿照中國寺院建築結構建造,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木造建築。寺內西松林中的戒壇院,則是為中國唐代鑑真大師傳授佛法而建的。
日本東大寺的鑑真像
走遍奈良,到處可見中國唐代的風景和建築,其中最能說明奈良與大唐密不可分的還要數唐招提寺。該寺由鑑真按唐朝寺院的規劃修建,極具盛唐的優雅與宏大氣勢。
據說,日本孝謙女皇還模仿中國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書寫了「唐招提寺」的橫額。可惜的是,直到鑑真圓寂時,工程仍未完成。現在,唐招提寺的御影堂內仍供奉著鑑真大師的坐像,被尊為日本的國寶。
平城京:長安城的微縮版本
奈良城是在奈良時代(710年-794年)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作為京城的。那個時候的都城遷徙頻繁,奈良之前的都城在藤原京,為什麼要遷都呢?
據說因為藤原京比較狹窄,交通不便,而日本當時正值律令國家形成的時期,要模仿唐朝的律令,建立法制國家,為了表示皇城非常有權威性,所以想尋找一個地方,於是就到了現在的奈良,當時叫平城京。
實際上它建了好幾年,正式搬遷是710年。平城京完全是模仿唐朝的長安城,582年隋朝建立了大興城,唐朝取代隋朝以後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建成了長安城。
長安城從規模上要比平城京大四倍,在結構上完全是一種棋盤式的格局。長安有什麼那邊就有什麼,直到今天都保存得非常好。。
舉幾個例子,比如說,他們叫做「朝堂苑」的太極殿就完全模仿了大明宮的含元殿;還有一個大學寮,也是完全模仿國子監。可以說,平城京無論從格局上還是建築上都完全是唐朝的建築風格。
復原後的第一次大極殿與前面仍是荒地的朝堂院
所以古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很開放的,根本不需要牆壁這樣的東西。這就是平城京和長安城的差別之一。
東大寺平面及古今建築分布
長安城和平城京的第二個差異是,長安城是北面有多餘的地方,而平城京是東面有,而東大寺就坐落在這裡。
從「唐風」走向「國風」
日本人經常講他們是絲綢之路東邊的終點,就像朝鮮半島在中日文化之間起到同樣的媒介作用一樣。通過絲綢之路,羅馬、波斯的東西傳到中國後,又傳到日本,比如說奈良的珍寶館「正倉院」所收藏的很多東西都體現出羅馬和波斯文化的影響。
所以談到奈良時代,我們更多地把它看作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融匯點,當然它受中國的影響比較大。奈良時代是「唐風」文化最突出的時候,到了平安時代,即794年都城從奈良遷到平安京後,日本就開始了向「國風」文化轉變的過程。
正倉院中的盛唐瑰寶總令人百看不厭,僅是畫冊已是滿面大唐氣息
正倉院收藏的奈良時代「鳥毛立女屏風」第四扇(局部)
按照《隋書》的說法,日本在6世紀受到佛教影響之前都還沒有文字,從7世紀中葉的「大化改新」才開始接受律令制度。平城京是8世紀初期興建,所以到那時日本才擁有文字150年左右,是遠遠比不上中國的。
在「唐風」文化的時代,日本人的衣服完全模仿唐朝。但是平安時代以後,簡單地說日本服飾變成了不利於運動的樣式,這是因為,女性特別是貴族女性總是呆在家裡,這樣的生活方式影響了服飾和文學。這可以說是「國風」的因素,這樣的特色逐漸多起來了。
「將日本炸回石器時代」
1944年,盟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大規模轟炸。戰爭末期,幾乎所有的日本城市均遭到轟炸,但京都和奈良得以倖免。
奈良和京都的古建築保護得很好,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京都有意識地劃了三個區域:一是一定要保護歷史風貌的區域——這是不能動的;二是要新發展的區域,比如衛星城;三是新舊結合的地方。
三種區域各有各的法律法規去保護,比如不允許建六層以上的建築,連顏色都有特定要求,據說麥當勞的黃色都被要求改成橘黃色。
日本修復古建築的工期很長,先建一個比古建築更大的房子將其罩起來,然後一點一點拆,每一個拆下來的物品都標上號,將來完全復原。一個古建築要修好多年,而且每一件物品都復原到原來的位置上。
雖然戰後日本因京都金閣寺的火災而頒布了《文物保護法》,但是至今為止,地方的文物保護仍是非常困難的。
在日本,文物保護由政府的教育委員會承辦,很多教育委員會的考古專家又對保護文物和遺址非常熱衷。因為發掘的費用由政府和居民各負擔一半,所以像奈良這樣全是遺蹟的地方,居民們非常討厭考古學家進入自己的土地。
脫掉和服的日本人
建築形式的變化和服裝、生活習俗的改變也有一定的關係。講一個事例:日本人什麼時候脫掉和服?是在城市化以後。因為有電車或公共汽車後,上班穿和服、木屐非常不方便。所以,「國風」文化和「唐風」文化的區別也有這樣一些關係在裡面。
為什麼日本人不太用桌子椅子?是因為建築高度,增加高度對建築本身的造價和安全性會有影響,近代有鋼筋混凝土以後抗震就沒問題了。
一旦形成了某種生活方式,再改變就會對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所以大家不太願意改變這種建築風格,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更多的人不太希望把過去傳統的東西扔掉,後工業社會的人和正處於工業社會的人想法是不一樣的。日本正處在後工業社會,很多人希望回到工業化前的景色和人情、鄰裡關係。
生活方式還影響了日本的建築,日本建築物裡面庭院發揮了很大作用,這是因為古代日本的女性一般是不會外出的,因此自然環境都是搬到院子裡面。院子裡面的樹木、花都很多,這些成了日本詩歌的題材,由此產生了獨具特色的美學。
古建築:博物館還是日常生活?
日本建築和中國建築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比如中國建築講究對稱、平衡、穩定,故宮和四合院都比較典型。日本更多地是講究與自然的協調,它的建築可以無限制地在一邊延伸下去,並形成「借景」這種園林藝術的特色。
中國蘇州園林也講究借景,但圍牆的形式不太好。日本不講究圍牆,但非常注重園內和外面的景色協調一致。比如中國的頤和園雖然有萬壽山、昆明湖等園林景色,但從知春亭往北看,就會發現它講究的仍然是平衡穩重,隱含了政治藝術和傳統的政治原則。
從這兩個角度講,要讓古建築適用於現代生活,較好的規劃應該是尊重傳統,使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來源:《看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