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社交過程中,不少人正面臨著一種難以言表的尷尬境遇——雖然對方發到手機上的每個字都認識,但放在一起卻怎麼都搞不明白。「中二」「新番」「祖安人」……大批網絡流行語就像過濾器,把一些人擋在了網絡社交之外。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他們四處尋找答案,網絡流行語出現「科普熱」,越來越多專注於網絡流行語收錄與解釋的「科普手冊」得以發展。「雖然某些用語只流行於特定圈子,但隨著網絡社交的廣泛開展,大家還是會受到網絡流行語影響,並嘗試了解這些流行語背後的文化內涵。」網絡流行語詞典APP「小雞詞典」創始人黃宇帆說。
通過去年B站跨年晚會「二零一九最美的夜」,在濟南某廣告傳媒公司工作的「85後」呂瑩開始認識並常駐B站。「當初抱著積累素材的想法註冊了B站帳號,沒想到卻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呂瑩笑言,看著彈幕上飛過的「前方高能」「我方了」「賽高」等詞語,自己經常處於「一臉懵」狀態,所以趕緊上網搜索這些語句的意思。
實際上,不只是「剛入門」的呂瑩,不少B站資深用戶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我在B站最常看的是生活區和音樂區,有時看到彈幕上出現沒見過的新詞彙,也會在上網查一查。比如最近很火的『奧利給』,就是從B站鬼畜區興起並逐漸傳到其他分區的。」入住B站六年多的大三學生李曉雨告訴記者,網絡流行語的更迭速度極快,即使長時間浸潤在網絡環境中,也很難對所有網絡流行語了如指掌。
「2017年我們開始做『小雞詞典』,就是因為發現有很多網友在微博、知乎上問一個流行語的意思,說明大家在進行網絡社交時遇到了『圈層壁壘』問題。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種新文化層出不窮。大家以興趣愛好聚成圈子,某些特定語言成為『接頭暗號』。」黃宇帆說,對人們來說,最困難的不再是獲取信息,而是理解信息。正因如此,「小雞詞典」誕生之初就定位於解釋圈層文化,希望通過對網絡流行語的收錄與解釋,為各個圈子提供一個認識彼此的窗口。李曉雨對此也深有感觸。「無論是在B站還是微博,大家幾乎都在以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情況來判斷彼此身份。知道『佛系』『生肉』『中二』的人,一般是日本動漫愛好者;說出『蒸煮』『站姐』『走花路』的人,一般是飯圈男孩或女孩;而喜歡說唱音樂的人,才會知道『skr』『freestyle』……」李曉雨認為,如果想儘快了解或融入某個圈子,懂得與其有關的網絡流行語至關重要,對流行語「一問三不知」,意味著大家不是同類,繼續溝通的可能性會變小。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網絡用語都會成為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是語言系統對現實社會迅速、直接的反映,是反映社會文化的符號,只有當某一言語折射出人們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共同境遇,或蘊含著具有高度認同感的情感態度,才可能被大眾較為廣泛地使用。」除了網絡流行語的「圈層化」特點,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前瑞還提到了網絡流行語背後的文化心態。
陳前瑞舉例,「996」作為一種工作制度(早上9時上班,晚上9時下班,每星期工作6天),源自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員工對繁重工作壓力的吐槽,其中涉及企業用人倫理、勞動者合法權益等問題。「996」這一詞語的流行,則反映了在社會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工作與休息有更加平衡的認識。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齊靜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