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與關帝廟

2021-02-07 關公文化彭允好


張謇與關帝廟

◎徐俊傑



關帝廟是供奉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的神廟。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在其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之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關公是儒、釋、道三教共同崇拜的唯一神祇。儒家尊為「武聖」、佛家尊為「菩薩」、道家尊為「帝君」。

關帝廟遍布中華大地,甚至遠在海外,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也總能找到關公文化的蹤跡。海門關帝廟移址後一度改稱念佛堂,現為開福寺。那麼張謇與關帝廟之間究竟有怎樣的淵源?編者稍事查檢,試為整理如下。


 

一、題聯(匾):張謇命筆關帝廟

常樂鎮就有曾建有關帝廟,張謇與之結緣最早。據顧振虞先生《張謇和關帝廟》一文介紹,張謇幼時即常隨父到關帝廟燒香,考中狀元後則修廟贈匾,興學時又借廟辦學堂。常樂關帝廟原址位於東市,南至鎮橫河,北至廟池溝,廟有三進三場心,廟前廣場有一對石獅子,名「仁心神聞」。常樂鎮關帝廟名聞大江南北,其戲樓為當時海門之最。張謇嘗贈關廟「優人聖域」四字,應該就是懸於該戲樓的匾額。

1936年張謇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際,常樂鎮關帝廟後殿被改建為張公故裡祠堂,後又擴建為張謇紀念館,原關帝廟遺蹟已不可尋。張謇舊有題常樂鎮關帝廟楹聯,作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897.11.23),聯曰:「本朝尊如聖人,廟食何論吳地盡;此地故沿長樂,鐘聲猶似漢家無。」所謂「本朝尊如聖人」,指光緒五年(1879)朝廷奉關公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通州騎岸鎮關帝廟也曾有張謇題聯兩副,均作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1890.1.7)。一聯云:「蜀漢惟公,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春秋福我,有桑麻之利,蒲魚之饒。」騎岸鎮位於今通州區北部,相傳900多年前,為抵禦海潮,北宋著名政治家範仲淹率領民工在此圍築捍海堰,始稱「皇岸」,後人尊稱為範公堤。張謇另一聯(代丙初題)文字言及:「斥滷幾滄桑,扶海如仍漢家土;風雲會車馬,崇祠常傍範公堤。」



張謇又有題河口關廟聯,集句而成。此聯在《張謇全集》有錄,定時間為1922年。據趙鵬先生考,從張字跡看,其字的筆畫多抖動,宜其吩咐對聯讓他人來代書,其有戰筆為民國十二年(1923)四月以後之事,此聯必作於此後。此說基於《張謇致費範九函》原跡(見附圖)。全函如下:

河口關廟聯,可用否?可則屬滄遺書。在河之漘,風馬雲車神暫駐(上詩、下楚辭);配天以漢,村翁水鶴祭同來(上《漢書·蕭何傳》,下杜詩《詠懷古蹟》)。範九酌之。謇。

按,河口鎮在南通唐閘西北數裡,位於通揚運河一個拐角,地處要津。關廟最初即為駐守該地緝私營兵而建。

日本也有關帝廟。清宣統二年五月初九日(1910.6.15),張謇代潘荻洲題日本函館關帝廟一聯這樣寫道:「三山今在人間,神之來兮,弱水千尋迎節仗;五月每逢誕日,民有過者,清泉一掬薦蒲花。」關羽誕辰有兩種說法,農曆五月十三與六月二十四,張謇取前者,言「五月每逢誕日」。潘荻洲何許人也?張謇《癸卯東遊日記》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閏五月八日(7月2日)載:「晤潘荻洲及其子小洲。潘與甬人張安瀾(尊三)並為華商董事。華商專販海菜魚貝之屬,運往上海,歲直百萬。」按,潘荻洲(1850-1917),名延初,晚號荻園,浙江湖州人,日本華僑商人、社團領導人。張安瀾(尊三)姻親。1863年潘帶五品官銜從上海經長崎、神戶到函館,從事海產品貿易,任函館同德堂三江公所董事。

朝鮮關帝廟也有張謇題匾。《張謇日記》光緒六年九月七日載:「海樓來。寫朝鮮關廟、登州天后宮榜。」題榜,即題寫匾額。


 

二、寄寓:張謇落腳關帝廟

淵源之二,張謇曾多次借宿北京的關帝廟。這個在《張謇日記》中有明確的記載,如:「至京師,宿內城東安門沙灘關帝廟」(光緒六年四月三十日);「定寓內城文昌關帝廟」(光緒十一年五月九日);「移寓關帝廟」(光緒十二年三月四日)。其中前兩次還被記入《嗇翁自訂年譜》。

北京的廟宇以關帝廟為最多。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記當時北京著名的關帝廟有五十一處,清末朱一新《京城坊巷志稿》中關帝廟的明確記載有近四十處,曹而泗《北京胡同叢談》說:「(北京)明清兩朝僅關帝廟就有百處以上」。在如此眾多的關帝廟中,張謇進京曾寄寓於其中的兩座,我們稍作分析:



一者位於沙灘,現在景山公園東側。光緒六年,張謇尚在淮軍名將吳長慶幕,因「吳公有陛見之行」,張謇等隨行,寄寓沙灘關帝廟,或取關帝之「武」;

一者位於東單觀音寺胡同,張謇記為「文昌」關帝廟,取其「文」。因為光緒十一(1885)年,張謇進京應順天府鄉試,須有文星相助,後果然得中南元。張謇當時頗為興奮,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清代鄉人北榜中第二者,順治甲午盛於亮,乾隆庚午方汝謙,至餘共三人」。

兩處關帝廟,對張謇而言,感情較深者應為後者,多年以後,他還特意去探訪。讀民國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張謇日記》,便可知曉。其時張謇再次進京,「至東城單牌樓觀音寺胡同,訪乙酉年鄉試所寓之文昌關帝廟」,只見「下榻處已改教室,廟為初等小學校矣」,慨嘆「庭柯依然,忽忽已三十年」,又「復至舉場,繚垣猶在,舊時場屋片瓦不見」,知此地「本以改建資政院,辛亥冬停工,今但有會場基址而已。」


 

三、求籤:張謇問卜關帝廟

張謇曾在北京前門外關帝廟求籤。有關此事比較確切的記載見於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陳子言述徐澹廬雲,張嗇庵先生未登鄉榜時,曾叩禱於北京前門外關帝廟,拈得籤語云:『曩時敗北且圖南,精力雖衰尚一堪。若問生前君大數,前三三與後三三。』當時以籤語深奧,未解其旨,迨至光緒乙酉科中北闈南元,時恰三十三歲,再加三三為九數,至四十二歲甲午科乃中狀元,此前三三之數驗;自四十二歲至共和丙寅七十四歲捐館,恰又三十三年,後三三亦驗。」

此事流傳甚廣,《南洋商報》1962年12月3日《林則徐和張謇的籤詩》一文中這樣說:

「張季直考舉人五次,到三十三歲時,往順天鄉試才中式。他中後求得此籤,不解其意,過多九年他四十二歲中狀元,他才明白過來,大讚籤詩靈驗,那是說他三十三歲中了北闈的南元,精力未衰,尚可一試,果然到四十二歲中狀元,『前三三』之言已驗。『後三三』則到民國十五年以七十五歲逝世,上距其中狀元之年恰三十三年,合之為七十五歲,至此時亦驗了。張季直這一故事,在江南一帶傳之已久,雖說是巧合,但亦巧得有趣,如果不是有趣,就不會傳說那麼久遠了。張季直的日記,今日已在上海出版,我未見此書,不知日記中有沒有記他在北京求得這一籤詩的事。」

這段文字有一個最明顯的問題,張謇(1853-1926)終年虛歲只七十四,而非七十五。同樣的錯誤說法又見於《陳允洛文集》以及高伯雨的《聽雨樓雜筆》。當然文中還有求籤時間等問題。



如果用《張謇全集》進行查證,發現確有其事。日記中雖無相關記載,但在1882年4月14日張謇致嚴家讓(禮卿)的信中,卻可以窺其端倪:「前年在前門關帝廟求籤,有『若問生前君大數,前三三與後三三』語,當時謂三十三歲,疑今秋之尚不能中,不意今秋之並不能考也。聞問可託人求籤,先生正人,與謇尤有相愛之雅,擬乞代為一問,此後究竟若何,所謂窮則思卜也,亦可憐矣。」可知此籤求於1880年,是在張謇隨吳長慶「陛見」進京之際,當時張謇28歲。

關於前後「三三」之數的計算,皆為33個年頭,也就是如虛歲一般的虛數。「前三三」指1953年出生至1885年順天中式,「後三三」指1894年中狀元至1926年去世。

按:此關帝靈籤第六十三籤,籤語外猶有「斷」曰:病可醫,訟終平,財尋常,信有準,名將亭,婚可聘,勿強圖,隨分定。未見有解。

事實上,張謇關廟求籤之事在日記中是有記載的,不過那是另外一次,與順天鄉試有關。在鄉試考完後,發榜前,張謇大概也是心裡沒底才又去求籤的。《張謇日記》光緒十一年(1885)八月十九日載「求關廟籤」,並有自題眉註:「四十籤,上吉。新來換得好規模,何用隨他步與趨。只聽耳邊消息到,崎嶇立盡見享衢。」這回抽得「上吉」籤,而且也應驗了,張謇還是很高興的。幾個月以後,正月十日,張謇與「聘耆同至會館題名」,正月十七日張謇又「詣關廟進香」,應該是中式以後去還願的。

 

 

四、興業:張謇借址關帝廟

其一,張謇借常樂關帝廟建社倉、建長樂鎮公立初等小學。

此事原始材料見《張詧張謇建設長樂鎮公立初等小學校呈》,此呈為《張謇全集》所失收,選其相關文字抄錄如下,不作闡述:

查長樂鎮市東故有關帝廟,建始嘉慶,修於道光,至光緒二十三年,職兄弟承先人遺命附廟設立社倉,因為重修。廟本三進,大門之外另有廂房,若按各國學校建築規制特營小學,非獨地方無可勸募,一家之力既營師範、又營小學,實亦難於兼顧。因遵朝廷迭次改用庵觀寺院之諭旨、此次大學可借公所寺觀之定章,就廟規畫,騰出最後一進為教室、溫習室,中進之西偏為客座、為廚房,前進之戲臺及樓為寄宿舍。其中進之正殿、東偏殿,前進之東樓上下,大門外東廂仍棲神像,各不相混。又特建食堂三間、湢廁所三間,騰挪神龕、僧房、公所之屋九間,體操場則借社倉之曬場填築為用,又備制教室、廚房、食堂、寄宿舍什物,教科標本、器械,共估需銀一千五六百元。除在職所辦小輪公司大生船近三年餘利內提儲銀九百元外,尚短六七百元由職兄弟捐助。



其二,張謇借南通關帝廟建勸工所、建商品陳列所。

陳佐先生《張謇與南通繡織家紡事業》文中介紹:「為支持女子手工傳習所早日在經濟上有所收入,促進其自立快速發展,張謇很早就為它辦了商品陳列所。開始建在魁星樓,因該樓原在濠河水中,前往參觀的人不便,1913年改在城內關帝廟內,後來又借城南傳習所東側的藥王廟展賣產品」。這是有明確史料佐證的,《張謇全集》載1913年張謇致黃炎培函:「商品陳列所,現又改建於城內關帝廟(原在魁星樓,樓在水中,不便人參觀,故改)」。張謇以為「商品陳列所誠為獎勸工商之舉」(張謇《復聶其傑函》)。

近又得一張謇佚函,為1913年2月14日復中華佛教總會者,亦言及此事,特錄其相關文字如下:

敝色(邑)關帝廟為香粉鋪薈萃之所。昔之繁華地、今之冷落場也。良以女裝進化,脂粉滯銷,偶過列肆,凋敝堪憐。僧取賃金,聞雖不廉者亦不能如額。現通人謀設勸工場一所。以該廟居城市之中,成市有年,具有人民趨集之習慣,擬就其東西偏樓,由地方公款中撥貲若干為之,升簷廣廈,儘原賃各戶租賃營業,其賃值照原數仍歸僧有,以為神前香火之資。其殿後空樓,則擬改為商品陳列所。為廟僧計,歲入當能如額;為地方計,商業可期發達。惟目前不得不暫移各鋪,以便修理。蓋就雙方而言,純系保護之善意,希即轉知,毋致誤會。



其三,張謇欲借北京香山關帝廟置業(此蓋為張謇心思,非實事)。

1915年2月13日,大年夜,張謇在京,與張相文、秦端玠,許振、薛弢等四人往香山,宿梯雲山館。第二天大年初一,《張謇日記》載:「晨餐後,晉華與澤、秉三人登鬼見愁峰,餘與蔚西力乏不能從,乃與探玉乳泉。得香山寺東無量殿側關帝廟,有廢址九楹,垣牆無恙,地兼曠奧之勝。若以二千圓葺治之,飲雙井玉乳之水,蔭香山磴道之松,真勝處也。上下終日,間坐山轎,然亦小乏矣。」見到香山寺東無量殿側關帝廟廢址,張謇不覺心動:「若以二千圓葺治之」「真勝處也」。一年後除夕夜,張謇作《除夕日宴坐嗇庵有懷西山靜宜園寄英斂之並令兒子和》中有句「一曠一奧窮探躋,憑林依泉得勝處」,並自注「香山寺東海棠院上關帝廟址,距雙井玉乳泉半裡許」,對此關帝廟舊址依然心有戚戚焉。


相關焦點

  • 楊嶽來通調研學習張謇精神 弘揚張謇精神 助力高質量發展
    昨天,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嶽一行來通,實地走訪工廠、紀念館等地,調研學習張謇精神。市委書記徐惠民,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沈雷陪同調研。張謇是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楊嶽一行先後前往位於海門區的張謇紀念館和位於崇川區的南通博物苑,詳細了解張謇生平事跡,從其艱辛歷程和卓越貢獻中,感受張謇的愛國情懷、開放胸襟、創新精神、誠信品格和民本意識。楊嶽表示,張謇精神穿越百年依然閃耀著時代光芒,要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深刻理解張謇精神內涵,大力弘揚張謇精神,在全社會凝聚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精神力量。
  • 關帝廟對聯
    ,祀關羽,建於清 作鎮統元居五嶽之長  資生合撰妙萬物而神  乾隆題正陽門關帝廟 此吳地也不為孫郎立廟  今帝號矣何煩曹氏封侯  南京:胡明經題關帝廟 關夫子孔夫子二位夫子  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  江蘇海州關帝廟 漢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王作綍題蓬萊關帝廟。
  • 萬古長流,張謇的實業救國之路
    張謇有三個哥哥,他們一家有兄弟五個,張謇排行老四。謇的意思是,正直、耿直、剛正。 1879年,張謇的母親金太夫人去世,臨終時給張謇留下遺言:「科舉是出人頭地的歸宿,為了光耀門楣,你一定要追求它。但你性剛語直,最好不要當官。張謇字「季直」,看來是人如其名。 張謇小時候是個讀書的料,被譽為神童,5歲的時候就能讀《千字文》。
  • 江蘇民營企業家學習弘揚張謇精神高級研修班在張謇企業家學院舉辦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江蘇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引領企業家深入學習弘揚張謇精神,1月6日,江蘇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南通市委在張謇企業家學院聯合舉辦全省民營企業家學習弘揚張謇精神高級研修班,江蘇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楊嶽出席開班儀式和「弘揚張謇精神,履行社會責任」座談會並講話。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顧萬峰主持相關活動。
  • 東山關帝廟
    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上。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洪亮,整座廟宇布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據查證,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臺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
  • 楊嶽來通調研學習張謇精神
    11月24日,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嶽一行來通,實地走訪工廠、紀念館等地,調研學習張謇精神。市委書記徐惠民,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沈雷陪同調研。張謇是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專門來到南通博物苑,了解他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稱讚他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張謇與中國經濟改革之路
    //張謇,我國近代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祖上幾代都是以農商為生。為了改變家庭命運,張謇從小被送入私塾學習,父親希望他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歲的張謇終於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 羅一民解讀張謇「與眾不同」的企業家精神
    然而張謇的偉大,不在於他和一般企業家的共同點,而在於他不同凡響的與眾不同之處。張謇一生著力幹了兩件事,一件是推動政治變革,一件是發展實業及民生事業,最終成果則集中體現在南通地方治理的成效上。張謇晚年在為自己編寫的年譜作序時寫道:『一生之憂患、學問、出處,亦常記其大者,而莫大於立憲之成毀。』正是獨特卓越的個性所為,才成就了他人生的輝煌,創造了不朽的業績,為後人由衷的景仰。
  • 【史跡】東山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簡介牌  據查證,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臺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  清嘉慶年間,漳州平和縣人林楓從東山關帝廟分香回鄉並雕塑關帝神像。後來,林楓的後裔林應獅等人又親自赴銅陵關帝廟分靈,渡海到臺灣噶瑪蘭(今宜蘭)建廟,名為協天廟,成為臺灣北部最早廟宇,並傳播臺灣各地建關帝廟。 臺灣關帝廟,不少是東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銅山人任臺灣水師左營遊擊遊崇功在諸羅縣東北隅建關帝廟。清代有東山師傅藍木在臺灣澎湖建了一些關帝廟。
  • 張謇:我國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張謇正是在中國歷史和水利大變革的時期執掌全國水利總局,成為辛亥革命後國家最高的水利行政長官。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94年考中狀元,被清政府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中國近現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江蘇調研,參觀了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父教育 母實業」 ——張謇的企業家精神
    我是一名文史愛好者,了解到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江蘇考察調研時參觀了張謇生平展陳,並稱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那麼,張謇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為什麼他被稱為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的歷史功績對今天發揚企業家精神有哪些啟示?能否請專家解讀一下。謝謝!  ——讀者 黃燕寧  本刊特請南通大學張謇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梁林軍作答。
  • 熱搜「張謇」:百年未被遺忘的榮耀
    僅《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一文閱讀量就達150萬+。這是一百年前的張謇絕難想見的。不過,研究張謇的歷史學家章開沅早就預言:他「不會隨歲月流逝而銷蝕,相反卻越加顯得光彩奪目」。 章開沅、田明在《張謇與近代社會》一書中娓娓道來,最後鏗鏘落筆結尾:張謇,一塊鐫刻在南通和近代中國社會的豐碑!張謇,一位艱難跋涉、篳路藍縷的開拓者!   從張謇身上,我們看到了「士負國家之責」的愛國情懷,「獨力開闢新路」的創新精神,「言忠信行篤敬」的誠信品格,「兼濟天下蒼生」的民本意識,「洞明世界大勢」的開放胸襟。豐碑樣的事業,巨人般的存在。
  • 張謇家國情懷的典範意義
    張謇家國情懷的典範意義 2020-09-01 10:30:22 來源: □陳亮對於張謇,在今天的南通,相信無論男女老幼,都不會陌生。但在南通以外的地方,對張謇其人其事能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仍然不多。
  • 茶馬古道關帝廟
    據在花楸山近魚巖處,從蘆溝獅子橋搬到花楸山的楊大爺介紹,高家坡茶馬古道是從平樂花楸園經董崗、爛泥溝、老木地到平樂關帝廟的石板路,全長有十來公裡。在從花楸村範溝到魚巖的路上,我又發現了一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指路碑。指路碑正面顯示:上橋走高家場,中橋走下壩場,下橋走平落壩。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張謇出生在富裕農民兼商人家庭,1894年41歲時考中甲午恩科狀元,曾出任江蘇省諮議局議長、民國政府實業總長、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生活在風雲激蕩的中國近代,1895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面對甲午戰爭的國內危局,有3個人各自作出人生重大選擇:孫中山選擇革命,康有為選擇改良,而張謇選擇了實業。很多人對張謇由官場進入商場不甚理解、很想了解。
  • 走進百年博物苑 認識張謇的世界
    南館、中館、北館三館,加張謇辦公會客兼居所的濠南別業,構成南通博物苑的歷史保護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到濠南別業,你就會被這棟形制四層、內實三層的英式建築所吸引,目前展陳了張謇業績。濠南別業是張謇的故居,建於1914年,由南通籍著名建築師孫支廈設計,是我國近代吸收西洋建築藝術的經典作品,進入了中國優秀建築圖集。1926年張謇先生在此與世長辭。
  • 關帝廟匾額賞析
    現擇選部分關帝廟匾額,歡迎欣賞:  充塞天地:泉州關嶽廟張瑞圖題匾 凜有生氣:張瑞圖題匾 忠義千秋:瀋陽古城中心關帝廟匾額 聖不可知:江西撫州臨川關帝廟 (貴州鎮寧關帝廟) 力扶炎漢:數定三分扶炎漢,伐魏討吳,辛苦備嘗,未了平生事業;志在一統佐熙朝,伏魔蕩寇,神威遠震,只完當日精忠。(福建東山關帝廟) 佑民福國:浩氣丹心,萬古忠誠昭日月;佑民福國,千秋俎豆永山河。(北京地安門關帝廟)
  • 狀元實業家張謇:順應革命,告別清廷
    20世紀末,因張緒武先生的動議,我追隨張謇研究的開拓者章開沅先生,並與章先生的幾位大弟子虞和平、朱英、王奇生等幾度前往南通,參觀張氏兄弟留下的遺蹟,並參與寫作《張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前驅》(虞和平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一書。因此機緣,此後十多年,又因晚清史研究,因辛亥革命史研究,數度重讀張謇作品,體會張謇的思想及其意義。
  • 時評:學習張謇精神 篤行實幹興邦
    時評:學習張謇精神 篤行實幹興邦 2020-12-04 15:27:15 來源: 南通網 南通日報-學習張謇精神 篤行實幹興邦□餘 示研究張謇,是為了更好地弘揚張謇精神,讓張謇精神能夠在當下被綿延、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