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5日訊臨沂市蒙陰縣垛莊鎮中心學校南蓉芙村回民小學負責人兼教師李京春, 38年來,他始終紮根堅守在民族村的三尺講臺,教書育人,推進民族村教育事業,用忠誠和奉獻詮釋了人民教師的大愛擔當。
守初心踐使命,勇挑重擔鑄師魂
1982年,李京春圓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李京春教學的學校是西長明小學,屬於垛莊中心小學的一個聯小,負責西長明、東長明、南蓉芙的3個村的小學教學工作。李京春參加工作以來,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業務精湛,很快成為學校裡的骨幹教師,是大家公認的好老師。
這年下學期,需要抽調一名教師到南蓉芙村小學跑教,擔任小學教師。南蓉芙村是蒙陰縣唯一一個民族村,700口人,近80%的人口是回民。1998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回民村,該村學校也同時被命名為回民小學。由於回漢族習俗不同,到回民小學任教,不僅僅要把學較好,還要管理好回漢學生和睦相處,團結進步,工作壓力較大。但學校在選派教師過程中,一些老師因工作挑戰大,都婉言謝絕到這個學校任教,一時間,成了學校難題。
這時,李京春聽到這個消息後,自告奮勇願意到南蓉芙回民小學教學。他對學校領導說:「我年輕力壯,就應該在不同的崗位接受挑戰和鍛鍊,本事和價值都是幹出來的,越是挑戰大的地方越有利於成長,也越能成就一番事業!」
就這樣,李京春在這裡從跑教老師、班主任到校長,一幹就是38年。在教育教學中,李京春積極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教育政策,針對民族小學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德育為首,質量為根,育人為本」的教學思路。在紮實上好文化課的基礎上,李京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打破班級界限,成立了閱讀,書法、繪畫、趣味數學、舞蹈等多個興趣小組,並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僅教學成績年年名列全鎮前茅,還多次名列全縣前三名。
在抓好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李京春利用本村紅色資源,制定了以上好思政課為總抓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教學模式,定期組織學生到村無名抗日烈士墓、清真寺等,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豐富多彩的現場教學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回漢學生及群眾的認可和讚揚,為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
做「家長」結「窮親」,傾情奉獻寫大愛
在教育教學中,李京春始終把培養和教育好少數民族子女放在第一位,他既當 「家長」像仁父慈母般教育呵護著每一個學生,也他主動上門結「窮親」,幫助貧困學生度難關。
當好留守兒童的「家長」。學生劉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於缺少父疼母愛,性格怪癖,與同學也不和群,學習成績也不好,特別是語文一直跟不上,李京春便每天下午放學後把他帶回家裡親自補課輔導。有時連續讓他吃住在自己家裡兩周多,李京春耐心陪他做作業,聊天做心理輔導,有一次劉傑感冒了,他親自陪他去衛生所治療,還用紅糖炒姜給他吃。在李京春的無微不至的關心呵護下,劉傑很快成為了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全家人都感激他,逢人就誇李老師好。
班裡還有一個叫劉小瑜的同學父母離異,成為留守兒童,經常曠課遲到。李京春經過家訪了解得知爺爺奶奶對小瑜的重視程度不夠,以為小女孩學不學不重要反正長大以後要嫁人。得知這一情況後李京春便利用課餘時間三番五次的對其家訪,細心開導動員,在他的再三勸說下爺爺奶奶終於想通了。從此這個學生再也沒有遲到曠課的現象,學習成績也提高很快。
結「窮親」幫扶貧困學生不掉隊。2015年3月,二年級學生張加富因家庭貧困上不起學了,李京春就主動上門和他結親幫扶。李京春不僅包攬了孩子所有日常所需的學習用品,還冬天買棉衣、夏天買單衣,保障孩子安心上學,這一幫就是4年。平凡之中見偉大,平凡之中育真情。這些年來,李京春先後關愛結親幫扶留守兒童31名、貧困兒童7名。他的大愛善舉在當地傳為佳話。
敢擔當善作為,實幹篤行興教育
南蓉芙回民小學建於上世紀70年代,共10間房子,為石頭結構瓦房,房屋低矮、破舊、院落破落,環境較差,教學條件異常艱苦。夏天熱得受不了,冬天冷得待不住。面對教育基礎如此薄弱的學校,李京春積極奔走,爭取各方面支持,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2005年爭取上級投資8萬餘元,對小學進行了改造,新建6間教室和微機室及實驗室,硬化了地面,修建了大門,同時爭取上級支持對小學內部進行了設施配套,教學條件有了大的改善。
2015年2月,根據省委選派「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工作部署,省發改委選派王海東到南蓉芙回民村任職後,李京春抓住機遇,積極靠上匯報學校工作情況,邀請第一書記到學校調研,爭取學校改造提升項目,改善村小學辦學條件,提升教育水平,贏得了第一書記的大力支持。當年累計投入資金40餘萬元,對村內小學實施重建,新建校舍400平米,並配齊了教學用具。還同步實施了危牆改造、水衝式公廁、校園綠化等配套工程建設,小學教育教學條件實現了全面提升。
勤為榮苦為樂,砥礪奮進永向前
李京春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他經常說:「教學是良心活兒,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才能把活幹好!」任教38年來,他勤奮好學,精益求精,先後在蒙陰縣教師進修學校、沂水師範學院、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完成了進修學習,提升教學能力,增長了才幹。為了上好每一堂課,李京春從不馬馬虎虎走上講臺,總是提前備好課,反覆思考醞釀,力求使每堂課都上得都精彩。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停課不停學」,實行網上教學,為確保學校線上教學工作高質量開展,李京春都是提前備好課,從手機上發出去,等學生做完了發回來,他再逐一批改作業。由於學生作業都是鉛筆寫的,他克服年齡大、花眼看不清的困難,認真做好作業批改和在線指導,從未出錯,成效顯著。
傾情民族村教育38年,李京春無怨無悔,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農村學生逐漸減少,大多老師相繼調走,李京春牢記初心使命,主動堅守在這所民族小學工作。現在學校只有2個老師,其中一名是跑教老師。李京春在學校裡即是教師、校長、還是「校工」。他每天都是提前一小時到學校,給學生燒水,打掃衛生……把學校管理的井井有條。
常年的教學工作,使李京春患上了嚴重的靜脈曲張,講完一堂課兩腿腫脹得十分疼痛,可是從他來沒有耽誤學生一節課。2017年9月17日下午,正在上課的李京春,因勞累過度,突然感到頭暈,他們連忙安排好學生上自習,急忙去村衛生所就診,剛走到校園旗杆旁邊就暈倒了,躺在地上近2個小時才被發現。
38年春去秋來,38年接續奮鬥,風霜染白了李京春的滿頭黑髮,也落下了一身毛病,家人和親朋好友都勸他要求組織照顧一下,退居二線休息休息,等待退休。但都被李京春拒絕了。他說:「這一生既然選擇了當教師,就要當一名好教師,當一名合格的教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守牢人民教師的初心使命,紮根回民小學,加倍努力,將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民族村的教育事業。」
【來源:閃電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