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近二十年,法國作家佳玥寫出《時間裡的中國人》

2020-12-15 藝綻

一位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會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時間觀呢?答案可以從柯思婷·佳玥的新書《時間裡的中國人》中尋找。11月28日,佳玥在北京的讀者見面會上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觀察與思考。

柯思婷·佳玥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致力於搭建一個中法兩國文化藝術界高端交流對話的平臺;她是「中法藝術之家」藝術8創始人,先後創立了法國青年藝術家獎、中國青年藝術家獎和中法工藝交流計劃,多年來不斷支持兩國青年藝術家駐地訪學;此外,她還是一位作家,不斷向法國人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

見面會上,佳玥用流利的中文表示:「我在北京生活了快二十年,我在這裡看中國人怎麼生活,看中國的藝術,也看到了中國和中國人的生活在近二十年間的變化。對比我們歐洲人的時間觀念,我覺得中國人看待時間的態度非常有趣、非常不同。在我看來,怎樣看待時間,就等同於怎樣生活。」

在《時間裡的中國人》這本書中,佳玥從哲學的角度、藝術的角度,更從生活的角度去觀察,希望呈現中西方不一樣的時間觀念。「從古希臘哲學到文藝復興再到工業革命,西方人看待時間的態度很矛盾。我們製造手錶,我們想控制時間,但我們時刻都覺得時間緊迫。所以,在西方的文化中,時間是敵人。而中國人常說:欲速則不達。在我看來,中國人懂得如何與時間結盟。」她認為,當下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全世界都患上了「時間病」,人人都被手機所控制,而中國人的時間哲學或許可以為這種「時間病」提供解藥。

相關焦點

  • 法國作家書寫《時間裡的中國人》
    昨天,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柯思婷·佳玥推出新書《時間裡的中國人》,並舉辦了讀者見面會。柯思婷·佳玥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中法藝術之家」藝術8創始人;此外,她還是一位作家,不斷向法國人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
  • 法國作家的《時間裡的中國人》讀者見面會在北京舉行
    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柯思婷·佳玥推出新書《時間裡的中國人》,並舉辦了讀者見面會。《北京晚報》報導,柯思婷·佳玥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中法藝術之家」藝術8創始人;此外,她還是一位作家,不斷向法國人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 見面會上,佳玥用流利的中文表示:「對比歐洲人的時間觀念,我覺得中國人看待時間的態度非常不同。在我看來,怎樣看待時間,就等同於怎樣生活。」
  • 柯思婷·佳玥:時間裡的中國人
    時間病突出的表徵有:一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開手機;一天到晚亮著屏,生怕錯過任何一條消息;背部僵硬,需要看病;感覺永遠在跑,永遠在行動,唯恐錯過,害怕錯失……by 裝幀設計師 魯明靜法國人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在北京已經生活了近二十年,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從陌生到適應,從排拒到接納,甚至還推廣到法國去——
  • 不抵不抗,與之共舞,是法國人眼中的中國時間觀
    在中國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提醒柯思婷·佳玥一個帶有根本性的真知:生命的核心問題,是時間。而自從學了普通話,她又發現了中國人自己因為過分熟悉而不再有感的語言中的時間觀:慢吃、慢走、不著急……柯思婷·佳玥是一個法國人,在北京生活了17年,可預見的將來還將繼續在這裡生活下去。
  • 懷念作家荊永鳴:他寫出了最接地氣的北漂底層生活
    和冠欣攝                                                              2019年4月11日傍晚,著名作家荊永鳴在參加文學活動中突發腦梗,並在第一時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搶救。可嘆,天妒英才,眾多文學道友的祈禱並沒有把他從死神的去處挽救回來,4月12日不幸離世,享年62歲。
  • 法國作家菲利普·索萊爾斯:我是「中國人」
    在中國影響力逐漸擴大的今天,許多研究中國、走進中國、講述中國的法國作家也逐漸被發掘、被傾聽。這群法式「中國通」常常包含對中國的探索熱情,用自己的方式向法國展示著中國的社會風貌。中國——這個遙遠的東方國度,在他們的幫助下似乎不再難以觸及,因為一扇扇跨國文化之窗已經悄然打開。
  • 直視美國中產階級生活的一地雞毛|約翰·厄普代克|作家|短篇|...
    作家和其生活經驗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係?厄普代克的案例,隱約說明了一個作家最終依靠的是什麼。中國人往往有這樣一種印象,作家應該一直衝在生活第一線,「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同為作家的徐則臣覺得也未必要如此,「如果作家有生活,有跌宕起伏、驚濤駭浪、風雲際會的生活,可以在作品中寫出大生活的宏大敘事,比如寫《林海雪原》的中國作家曲波,當然非常好。
  • 法國藝術家禾碧霖邀觀眾一起「入畫」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2019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獲獎藝術家禾碧霖(Nathanalle Herbelin)個展《入畫》正在北京舉行。  禾碧霖1989年出生於以色列,2016年她在巴黎國際高等美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是一位工作生活於巴黎和特拉維夫的繪畫藝術家。在將身邊的事物轉化成繪畫的創作過程中,她同樣在創作個人與世界、私密與公共之間的橋梁。2019年,她獲得了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  去年11月禾碧霖來到北京,在藝術8開啟了她為期兩個月的駐地。
  • 時間的針腳——「智慧之手」倪玲玲個展在大千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2020年11月25日,時間的針腳——「智慧之手」金鳳臺藝術8中法工藝交流計劃首屆獲獎藝術家倪玲玲個展在798藝術區大千當代藝術中心正式開幕。展覽展出了青年擀氈藝術家倪玲玲的70多件羊毛氈和植物染作品,面向大眾開放,持續至12月12日。
  • 北京樓市二十年變遷史:房價增長近二十倍
    1995年,因受到網際網路的震撼,海歸張朝陽放棄美國的安逸生活,提著個破箱子揣著一千美元,把網際網路帶到中國。 1998年2月,第一家全中文的網上搜尋引擎——搜狐網,成立! 彼時,張朝陽到矽谷搜尋網際網路人才,問一個名叫李彥宏的願不願意回國做網際網路,不久後,李彥宏靠著搜狐的案例遊說矽谷投資人,回國創立了百度。
  • 「智慧之手」串起「時間的針腳」,金鳳臺藝術8中法工藝交流計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11月25日,時間的針腳——「智慧之手」金鳳臺、藝術8中法工藝交流計劃首屆獲獎藝術家倪玲玲個展在北京大千當代藝術中心開幕,展出了青年擀氈藝術家倪玲玲的70多件羊毛氈和植物染作品,面向大眾開放至12月12日。
  • 蔡駿《春夜》:一次同代人的寫作,關於上海的二十年
    而世事流轉,春申廠老工人風採逝去,小輩們也有了新的生活,但 「將廠長捉回來」的執念依然存在,最終,我們在巴黎見到了落拓的「三浦友和」,卻發現,一切懸案都與他無關……最近,蔡駿《春夜》的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辦。
  • 蔣介石也搞「文字獄」,柏楊入獄9年,寫出《中國人史綱》
    讓著名作家柏楊在獄中服刑9年26天,寫出了《中國人史綱》這樣的作品。柏楊,大家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大家肯定讀過、聽過,就是柏楊的代表作。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臺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因為到臺灣喜歡針砭時弊,寫一些評論時政的文章,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也因此,為日後被迫害埋下了伏筆。
  • 上海譯文四十周年|一家出版社與中國人閱讀生活的四十年
    這家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個人閱讀史的出版社於8月8日—8月28日在復興中路515號思南公館舉辦回顧展,主題為「有我世界更大」, 寓意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出版團隊、合作譯者、作家作品等凝聚為一個極具活力的「出版體」,使得當代中國讀者無論身處何處,只要翻開譯文社出版的好書或者打開一臺閱讀器、戴上一副耳機,他的精神領域將會因為這些優質出版物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寬。
  • 美國國籍的中國人萊恩生活在北京
    萊恩是一位出生在美國,生長在美國,從小就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他常常說他最喜歡的武俠人物就是金庸先生武俠世界裡面的郭靖,永遠都不會忘記大宋國才是他的祖國,其實他想說的就是他永遠都不會忘記中國才是他的祖國。
  • 作家洪紹乾:一半在精神裡,一半在生活裡
    關於他的詞條很多,當代知名作家、詩人、音樂人、攝影師……各類作品獲獎次數更是數不勝數,總之,是個特別優秀難得的年輕人。回想我們大多數人的23歲要么正在大學的象牙塔裡,要麼帶著一臉迷茫剛剛踏入社會。那麼,這個年輕人是從小在文學的氛圍裡成長起來的嗎?我很好奇。 從鳳凰新聞的一篇名叫《洪紹乾(筆若):再難也不言苦的天才青年作家、詩人》的文章中才真正認識他。
  • 文化視野| 吳嶽添:老有所為的法國作家
    年過花甲退休之後,有人老驥伏櫪、發揮餘熱;有人樂天知命、安度晚年。相比之下,筆耕不輟、永不退休的作家,步入老境之後的作品往往厚積薄發,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法國的大作家燦若群星,其中有不少年過古稀仍在創作,例如雨果(1802—1885)、羅伯-格裡耶(1922—2008)等。
  • 法國當代作家喬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
    1978年《生活使用說明》(La Vie mode d』emploi,1978)的發表和獲獎使其得到了阿謝特(Hachette)出版社每月付給他的固定收入。他辭去資料員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寫作,但此時他的生命也走到盡頭。1982年患肺癌去世,年僅46歲。佩雷克是一位精雕細琢的苦吟型作家,他的作品不多,寫作速度慢,而且篇幅不長。
  • 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作家:讓·拉辛
    讓·拉辛( Jean Racine1639-1699)是十七世紀後半葉法國古典主義悲劇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出身於一個公務員家庭,年幼時父母雙亡,由祖母撫養。他十歲那年,被送進巴黎附近的波爾一洛亞勒修道院讀書。
  • 如何才能寫出好作品?雷·布拉德伯裡認為:寫作就是對生活變魔法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能感受到一個健談的作家將自己多年的寫作心得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不同於常見的寫作指導書,《寫作的禪機》是一本對寫作靈感和寫作熱情的指引,作者用熱情洋溢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創作過程和靈感來源。該書被《作家》雜誌選入「十大最佳寫作指導書」,出版二十餘年,長踞美國亞馬遜圖書分類榜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