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岸上新生活有哪些改變?

2020-12-12 安青網

漁民岸上新生活有哪些改變?

2020-12-09 21:41:04   來源:安慶新聞網    

【摘要】

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動,全縣有就業意願且有就業能力的勞動年齡內的退捕漁民就業安置已到位,漁民退捕後的收入相對穩定

今年1月1日,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禁令之下,非法捕撈、私下兜售「江鮮」的情況依然存在。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近一年來,作為全省水面最大、從事漁業捕撈人數最多的宿松縣做了成功嘗試,縣鄉聯動、多措並舉,漁民上了岸,開啟新生活。

老楊自主創業忙

轉型創業,是50多歲的老楊之前從沒有想過的。

老楊名叫楊松柏,出生在洲頭鄉泗州村,自小生活在江邊,說起話來,鄉音無改,他和父輩一樣,十來歲就開始在長江安徽段水域從事漁業生產。「小時候長江水質很好,魚很多;後來汙染增加,魚也就慢慢少了。」老楊坦言,自己也曾想過主動改換行當,但沒資金也沒技術。

轉折發生在今年,隨著長江禁捕退捕工作正式啟動,心裡早就有所準備的老楊,在洲頭鄉人社所所長吳強東的反覆鼓勵和支持下,帶頭響應號召,第一個上繳了漁船和網具。

退捕後,老楊領到了拆船費5萬元,決心重新找份工作。

年初開始,宿松縣勞動就業局針對漁民上岸後的轉型發展開展了幾輪培訓。「有電商、電焊、廚師,我都參加了,對推薦的企業也很滿意。只是年齡太大了,剛乾熟就面臨退休,沒有合適的崗位。」老楊說的很實在。「以前老想著怎麼捕魚,現在開始思考如何養魚。」老楊說。

今年10月份,泗州村因為長江大汛受淹三個月後恢復正常生產、生活,鄉裡人社所所長吳強東繼續找到老楊,幫助他自主創業,辦執照、送資金,給政策。這讓老楊看到了前景。

老楊現在承包了100畝池塘養殖龍蝦,一生都在「水裡遊」的老楊做起了養殖基地老闆。

「以前捕魚是體力活,還得看天收;現在養殖是技術活,旱澇保收。」如今的老楊躊躇滿志、信心滿滿。

在老楊養殖場旁邊,一座整潔漂亮的農家院內,30歲的李文兵和愛人正在做風乾魚,一排排風乾魚被冬日暖陽映得雪白,顯出「年年有餘」的好光景。

與老楊一樣,泗州村漁民李文兵成立志發農莊,進行農業綜合開發,他們在人社部門幫助下,自主創業,生活幸福。

小徐有了公益崗

小徐大名叫徐小蘭,去年底,湖區也禁止捕魚了。雖然心裡也支持,但小徐還是有些失落,祖祖輩輩都是捕魚,她也從小就生活在漁船上,已經離不開這裡波瀾不驚的湖面了。

小徐今年41歲,丈夫在一次車禍中高位截癱,公公年邁,疾病纏身,兩個孩子讀書,一家就靠她是「頂梁柱」。

還是鄉裡人社所所長吳強東,在對漁民走訪摸底時,了解到她家的實際困難,幫助她找工作,考慮到小徐既要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年老體弱的公公,還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鄉裡出面,將烏池村公益崗位安排給她,每月上班五六次,比較機動、靈活,她可以拿到每月600元的薪水,包括政府補貼300元。

這樣的照顧,讓她心存感激:「感謝各級領導對我的特殊照顧,以前在漁船上,不知道還有這個社會大家庭,我要好好幹,對得起這份工作。」

「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終日漂泊」,這是曾經漁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漁民的眼裡,一條船,就是一個家。從曾祖輩開始,小徐的家族就開始了專業漁民的生活。吃、穿、住、行,生、老、病、死,一生都在船和水之間度過。現在的小徐,處處獲得來自大家庭的溫暖。

「我縣共有退捕漁民人口數309人,其中勞動年齡內有就業能力且有就業意願215人。通過勞動者自主就業、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推薦就業和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等措施,已經實現就業215人,就業率100%。」宿松縣勞動就業局幹部曹海明說。

「漁三代」外出就業多

年輕漁民的轉產就業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90後的劉元中,是「漁三代」,與前兩代不同,他們遇到了最好的時代,有知識、有文化,因此,他們的就業範圍更廣,也更體面。

得益於洲頭鄉人社所的幫助,劉元中通過培訓、學習,加上文化基礎,他順利入職縣城一家樓盤,在辦公室做文員,成為一名「白領」,每月工資超過4000元。

勞動就業部門「送政策、送培訓、送崗位」就業服務活動,幫助漁民安心「上岸」。劉元中是受益者之一。

比劉元中年齡稍大的宗營村漁民汪錦兵在勞動就業部門的幫助下,帶著全家老小來到匯口鎮街上,租來店面,做起了萬新眼鏡老闆,生活穩定、幸福。

曹海明說,「在我縣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在縣外省內、省外務工就業的分別給予300元、600元每人每年的交通補助;在組織勞動年齡內的退捕漁民居家就業的,給予退捕漁民每人每年2000元補助,給予安置就業的單位或實體每人每年1000元補助……」

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動,全縣有就業意願且有就業能力的勞動年齡內的退捕漁民就業安置已到位,漁民退捕後的收入相對穩定。

在宿松,還有很多漁民把眼光投向了生態林業,發展核桃、金銀花、軟籽石榴等生態產業,當初的「水上漂」端上了「綠飯碗」。

(通訊員 司舜)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漁民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
    江無魚,人何以漁故水難離,漁民希望從「打魚」變成「護魚」拿國家的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上岸漁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謀一個新的出路。但他們也說「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顯而易見「我們希望自食其力,不給國家添負擔。
  • 安慶日報:宿松309名漁民揮別「水上漂」近一年,漁民岸上新生活有...
    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近一年來,作為全省水面最大、從事漁業捕撈人數最多的宿松縣做了成功嘗試,縣鄉聯動、多措並舉,漁民上了岸,開啟新生活。  老楊自主創業忙  轉型創業,是50多歲的老楊之前從沒有想過的。
  • 漁民戴恩月有了新營生
    雖然心裡支持,老戴還是犯嘀咕:捕了30多年魚,離開這條日夜奔騰的資江,以後靠什麼生活?沒幾個月,老戴重拾笑顏。原來,駐龍灣村幫扶工作隊為他量身定製創業計劃,幫他承包周邊村民閒置土地種植蔬菜。今年8月,村裡還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水上漂』相比,還是岸上的產業靠得住、更長久。」
  • 苦撐待變:抗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天主教漁民信眾的日常生活
    此時的蘇州總鐸區轄有吳縣、吳江、崑山、太倉和嘉定小半縣的地面,共分楊家橋、黎裡、崑山、陸家浜、張涇、罟裡村、常熟、大墅橋、鹿苑和直屬總鐸管轄的蘇州本城的十個本堂區。除了陸家浜、張涇有副本堂神父助理,蘇州有原中學有理學神父外,其餘都屬一位神父管理,總計有信眾二萬四千七百餘名。除了一萬餘名岸上信眾,其餘都是像耶穌的宗徒伯多祿(拉丁文Petrus,英語Peter)一樣捕魚為業,俗稱「網船教友」。
  • 北鬥在生活中有應用於哪些方面?官方為你盤點北鬥應用現狀
    我國北鬥自全面完成部署以來不斷賦能各行各業,為全球提供著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但是實際生活中,很多小夥伴並不是很清楚或感受到北鬥的應用,最近,新華社就通過短視頻的方式為大家盤點了北鬥在生活中的應用,閱讀下文與幾米一起來了解北鬥為我們生活作出了哪些貢獻吧。
  • 漁民:出沒風波裡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意思也很淺顯,指的就是有什麼樣的條件,就靠什麼樣的條件生活。當然,這也是最樸素的因地制宜的說法了。要說到「靠水吃水」的代表性職業,那就非漁民莫屬了。
  • 最後的鄱陽湖漁民:十年長江禁捕,三十萬漁民何去何從?
    這是他三個月以來找到的最好的一份工作——將漁民養家餬口的地籠撈起來、埋掉,一天200元,午餐是一袋方便麵。2020年11月3日,時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稱,此次退捕漁民中,有一半超過50歲,有80%的學歷在初中以下,轉產再就業面臨不少困難。「我們島上是『三無』,沒土地、沒文化、沒關係,世世代代都打魚,除了打魚沒有其他技能。」
  • 全水域首家 宿城中揚鎮漁民上岸選房
    宿遷網訊 近日,宿城區中揚鎮邀請17戶岸上無房漁民組織開展「漁你有約,置業揚帆」——中揚鎮禁捕退捕和漁民上岸選房活動,標誌著宿城區在全省洪澤湖水域率先啟動上岸漁民選房工作。自工作開展以來,宿城區嚴格按照省市要求,科學謀劃推動漁民上岸工作,認真研究農房改善、社會保障等政策,強化社會保障兜底,提供優質房源供上岸漁民優先挑選,妥善解決上岸漁民的生計保障問題。在宿城區中揚鎮肖河停泊點,記者遇到48歲的退捕上岸漁民楊洪選。楊洪選從十幾歲就開始跟隨父輩在洪澤湖捕魚,可以說在船上生活了半輩子。
  • 海星吃法有多講究?漁民切開一瞬間,才知道吃哪些部位最有營養!
    海星吃法有多講究?漁民切開一瞬間,才知道吃哪些部位最有營養!生活在大海中那種集體動物,全世界海鮮種類多大,有1500多種,八秒很強的繁殖能力,壽命可達35年,海星的泛濫引起了各國專家的高度,正是海星食量驚人,給貝類養殖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經常出海的漁民經常會捕獲到海星,那麼許多人會疑問,海星到底能不能吃呢?今天就帶著大家去看看漁民們平時是怎麼吃海星的?
  • 福建石獅市漁民老邱和他家漁船的「三級跳」
    福建石獅市漁民老邱和他家漁船的「三級跳」2014-12-30 09: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石獅日報        瀏覽量: 1910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東埔老漁民邱阿戰,是東埔村有名的船東。昨天,他家的漁船從深海打魚回來了,老邱邀請記者到東埔來作客。
  • 如果在平原生活,你是根本無法想像船民在船上生活的
    因為想了更多地解船民的生活,上周六我登上了沱湖岸邊一戶漁民家的小船。船上住著三個人,船主是位40多歲的漢子,船上還有他的父母,同行的朋友告訴我,稱兩位老人家阿公、阿婆。小船刻滿歲月痕跡,很是破舊。阿公和阿婆同齡都已年過古稀,阿公自小在船上長大,而阿婆則是嫁給阿公後才開始了船上的生活,平時以打漁為生。倆人育有三兒三女六個孩子,其中五個孩子都已經在岸上成家立業了。說起兒女老人一臉的自豪與欣慰,而且還說小兒子買房了,過段日子就可以搬上岸去。他們還養了八隻老母雞,平時也可以收個雞蛋,白天把雞放在岸上散養,到晚上就趕到竹筏上的籠子裡。
  • 洞天尋隱·霍童紀|霍童溪:濱海之域的漁民與河流
    那時候還有發糧證,我雖然小,但是也知道岸上的居民是四十多斤,我們是二十多斤,他們的證書都是黃色的,我們卻是白色的。」到了84年公社解體,沒有了村集體組織,各種團體也逐漸消失,漁民的生活與生產非常鬆散,跑船也無利可圖,只能在霍童附近河域打魚自產自銷,最多只能賣到附近的村鎮。談到這裡,鄭書記頗感慨地說道:「哎呀,反正也是慢慢想辦法嘛。
  • 告別「水上漂」 端上「新飯碗」
    今年54歲的李金宇,和其他退捕的漁民一樣,大半輩子都在和魚打交道,自從退捕以後,過去那種水上岸上兩頭跑,起早貪黑的日子不在了,兒子兒媳在外務工,老兩口在家帶帶孫子,生活一下子輕鬆了許多,樂趣也多了許多。「以前做漁民的時候,照顧上家那是不可能的,忙起來自己三餐都沒有辦法保證。」
  • 漢壽縣洋淘湖鎮遊巡塘社區:漁村變社區 漁民變居民
    西洞庭湖全面禁捕後,漁民全部上岸轉產。每條村道直通洞庭湖碼頭,每天漁民往來不斷,一路上都是魚腥味。」社區幹部楊勝友打了一輩子魚,他告訴記者,隨著洞庭湖生態保護的不斷加強,2016年,水產村和另外4個集體合併,改名為遊巡塘社區,漁民開始上岸轉產。上岸做社區幹部後,楊勝友發現,社區裡小商店、小飯館、理髮店等突然冒出了不少。漁村變社區,居民也多了起來,生活越過越好。
  • 鹽城一「船老大」上岸當居委會主任,帶動漁民就業奔小康
    成了地地道道的漁民。"那時候出海一趟 15 到 20 天,產值就有 20 萬元。" 馬樹法真正做上了 " 船老大 "," 平均兩個月就能出海 3 到 4 趟,收入相當可觀。" △馬樹法以前用過的船 有了收入,漁民們也開始更換先進的漁船。" 原來都是小的木帆船,後來慢慢都換成了機械化的漁輪。"
  • 洲島漁民搬遷 心中有不舍 嚮往新生活
    紅網沅江市分站12月10日訊(記者 盛擁軍 鄒凱 石賽夫)為實施十年禁捕政策,保護洞庭湖生態環境,湖南沅江南洞庭湖洲島上的漁民已經陸續搬離湖心島。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故土,漁民們心中雖然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對新生活的嚮往。
  • 離漁而行,逐夢前行——退捕漁民子女校園生活剪影
    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開始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一大批漁民將收起漁網謀求新出路。南磯山鄉政府根據「禁捕退捕」漁民子女就學工作相關政策及文件精神,提出要確保妥善安排、解決退捕漁民子女教育等保障問題,讓禁捕退捕政策落到實處。
  • 中世紀王朝:遊戲裡有哪些食物,獲取途徑有哪些?
    遊戲有很多建築,有住宅、倉庫、娛樂、農耕、生存等建築。這些建築除了農耕和生存建築外,其他建築不可生產糧食,需要玩家去野外採集,或靠這兩種類型的建築獲取食物。那麼遊戲裡又有哪些途徑可獲得食物呢?有了田地,還要在旁邊建一個農耕小屋,不然無法安排居民到地裡幹活,也無法管理田地。如果你不會安排居民去耕地,那就先按下M鍵,在菜單裡打開管理,然後在建築列表裡找出農耕的建築,按F鍵。這時就能看見右側的工作崗位,點擊崗位就可以安排居民到此建築工作了;也可以點擊居民,然後將其安排到相應的建築裡工作。
  • 關注長江禁漁: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
    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如何保證市場上魚類的正常供應?如何強化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報導,關注長江「禁漁令」實施以來,各地的實踐和探索,以及目前還待進一步解決的相關問題。  湖南益陽  老文走上公益崗  本報記者 何 勇  去年底,文志強家門口的資江禁止捕魚了。
  • 漁民用自製的魚竿抓到一條重達136公斤的鯊魚
    9月7日晚上,37歲的喬西·席爾瓦(Josie Silva)在岸上釣魚,她抓到了一條體長三米的虎鯊。這條鯊魚的重量為136公斤。 這位美國人表示,她與虎鯊的搏鬥持續了45分鐘,將鯊魚從水中撈出並不容易。 這位漁民解釋說:「這很難。我的魚竿彎曲了好幾次。」席爾瓦使用的是自製的釣魚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