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講平說:糖瓜祭灶新春來到,《封神演義》裡的這一對灶王爺灶王奶奶都是厲害角色

2021-02-08 平講平說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了,按著民間傳統的習俗,在這一天要祭灶爺。當然也有些地方是二十四祭灶,還有些地方是二十五,時間上是有點差別的,不過目的都是一樣的,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祭灶就一定要準備糖瓜,據說就是為了讓灶王爺吃完糖瓜以後,嘴甜一點,說話說得好聽一點,這位灶爺是一家之主,他要把一家人這一年當中的功過是非都記清楚,然後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到玉皇大帝那兒去匯報工作。


關於灶爺的身份說法是不一樣的,有人說是炎帝,有人說是祝融,還有人說灶王爺叫蘇吉利。我們老家的說法是這樣的:「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清茶三炷香,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玉皇大帝也姓張,這灶王爺還是玉皇大帝的本家。民間傳說灶王爺就是封神演義裡的澠池守將張奎,灶王奶奶就是他的夫人高蘭英。


我特別喜歡聽快板書,快板書裡有一個傳統名段名叫諸葛亮押寶,有機會大家聽一聽,非常好聽。這個小段巧妙地融合了《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呼家將》《明英烈》等等很多家喻戶曉的故事裡的著名人物。其中就說到了託塔天王李靖帶著金吒、木吒、哪吒三太子,後邊跟著灶王奶奶高蘭英。


張奎和高蘭英被民間作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他們可都是有故事的人,大家可以翻翻《封神演義》,武王伐紂,姜子牙指揮百萬大軍討伐紂王,兵臨澠池縣。澠池縣的守將名叫張奎。在《封神演義》這段故事裡邊,張奎應該是斬殺周朝大將人數最多的。張奎的坐騎是一匹神獸,名叫獨角烏煙獸,它的頭上有一個犄角。每次看到這一段我都想起那句著名的歌詞「我頭上有犄角」,看來啊,這馬也是一個小龍人。這匹獨角烏煙獸有個特異功能,在奔跑的時候你只要拍一拍它的犄角,那裡邊就冒出黑色的煙。只要烏煙一出來,這馬就可以有閃電一樣的速度。張奎臨陣殺敵,一方面靠自己手中鋼刀、武藝高強,一方面就靠這獨角烏煙獸,來去如風。


《封神演義》裡,大戰澠池縣有一個著名的段落,叫五嶽封七殺。這五嶽是五員大將,分別是黃飛虎、崇黑虎、文聘、崔英、蔣雄。特別是黃飛虎,胯下五色神牛,手持金攥提爐槍,有萬夫不擋之勇,被封為開國武成王。這位崇黑虎也不簡單,他是北伯侯崇侯虎的弟弟,官拜曹州侯。他的長相還有那動作,特別像水滸傳裡的李逵,長得膀大腰圓,面如鍋底,兩道白眉,一對環眼,手執兩把開山大斧,胯下火眼金睛獸,背後背著一個寶葫蘆,葫蘆裡裝的是鐵嘴神鷹。五員大將圍住張奎打了個不分上下,可見這張奎的戰鬥力是可以的。崇黑虎想使用鐵嘴神鷹打敗張奎,所以他來了個詐敗之計,打著博馬便走,其他四個人知道他要用神鷹了,所以也都做詐敗之狀。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張奎的獨角烏煙獸是有神一樣的速度的。看著這五個人敗下去,張奎立馬提刀,紋絲不動,就笑眯眯地看著這五個人跑。等到這幾員大將跑出去有三箭之地,大概用現在的尺寸來說,300米左右吧。張奎用手拍了拍獨角烏煙獸的角,只見一道黑煙,張奎就到了五員大將的背後,手起刀落先斬了文聘。那邊崇黑虎想打開葫蘆放神鷹,還沒等打開葫蘆就被張奎給斬了,你想想這速度得有多快?剩下三個人急了,圍住張奎就要拼命,這一邊張奎的夫人高蘭英就出來了,她有一種寶貝叫太陽神針,放出來以後能讓人覺得眼前全是刺眼的光芒,什麼也看不見,破壞人的視力。我覺得這個功能有點像汽車的遠光大燈。


一見三將要傷自己夫君,高蘭英當然就急了,放出了太陽神針。張奎趁著這三個人視力受損,憑藉著獨角烏煙獸速度奇快,一刀一個,將三將也斬了。算上前邊斬的周武王的兩個兄弟,還有後邊斬的黃飛虎的弟弟黃飛彪,這位張奎已經斬了周營八員大將。


張奎還有一個法術,就是他擅長地形之術,能在地下來去如風。周營當中也有一個人擅長地形之術,這個大將就是土行孫。土行孫土跟張奎進行決鬥,雙方在地上打得難解難分,哪吒、楊戩、韋護等人就前來助戰,大家都殺紅了眼。張奎斬了周營八員大將,眾人就想來個群毆,把他給消滅了。張奎就潛入了地下,眾將當中只有土行孫會地形之術,在地下一對一單挑。不過土行孫身材矮小,動作靈活,而張奎身材高大,雙方在地下動手土行孫有優勢。雖然土行孫在身材上佔點便宜,張奎還有一個超越土行孫的地方,就是他地形術的速度要快於土行孫。《封神演義》說,土行孫在地下日行千裡,而張奎能日行一千五百裡。為了打敗張奎,土行孫來夾龍山找自己的師父懼留孫,希望藉助指地為鋼的法術能降服張奎。沒有想到張奎的速度更快,先到猛獸崖下埋伏,等到土行孫走到崖下。張奎大喝一聲,土行孫抬頭看時,張奎手起刀落,就將土行孫斬於猛獸崖下。可憐土行孫死在自己師父的家門口。算上土行孫,至此,張奎一共斬殺了九員大將。


到後來是楊戩藉助指地為鋼的法術困住了張奎,楊戩用神眼能看到地下張奎的位置,韋護用降魔神杵一下擊殺張奎。高蘭英也被哪吒用乾坤圈打下馬來,一槍刺殺。


大家看到了,這一對灶王爺、灶王奶奶戰鬥力還是很強的,這樣的人成為一家之主,看來這家庭的安全還是有保證的。另外還有個說法,這灶王爺旁邊放著兩個小罐,一個叫善罐,一個叫惡罐。這一年當中所有的善言善行、惡言惡行,在灶王爺那裡都有記載,都有記錄。這個就提醒我們每個人,一定要說好話、辦好事、做好人,時時刻刻要有敬畏之心。


灶上到底有沒有灶王爺灶王奶奶,這個不一定。不過人的心理,確實應該有自控和自律,這是必須的。


好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兒,在這個過小年的日子裡,祝大家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平講平說,咱們明天接著說。


本微信公眾帳號發布的內容均為原創,如果您喜歡,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媒體及公眾號轉載,請回復「轉載」獲得「轉載需知」

#這些年,趙老師寫的那些書#

趙玉平博士

北京郵電大學教師,北京九思書院創始人

CCTV百家講壇主講人


微信ID:pingjiangpingshuo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糖瓜祭灶
    記得家裡堂屋灶臺邊上方,貼著一幅年畫,奶奶告訴我:這是灶王爺跟灶王奶奶。       那是中國每家每戶的灶神,他老人家不怒自威的形象,至今沒忘。      每到臘月二十三晚上,爺爺找來一些秫秸稈(高粱稈),帶著我扎「秫秸馬」。
  • 【獨家】節令風俗應節戲 祭灶
    祭灶為中國傳統風俗,歷史很悠久,最早稱為灶神,稱灶王始於唐朝,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有「歲除日進儺,皆做鬼神狀,內二老兒,為儺公儺母」這裡所說的儺公儺母,就是人們常說的灶王爺灶王奶奶,還有《江震志》記載「二十四日,丐者塗抹變形,裝成女鬼判,叫跳驅儺索之利物,俗呼跳灶王。」這種跳儺跳灶王的風氣,在當時很流行,這裡提到二十四祭灶,為什麼現在提前一日了呢?
  • 北方小年祭灶,南方小年也祭灶,原來小年夜祭灶都是因為他!
    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夜都要祭灶。然而,你們知道「祭灶」這個民俗又是緣何而起的嗎?
  • 節氣|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準備過年
    「小年」是古代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糖瓜祭灶」標誌著全世界華人家庭都在為正式過年積極籌備。「小年」最主要的活動是掃年和祭灶。在「小年」這一天,老年間兒民間有送灶等習俗。「倒退幾十年,各家各戶都供奉灶神,就是貼在灶臺後牆上的灶王爺神像。
  • 「糖瓜祭灶」,小年的典故
    「二十三,糖瓜粘」。28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我國北方稱「小年」。民俗專家表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糖瓜祭灶」標誌著所有家庭都正式準備過年了。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灶神俗稱灶王爺、灶公、司命,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中特別崇拜的神靈。
  • 慶陽人臘月二十三,為啥要拜灶王爺
    「二十三,糖瓜粘。」粘什麼?粘灶王爺的嘴。傳統禮俗,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俗話說「官三民四」,自從皇帝沒了,也就不講「官三民四」了,但南方一些省民間還是二十四祭灶,北方都是二十三。應當說,對尚不能完全掌握自己命運的老百姓來說,這種願望是無可厚非的。過去,北京也好,華北、東北許多地方也好,家家戶戶都在住房的明間砌一高臺灶,靠近灶頭的牆上貼著一張從市場上買來的灶禡。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一般是在晚飯之後),便把貼在考績灶頭牆上的這張舊灶禡撕下來,拿到院子裡用火燒掉。這叫辭灶。辭灶伴隨著一些簡單的儀式。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曾記錄過一系列有關春節的民俗,其中就提到了小年,更在《論語》中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記載,字裡行間透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 民俗文化——祭灶
    臘月二十三北方要祭灶,南方是二十四,每家每戶在這天要犒勞一下''一家之主''的灶王爺。但也不用太費事,只在灶王爺前供上一碗涼水,點上三炷香,擺上一盤子南糖,糖瓜兒,關東糖就行了。到了晚上天擦黑兒,把它從廚房灶上邊的牆上,或者連紙龕一塊兒請下來,往嘴上抹點蜜,拿到當街一燒,它就算''上天言好事''去了。只等臘月三十給他請回家來''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了。
  • 灶王爺是誰?灶馬是馬嗎?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哪天是正日子?
    《禮記》、《淮南子》、《說文》等典籍裡將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三皇五帝之一的炎帝(「火德之神」)、顓頊、上古傳說「火官之神」祝融、為「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等都說成是灶神。自春秋至秦漢魏晉南北朝,灶神的形象及祭灶的時間都發生了變化。《淮南子·氾論篇》稱"炎帝作火而死為灶。"《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
  • 祭灶王-意式杏仁餅乾
    「年到年到,糕糖祭灶」「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四,灶王爺上天」等民謠裡都說到了「糖瓜祭灶」,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因此,「小年」也被稱為祭灶節。小年,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南北方人對過小年的日期的爭執,不亞於「鹹甜粽子」。
  • 人文地圖:神魔小說拾貝之 《封神演義》中的民間神祇(上)
    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後文均以「小說」一詞代稱)集各路神仙,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神位系統,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名諱,其中也存在著不少耳熟能詳,與傳統風俗息息相關的民間神祇。新年的正月初五,有「迎財神」之說。自明代起,民間就普遍流行祭祀財神的風俗,不外乎「招財進寶」的吉祥寓意。
  • 祭灶 送神 迎新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當這首「過年謠」唱起,就意味著傳統的「小年」到了。
  • 農曆八月初三,恭迎灶王爺聖誕!
    臘月二十三辭灶日,送家家戶戶會送灶王老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八月初三,灶王老爺生日這天,許多人家裡也會祭拜灶王爺,祝他生日快樂,以祈求灶王爺的保佑!《禮記》、《淮南子》、《說文》等典籍裡將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三皇五帝之一的炎帝(「火德之神」)、顓頊、上古傳說「火官之神」祝融、為「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等都說成是灶神。
  • 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
    在臘月廿三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裡,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
  • 祭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然而不管善人、惡人,總希望灶王上天時替自己說些好話,於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時,要供上許多糖瓜,這是專門用來對付灶王爺的。用糖瓜糊住了灶王的嘴,他就不能說人們的壞話了,如要說也只能是些甜言蜜語。人們還在他的像旁貼上這樣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王爺成為家神以後,主要在各家各戶享受香火,社會上的灶王廟倒少見了。
  • 春節進入倒計時,灶王爺上天去述職
    像祭灶王、掃塵土等,一直都是民間流傳很廣的小年習俗。早些年頭,廣義的春節就是從小年這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個「年」才算過完,前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有些地方的春節甚至會長達兩個月,從臘八節開始,直到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才結束。雖然我國南方和北方過小年的日子不一樣,但有些習俗是一樣的,比如準備年貨,清掃房子,驅邪除穢,祭拜灶王爺,等等。
  • 糖瓜與糖坊
    糖瓜是天津人熟悉的節令食品,據《新校天津衛志·風俗》:「二十四日,相傳灶君朝天,設糖果而餞之。」說明天津在明代設衛後,就有糖瓜祭灶風俗。早年天津祭灶日在農曆臘月二十四,後改為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春節前的小年,俗話說「糖瓜祭灶,春節來到」。
  • 吉林民俗 關東祭灶習俗與文化
    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二十三這天祭灶,民間二十四祭灶,沿海漁民二十五祭灶。祭灶的習俗傳入東北後,把過小年和祭灶放在了同一天,過了小年就是大年。灶王爺又稱皂君、灶君、灶神、東廚司君等名。灶君的神像多種多樣。有灶王一人獨座的,有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兩個人的,到了明晚期以後,男人娶妾之風日盛,灶王奶奶變成了兩個,陪在灶王一左一右。
  •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你必須了解的灶王爺
    灶王爺是中國民間被百姓信仰最多的神祇,幾乎家家戶都有供奉,而且是不分民族的供奉,據最早記載,在先秦時祭灶習俗已經流行。灶神的全銜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或稱「灶爺」「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司命主」、「香廚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一家之主,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歸他管。
  • 灶王爺竟然是北京人?順義灶王文化節今日開幕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灶王爺本姓張,家住京東張各莊」,這一句順口溜在北京順義流傳很廣,在順義人的觀念中,灶王爺是當地張鎮人。自2017年至今,順義區張鎮每年都會在臘月二十三舉辦灶王文化節,今年的文化節也在今天(17日)下午開幕,將持續至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