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來了!灶王爺是誰?灶馬是馬嗎?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哪天是正日子?

2021-02-13 國學民俗


01 小年是哪一天?

《易經·復卦》 :「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北方民俗認為,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歸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工作,七日後,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間。

因此,北方過小年一般是臘月二十三。

北方人對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不會存在質疑,但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民俗差異較大,南方有二十四過小年的風俗,這是為何?

民俗學家解釋: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增福財神灶王爺

所以,在古代,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02 灶王爺是誰?

灶王爺,又稱灶神,其原始崇拜與火神有關

《禮記》、《淮南子》、《說文》等典籍裡將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三皇五帝之一的炎帝(「火德之神」)、顓頊、上古傳說「火官之神」祝融、為「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等都說成是灶神。自春秋至秦漢魏晉南北朝,灶神的形象及祭灶的時間都發生了變化。

《淮南子·氾論篇》稱"炎帝作火而死為灶。"

《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

《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顓頊是三皇五帝之一,他的兒子黎,又叫祝融,傳說是火神,祭祀為灶神。

《國語·鄭語》說:「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後漢書·陰識傳》記載,西漢宣帝時,有一孝子——陰子方,某年臘日早晨,他正在灶臺旁燒火做飯, 灶神顯靈了,於是趕忙下跪感恩,並將一隻家養的黃羊宰殺祭祀。此後,陰子方接連發財,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豪,後來這故事一傳十,十傳百,盼望發財的老百姓就效仿陰子方臘日祭灶。南朝《荊楚歲時記》中,有臘日「以豚酒,祭灶神」,並註明源自陰子方祭灶致富的傳說。

後來,張單,張宙等張姓名人故事的傳播,誕生了民間灶王爺,尤其是明末清初《封神演義》的傳播,商朝鎮守澠池城的張奎和高蘭英夫婦,因為忠義有節,死後被姜太公封神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並為民間最為認可和祭拜。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酉陽雜俎·諾皋記》雲,「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張單或張宙),經商致富,但自此富貴不仁,終日花天酒地,休了原配(轉賣他人),移情風塵,敗盡家業,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張生死後,他的妻子很不忍心,便每年在灶頭設香案祭祀,為了遮掩真相,佯說是祭祀灶神。

一說是,張生死後,大廟不留,小廟不收,成為孤魂野魄到處遊蕩。玉帝看他可憐,由於同姓的緣故,便封了他個灶王官。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向玉帝匯報這一家的一年 表現。於是,民間就有了「小年」辭灶,並有糖瓜粘灶王嘴巴的習俗,寓意: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03 祭灶習俗

對火神的崇拜,誕生了祭祀火神和灶神的習俗。

在先秦時期,祭灶選擇在夏天,因為灶神的前身為「火神」,夏季五行屬火。

而且祭祀火神是國家級別的,後來火神與灶神合二為一,國家祭祀改為民間祭灶。

《論語·八佾》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意思是說,與其向奧神祈佑,不如向灶神禱告。

「奧」是奧神,在屋內的西南角,比灶神的地位要尊貴,但灶神因為能夠「上天言善事」,並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所以根據世俗思維,老百姓就漸漸忘記了奧神這位「官」,而每年都會去討好灶神這位「管」了。

民俗有臘月二十三小年「辭灶」,除夕,「接灶」,也有正月初四迎灶神的說法。

宋代的林同詩云:

祀灶令人富,相傳陰子方。

安知田至孝,非在薦黃羊。

這首詩說民間祭灶與西漢的陰子方祭灶致富的傳說有關。前文已述。

宋代的範成大《祭灶詩》說:

古傳臘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

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

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

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

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漢族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

送灶神的儀式稱為「辭灶」或「祭灶」。

辭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灶馬」備料。

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麥芽糖做成的糖瓜、糖球)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人們相信,這樣灶王爺就能在玉帝那裡「美言」了。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辭灶儀式結束後,小朋友們才可以吃灶糖喔~

辭灶次日(一般為臘月二十四)是"掃房日",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掃塵土習俗與灶神也有關係。

趁著臘月廿三,灶神上天,人們就把灶經堂打掃乾淨,等到灶神大年三十回來,看到灶經堂裡面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還貼上自己的新畫像,自然十分高興。

「塵」與「陳」諧音,舊一年的窮運、晦氣統統被掃地出門,開開心心過春節!

04 灶馬不是「馬」!

灶神有坐騎——「灶馬」

灶神上天言好事,坐騎稱為「灶馬」。

《日下舊聞考·風俗》曰:「 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

關於「灶馬」的由來,與一種生活在鍋灶附近的昆蟲有關。

唐代《酉陽雜俎》說:「灶馬,狀如促織(蟋蟀科,又名蛐蛐兒),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

由此可見,灶馬就是一種大蟋蟀。

成語「蛛絲馬跡」中的「馬」就是指這種大蟋蟀。

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也。

正所謂愛屋及烏,老百姓在灶神崇拜過程中,把這種大蟋蟀看作是灶神保佑,豐衣足食的徵兆。

齊白石筆下的「灶馬」

05 灶馬年畫的構成

印有灶王爺的木板年畫,民間簡稱為「灶馬」。

一般膠東地區的「灶馬」年畫由五個部分構成 :

1.老黃曆:說的是一年的農曆節氣。

2.文財神:比幹,對稱陪侍有六個童子,展示出「招財童子至,利市仙官來」的對聯。

3.「灶君府「:有灶王夫婦分別坐在聚寶盆兩邊,兩邊對稱,有四位侍女侍男,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

4.武財神:關公關二爺。

5.兩邊的是八仙。

小年這天,家家戶戶紛紛把守候了一年的灶神好吃好喝的送走,生香供奉,燒紙祈福,糖瓜粘嘴,期待灶神能在玉帝那裡有個漂亮的年終總結匯報。

大家都準備好開始過小年了嗎?

灶馬年畫、糖瓜、供品都備齊了嗎?

民俗年,才更有年味兒喔~

相關焦點

  • 灶王爺的「灶馬」究竟是什麼「馬」
    作為一名純正的南方人,小編我自然也要在今天祝大家小年快樂~按照民間傳說,每到小年夜這一天,灶王爺都會回到天上,稟報民間情況。他上天所駕的坐騎,被稱為「灶馬」。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年畫裡的神仙武將多數都有象徵祥瑞的坐騎,比如名馬、獅子、白虎等等,都是些氣勢磅礴的動物,就連年華掛曆上的胖娃娃童子也有鯉魚一條。
  • 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從哪天過小年最正宗說起
    北方人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而南方人卻是在臘月二十四,到底誰正宗呢?翻開記載北方地方風俗的歷史文獻,我發現其實從宋代到明代,原來北方人一直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祭灶的,直到清初的《康熙宛平縣誌》都是這麼記載。100年後,乾隆晚年的《日下舊聞考》才說「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可見,在清雍乾時期,哪天過小年,才有了南北之分。
  • 慶陽人臘月二十三,為啥要拜灶王爺
    粘灶王爺的嘴。傳統禮俗,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俗話說「官三民四」,自從皇帝沒了,也就不講「官三民四」了,但南方一些省民間還是二十四祭灶,北方都是二十三。也有的人家很簡略,直接買一張灶神的年畫貼在灶旁。貼一幅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擺上灶糖烙餅,上三炷香,磕頭作揖,焚香燒紙。到了正月二十三再送走,把灶王爺化作灰燼,放入水桶,倒在泉眼邊。
  • 哪天過小年不是關鍵,關鍵是灶王爺地位很獨特,祭灶王爺要有糖
    臨近過年,又一次南北之爭開始了,這次爭論的主題是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我們的日曆上一般會對這兩個日期都註明小年,不過會加個前綴,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灶王爺在每家每戶都有,玉帝規定每年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於是,民間就有了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宋朝、明朝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據範石湖《臘月村田樂府》記載:臘月二十四夜祀灶。
  • 農曆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你家小年是哪天?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買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 ,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看到這些又陌生又熟悉的美食名稱,不禁垂涎三尺哈哈哈,我家過節都很隨意,沒有那麼多講究,沒有儀式感的過節,知道是個節日就好。小年開心,辭舊迎新。備年貨、剪窗花、貼春聯,掃塵、洗浴、祭灶,家家戶戶忙過年。
  • 小年二十三祭灶王爺,你知道關於灶王爺的故事嗎?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而每年農曆的臘月二十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這一天是小年,小年要吃灶糖,因為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在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還要在廚房擺放灶王爺的神像。但是大家知道灶王爺到底是誰嗎,祭奠灶王爺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典故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去西天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晚上,當家的點燃一炷香插進香爐,擺上饅頭、草料、水等供品。為了確保其只「言好事」而不把所有事都告訴玉皇大帝,有時還用糖飴或年糕往灶王爺嘴唇上抹一下把嘴封住,希望他言完好事後再不言語。抹的時候口中還要陣陣有詞:臘月二十三,小年合家歡。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春節進入倒計時,灶王爺上天去述職
    「南宋四大家」之一範成大的《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 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為啥不一天?
    一般而言,北方地區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多半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據專家解釋,這與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差異等多種因素有關。資料圖:此前,農曆臘月廿三小年兒來臨,北京東嶽廟舉辦迎新春送春聯活動。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祭灶是一項古老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戶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其為「灶君司命」,在傳說中,他被視為一家的保護神,因此受到崇拜。有說法稱,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
  • 繪本故事|《灶王爺》
    ➤鄰裡之間難免會有些矛盾。➤輪到他匯報時,玉皇大帝問他:「你們家今年情況好不好?有什麼不好的事情嗎?」➤聽爺爺說,灶王爺臘月二十三上天,得到臘月三十才回家呢。他在天上會不會想我們呢?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汙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要升天報告一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為灶王爺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這就是所謂的祭灶。
  • 臘月二十三,「祭灶」有什麼講究?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南北方人祭灶的日子,也是北方人的小年,那麼,臘月二十三祭灶有什麼禁忌和避諱呢? 我是南方人,我就來談談我們南方人臘月二十三祭灶的傳統。南方人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三吃過晚飯以後,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南方人熬凍米糖、炒瓜子等日子,也就是熬糖,炒制各種炒貨,忙完這些以後,要將切好的凍米糖、糖稀放在灶廟前供奉灶王爺,吃完晚飯,燃放鞭爆、焚三炷香,恭送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小時候,母親說給灶王爺多吃糖,能讓灶王爺多幫咱們家說好話。
  • 灶王爺到底哪一天休年假?
    灶王爺到底哪一天休年假?這就要看他加不加班了。在民間,有臘月二十三祭灶的,也有臘月二十四祭灶的。其實,祭灶,就是犒勞灶王爺一年以來忍受的煙燻火燎,順便,大傢伙聚在一起加幾個菜,喝點小酒,再弄幾齣詼諧幽默的節目娛樂一把。
  • 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
    《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的範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 農村人12月23祭灶,俗話說:「灶王看見鍋,來年欠債多」,啥意思
    其中有句俗語叫做:「灶王看見鍋,來年欠債多」,什麼叫「灶王看見鍋」呢?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民間「灶王爺」和「土地爺」一樣,都是最接地氣的。就算現在的很多農村,人們依然會在灶臺邊上貼上灶王爺的畫像。有時候家裡做一點好吃的,剛出鍋自己還沒有吃,首先要掰一小塊扔進灶臺,說是讓灶王爺先吃一點。由此可見,灶王爺也是深入人心的。灶王爺到底是什麼?
  • 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的習俗
    臘月廿三、廿四的習俗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 灶王爺好歹算神仙吧,神仙得有坐騎吧,他竟然騎這貨?!
    小年要公開賄賂灶王爺,拿糖糊他的嘴(聽所長說的。灶王好歹也是個神仙,神仙也應該是有坐騎的。他的坐騎,就是傳說中的灶馬。灶馬,因為常常出沒在老式的灶臺邊而得名。它們的個頭不小,背部弧線是弓形的,有一雙非常有力的後腿(後腿的腳跟還分出了好幾支),以及一對特別長的須狀觸角,沒有翅膀。——反正我是覺得灶馬看起來特別邪惡。
  • 「二十三,糖瓜粘」,粘上「灶王爺」的嘴,只把「好事傳上天」
    北方一般為「臘月二十三」,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古代很重視祭祀活動,尤其是在年終的時候,要進行大的祭祀活動,稱之為「臘祭」,人們祭祀祖先,同時向上天禱告,向眾神求福祉。因為「臘祭」在年終的月份舉行,所以這個月又被稱為「臘月」。過小年,無論南北都曾有過「祭灶」的活動。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如何祭送「一家之主」灶神?送灶王爺上天的傳統民俗你知道嗎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提示大家務必要祭灶神。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給灶王爺吃的,只要將其灌足酒、使其吃飽飯,灶神吃了人的東西後自然嘴軟,只好撿好事向玉皇大帝匯報了。此外,祭祀者還把烤化的飴糖抹在灶王爺畫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無法說壞話。宋代範成大《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