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年是哪一天?
《易經·復卦》 :「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北方民俗認為,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歸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工作,七日後,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間。
因此,北方過小年一般是臘月二十三。
北方人對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不會存在質疑,但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民俗差異較大,南方有二十四過小年的風俗,這是為何?
民俗學家解釋: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增福財神灶王爺
所以,在古代,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02 灶王爺是誰?
灶王爺,又稱灶神,其原始崇拜與火神有關。
《禮記》、《淮南子》、《說文》等典籍裡將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三皇五帝之一的炎帝(「火德之神」)、顓頊、上古傳說「火官之神」祝融、為「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等都說成是灶神。自春秋至秦漢魏晉南北朝,灶神的形象及祭灶的時間都發生了變化。
《淮南子·氾論篇》稱"炎帝作火而死為灶。"
《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
《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顓頊是三皇五帝之一,他的兒子黎,又叫祝融,傳說是火神,祭祀為灶神。
《國語·鄭語》說:「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後漢書·陰識傳》記載,西漢宣帝時,有一孝子——陰子方,某年臘日早晨,他正在灶臺旁燒火做飯, 灶神顯靈了,於是趕忙下跪感恩,並將一隻家養的黃羊宰殺祭祀。此後,陰子方接連發財,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豪,後來這故事一傳十,十傳百,盼望發財的老百姓就效仿陰子方臘日祭灶。南朝《荊楚歲時記》中,有臘日「以豚酒,祭灶神」,並註明源自陰子方祭灶致富的傳說。
後來,張單,張宙等張姓名人故事的傳播,誕生了民間灶王爺,尤其是明末清初《封神演義》的傳播,商朝鎮守澠池城的張奎和高蘭英夫婦,因為忠義有節,死後被姜太公封神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並為民間最為認可和祭拜。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酉陽雜俎·諾皋記》雲,「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張單或張宙),經商致富,但自此富貴不仁,終日花天酒地,休了原配(轉賣他人),移情風塵,敗盡家業,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張生死後,他的妻子很不忍心,便每年在灶頭設香案祭祀,為了遮掩真相,佯說是祭祀灶神。
一說是,張生死後,大廟不留,小廟不收,成為孤魂野魄到處遊蕩。玉帝看他可憐,由於同姓的緣故,便封了他個灶王官。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向玉帝匯報這一家的一年 表現。於是,民間就有了「小年」辭灶,並有糖瓜粘灶王嘴巴的習俗,寓意: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03 祭灶習俗
對火神的崇拜,誕生了祭祀火神和灶神的習俗。
在先秦時期,祭灶選擇在夏天,因為灶神的前身為「火神」,夏季五行屬火。
而且祭祀火神是國家級別的,後來火神與灶神合二為一,國家祭祀改為民間祭灶。
《論語·八佾》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意思是說,與其向奧神祈佑,不如向灶神禱告。
「奧」是奧神,在屋內的西南角,比灶神的地位要尊貴,但灶神因為能夠「上天言善事」,並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所以根據世俗思維,老百姓就漸漸忘記了奧神這位「官」,而每年都會去討好灶神這位「管」了。
民俗有臘月二十三小年「辭灶」,除夕,「接灶」,也有正月初四迎灶神的說法。
宋代的林同詩云:
祀灶令人富,相傳陰子方。
安知田至孝,非在薦黃羊。
這首詩說民間祭灶與西漢的陰子方祭灶致富的傳說有關。前文已述。
宋代的範成大《祭灶詩》說:
古傳臘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
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
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
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
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漢族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
送灶神的儀式稱為「辭灶」或「祭灶」。
辭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灶馬」備料。
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麥芽糖做成的糖瓜、糖球)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人們相信,這樣灶王爺就能在玉帝那裡「美言」了。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辭灶儀式結束後,小朋友們才可以吃灶糖喔~
辭灶次日(一般為臘月二十四)是"掃房日",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掃塵土習俗與灶神也有關係。
趁著臘月廿三,灶神上天,人們就把灶經堂打掃乾淨,等到灶神大年三十回來,看到灶經堂裡面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還貼上自己的新畫像,自然十分高興。
「塵」與「陳」諧音,舊一年的窮運、晦氣統統被掃地出門,開開心心過春節!
04 灶馬不是「馬」!
灶神有坐騎——「灶馬」
灶神上天言好事,坐騎稱為「灶馬」。
《日下舊聞考·風俗》曰:「 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
關於「灶馬」的由來,與一種生活在鍋灶附近的昆蟲有關。
唐代《酉陽雜俎》說:「灶馬,狀如促織(蟋蟀科,又名蛐蛐兒),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
由此可見,灶馬就是一種大蟋蟀。
成語「蛛絲馬跡」中的「馬」就是指這種大蟋蟀。
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也。」
正所謂愛屋及烏,老百姓在灶神崇拜過程中,把這種大蟋蟀看作是灶神保佑,豐衣足食的徵兆。
齊白石筆下的「灶馬」
05 灶馬年畫的構成
印有灶王爺的木板年畫,民間簡稱為「灶馬」。
一般膠東地區的「灶馬」年畫由五個部分構成 :
1.老黃曆:說的是一年的農曆節氣。
2.文財神:比幹,對稱陪侍有六個童子,展示出「招財童子至,利市仙官來」的對聯。
3.「灶君府「:有灶王夫婦分別坐在聚寶盆兩邊,兩邊對稱,有四位侍女侍男,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
4.武財神:關公關二爺。
5.兩邊的是八仙。
小年這天,家家戶戶紛紛把守候了一年的灶神好吃好喝的送走,生香供奉,燒紙祈福,糖瓜粘嘴,期待灶神能在玉帝那裡有個漂亮的年終總結匯報。
大家都準備好開始過小年了嗎?
灶馬年畫、糖瓜、供品都備齊了嗎?
民俗年,才更有年味兒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