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了,春節已經更近了。
南北方小年的日子不同。北方一般為「臘月二十三」,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
古代很重視祭祀活動,尤其是在年終的時候,要進行大的祭祀活動,稱之為「臘祭」,人們祭祀祖先,同時向上天禱告,向眾神求福祉。因為「臘祭」在年終的月份舉行,所以這個月又被稱為「臘月」。
過小年,無論南北都曾有過「祭灶」的活動。
作為普通老百姓來講,「民以食為天」,天上神位太多,只有「灶神」,與他們的關係最為直接,老百姓第一要緊的是填飽肚子。只有這灶中之火按時升起,也才意味著一年到頭不會餓著肚子。
慢慢的「灶神」的地位得以提升,人們只要將它侍奉好,就心滿意足了。
最早的「祭灶」,是在「夏曆」的六月進行,因為「灶神」掌管人間灶臺煙火,火神為夏季的主神,以應四季陰陽五行之說。歲末的冬季祭祀活動為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活動,「灶神」只是被祭祀的眾神之中的一個「小角色」。
歷史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淡化「夏祭」活動,更重視歲末「臘祭」,而其中眾神之一的「灶神」的地位則被人們慢慢的提升。
有一個小故事說明了這種變化。漢宣帝時,有個叫陰子方的人,有一年歲末臘日早上點火做飯。看到「灶神」顯靈,高興之餘殺狗祭祀「灶神」,此後家族世代興旺。人們得知後,紛紛效仿,從此臘月「祭灶」之風盛行。
「灶神」的職責也在不斷的增加,不只是掌管小小的灶臺方寸之地,他還負有監察職責。他是天庭派往人間的監察官,化為萬千分身,住在各家。探聽人間每家每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年終的時候,「灶神」要回天復命,將世間情況匯報給天帝,作為天帝對人間賞罰的依據。
人們自然不敢得罪「灶王爺」,而是想法設法要討好「灶神」,讓他只說好話,所謂「好事傳上天,壞事丟一邊」。按人們的說法「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這兩天就要回天庭復命了,人們自然要「臨時抱佛腳」,抓緊時間好好的犒勞一番。
「祭灶」活動,最早時不讓女子參加,只是家中男子進行。擺上貢品,尤其是「糖瓜兒」之類的糖果必不可少,一是為了粘上「灶王爺」的嘴,讓他上天匯報工作時,張不開嘴,只能不住地點頭,另外也是為了讓他嘴巴甜一點兒,多說好話。還有的擺酒,讓「灶王爺」酒足飯飽,暈暈乎乎,多說吉言。
當然還要為「灶王爺」準備一匹「好馬」,讓「灶王爺」能輕鬆上路。或用「紙馬」,或用公雞來代替。
總之,在這一天要將「灶王爺」伺候得舒舒服服,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假如人們就這樣,一年「糊弄」一次,「灶王爺」就能「吃人家最短」,竟說好話。想來這「灶王爺」也不是個「好官兒」。
老百姓也就以此圖一樂呵。畢竟馬上過年了,無論人間,還是天庭,都是一派喜慶祥和,「灶王爺」也好,老天爺也罷,大家都是其樂融融,沒人去叫那個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