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祭灶」有什麼講究?

2020-12-14 長江三農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南北方人祭灶的日子,也是北方人的小年,那麼,臘月二十三祭灶有什麼禁忌和避諱呢? 我是南方人,我就來談談我們南方人臘月二十三祭灶的傳統。

南方人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三吃過晚飯以後,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南方人熬凍米糖、炒瓜子等日子,也就是熬糖,炒制各種炒貨,忙完這些以後,要將切好的凍米糖、糖稀放在灶廟前供奉灶王爺,吃完晚飯,燃放鞭爆、焚三炷香,恭送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小時候,母親說給灶王爺多吃糖,能讓灶王爺多幫咱們家說好話。 南方人在年三十晚上,再燃放鞭爆和焚香迎接灶王爺下界。 雖然有迷信色彩,但卻反映了勞動人民,特別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想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在南方臘月二十三就是祭灶的日子,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也是南方人祭祖的日子,南方人把祭祖,作為小年來過,這一天要把列祖列宗接回家過年。 春節我國勞動人民都賦予了傳統文化,什麼是年味?年味就是傳統文化,年俗文化,丟掉了傳統文化也就丟掉了年味。到了 臘月二十三,也就進入了過年的節奏,說話做事都要講究禁忌、避諱,不吉利的話不能說,不吉利的事不能做,另外不能打架鬥毆,惹是生非,一般家中父母都會把小孩哄在家裡,不讓出門,防止說錯話做錯事,惹人家生氣。

據我母親講,臘月二十三祭灶,能六畜興旺,家裡飼養的家禽家畜,會順利養大出欄,沒有瘟疫,所以,以前農村人家家家都飼養畜禽,每年春節都要祭灶,祈求六畜興旺。

相關焦點

  • 節氣|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準備過年
    「小年」是古代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糖瓜祭灶」標誌著全世界華人家庭都在為正式過年積極籌備。「小年」最主要的活動是掃年和祭灶。在「小年」這一天,老年間兒民間有送灶等習俗。「倒退幾十年,各家各戶都供奉灶神,就是貼在灶臺後牆上的灶王爺神像。
  • 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糖瓜沾」,今天是小年,有什麼忌諱和講究?
    小年習俗在農村裡臘月二十三也是祭灶的日子,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傳統裡年節特別崇拜神靈,傳說中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一直留在家裡,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就要上天像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的善行和惡性,以此來督促人們對日常行為自律。
  • 每逢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祭灶忙
    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中國大體以臘月二十三開始為小年,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一些沿湖的居民,如鄱陽湖則保留船家傳統,小年夜是臘月二十五。江浙滬與贛東北地區與臺灣地區則是把「除夕前一天」稱為小年夜,與除夕當天「大年夜」相對。南京地區是正月十五,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 農曆小年有哪些習俗和講究?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的習俗
    2020年的春節進入倒計時,意味著家家戶戶要開始採購年貨、掃塵除舊迎接新年,其中臘月二十三是跨入新年前的第一個節日,俗稱「小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每天都是「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臘月二十三祭灶神,有講究,有禁忌
    我從小就很喜歡過年那種熱鬧氛圍,在老家過年總是會有各種的民間習俗,比如過小年時要祭拜灶神。「灶神」光從字面理解,就知道這一定是位掌管人間吃喝的神仙。老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灶神是和老百姓生活最接近的神。他也是民間粉絲最多,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
  • 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
    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 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王,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要說這小年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是有一戶姓張的哥倆,大哥是一個泥瓦匠,最拿手的夥計是磊灶臺。手藝在附近十裡八村的可以算是首屈一指,他磊出來的灶臺,既美觀又實用。大家都尊稱他為「張灶王」,所以東家請,西家請的名聲越來越響亮。
  • 膠東年味記憶:今天是小年,膠東民間有「祭灶」的習俗
    (編者按:本文仍是「膠東年味記憶」話題系列,今天是臘月二十三,農曆的小年,在這一天,膠東民間有「祭灶」的習俗,這個習俗到底有何講究,下面請聽棲霞民俗專家隋建國的講述。)以下是正文——今天臘月二十三,是農曆的小年,這一天在棲霞、招遠、萊陽交界處,鄉村人仍然延續著傳統民俗,小年祭灶就是其一。過年(春節)可分為忙年、過年、拜年三部分,具體是從臘八拉開過年序幕,開始忙年。舊時候的學堂有「過了冬松一松,過了臘八不怕了」的順口溜。
  • 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 過了臘月二十三,再有七天過大年,這幾天可是天天有講究!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到二十三,基本就已經進入過年的氛圍中了,按照傳統習俗,之後每天都有不同的「年事」!臘月二十三:農曆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也被稱為灶王節。臘月二十四: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因「塵」和「陳」諧音,所以有「辭舊迎新」的寓意。大掃除之際,一般會準備據說是有闢邪清穢能力的青竹葉,清除高處的灰埃蛛網。
  • 過小年啦,有啥講究你知道嗎?
    小年是春節的彩排,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對過小年的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晉代名人周處寫過一部《風土記》,記錄了不少地方習俗與風土人情,其中提到:「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 【獨家】節令風俗應節戲 祭灶
    但是從清朝中後期,清廷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節省開支」,祭灶也改在這天,北方百姓也跟著在改在臘月二十三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祭灶過小年傳統。祭灶的禮節是先男主人跪拜,說些吉祥話,囑咐囑咐灶王爺好話多講,然後將灶王爺請下來,放在一個用芝麻尖及松樹枝子做成的架子上,一同焚化了,名為上天,芻草、清水同時潑到地上,這是酬謝神馬的,祭灶完畢以後全家吃糖。 過去有講究,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所以祭灶都是家裡的男人,女人是不參加的。
  • 北方小年祭灶,南方小年也祭灶,原來小年夜祭灶都是因為他!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夜都要祭灶。然而,你們知道「祭灶」這個民俗又是緣何而起的嗎?大家紛紛效仿呂蒙正都在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祭拜灶王爺,把上好的供果都拿出來敬獻給灶王爺,祈禱新的一年平安順利!
  • 小年為何選在臘月二十三
    「過小年」,是傳統習俗,北方多選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多在臘月二十四,宋代起有「官三民四疍五」之說,即官方的小年是二十三,民間是二十四,疍家是二十五,疍即疍民,長年在水上生活,因不事農耕,在相當長時期曾被污衊為「賤民」。南宋時,金朝小年亦有定為臘月二十二的。那麼,為什麼「小年」要選在這一天?
  • 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為啥不一天?
    一般而言,北方地區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多半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據專家解釋,這與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差異等多種因素有關。資料圖:此前,農曆臘月廿三小年兒來臨,北京東嶽廟舉辦迎新春送春聯活動。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祭灶是一項古老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戶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其為「灶君司命」,在傳說中,他被視為一家的保護神,因此受到崇拜。有說法稱,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
  • 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從哪天過小年最正宗說起
    北方人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而南方人卻是在臘月二十四,到底誰正宗呢?翻開記載北方地方風俗的歷史文獻,我發現其實從宋代到明代,原來北方人一直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祭灶的,直到清初的《康熙宛平縣誌》都是這麼記載。100年後,乾隆晚年的《日下舊聞考》才說「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可見,在清雍乾時期,哪天過小年,才有了南北之分。
  •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傳統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 俗語:官三民四船五,小年有什麼講究?你家是過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之前我一直都認為全國的小年是同一天,到現在才知道原來不同的地方對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日期。 小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一般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臘月是指農曆十二月,在日曆上面,陽曆下面就是陰曆,而陰曆中一般將二十寫作廿,臘月二十三日也就是臘月廿三。小年其實就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主要有掃塵,祭灶等民俗活動。
  • 灶君神||教你如何祭灶||女不祭灶
    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如今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
  • 青田往事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青田話把「灶王爺」叫做「鑊頭佛」,是不是很有古風呢?有的資料說,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不知別的南方是怎樣的,俺們浙南小城青田,卻也是認臘月二十三的。「臘」通「獵」,臘月即獵月。為什麼臘月打獵呢?古人講究春祈秋報,打獵是為回報祖先神靈,剛好又是農閒,野獸們被大自然養得皮毛也豐厚了,正是打獵好時光。過年的習俗就是從臘祭發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