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從哪天過小年最正宗說起

2020-12-14 新湖南

文丨楊原

這兩年,各地方衛視的小年春晚開始躥紅,不曾想這些小年春晚的排播時間,卻引出了一個大家平時完全沒想過的問題,北方和南方的小年竟然不是一天!北方人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而南方人卻是在臘月二十四,到底誰正宗呢?

翻開記載北方地方風俗的歷史文獻,我發現其實從宋代到明代,原來北方人一直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祭灶的,直到清初的《康熙宛平縣誌》都是這麼記載。100年後,乾隆晚年的《日下舊聞考》才說「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可見,在清雍乾時期,哪天過小年,才有了南北之分。所以,其實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最傳統的節令日期,至於是什麼原因,讓這麼重要的傳統節令的日期發生了變化,還有待考證。

雖說不夠傳統,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在乾隆的時候已經成為宮廷非常重要的典儀了。皇上不僅要在這一天以國禮祭祀東廚灶君,整個宮廷也在這一天開始張燈結彩,去年故宮博物院恢復的萬壽燈,當初就要在臘月二十三點亮。

尤其是乾隆帝,每當他祭灶之前,還要先唱上一曲《訪賢》,以此來抒發對人才的渴求。這麼看,雖然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才最傳統,但似乎臘月二十三也不能說不正宗,不僅有宮廷以國禮加持,而且在北方也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若說小年的傳統,我們現在生活裡大概就剩下吃了,節令食品也就是那塊粘牙的糖,這倒是南北通吃的。別小看這塊糖,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記載宋代生活的《東京夢梁錄》裡就說:「二十四日不以貧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叫聲鼎沸。」

這裡邊的「膠牙餳」就是咱們現在吃的關東糖、南糖一類的糖,魯迅先生的《庚子送灶即事》詩裡,還提到過它。其實小年吃飴糖,就是老百姓為了管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在向玉帝匯報的時候,或是說用糖粘住他的嘴,或是說抹了糖就只能說甜言蜜語,反正別說壞話就行。

在史籍上還記載過某些地方的風俗,為了讓灶王爺少說話、別說話,小年那天更要在他嘴上抹酒,企圖灌醉灶王爺,乾脆讓他見玉帝的時候,就什麼都別說了。也不知道這些人這一年都幹了些什麼,心也太虛了,這種祭灶的方式著實有點「喪心病狂」了。

不過,話說飴糖這種節令食品,我打小兒就不愛吃,只有粘牙的口感和簡單粗暴的甜,不如含塊水果糖或者大蝦酥,實在沒什麼意思。小年就不能有點真正的好吃的嗎?其實歷史上是有的,可是現在人基本上都不知道了。

還是在魯迅先生的那首詩裡,就提到「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大意是說,家裡窮的原因,大概就是小年的時候沒給灶王爺送黃羊。家裡窮和給灶王爺送黃羊有什麼關係呢?這其實是一個兩千年的老梗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句古語,「娶妻當得陰麗華」,這是過去人們對妻子的最高期待,而這個黃羊梗就發生在模範媳婦陰麗華他們家。

《後漢書》曾記載陰麗華的祖爺爺陰子方,當年在臘月的一天早上,正做飯的時候,突然看到灶王爺現身了,他倒身便拜,正好家裡有隻黃羊,於是就把這隻黃羊上供給了灶王。從那以後,陰家陡然而富,原文說「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也就是說,因為給灶王送了黃羊,陰家一下就富可敵國了,後來陰麗華還當上了漢朝的皇后。

所以漢代的時候,世人皆效仿陰家,以圖日後大富大貴,黃羊祭灶也漸漸成了小年的節俗。可是到了後來,起碼在明清時,除了皇家祭灶,黃羊已經在民間的小年節令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大概還是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普通人不太吃得起,所以舊時流行於富家的節俗,也就漸漸萎縮殆盡了。

小年在過去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並非僅是因為祭灶這樣的民俗,更主要的原因是這是一年當中唯一一個長假的開始,全民休息,從臘月二十三最少可以歇到正月初五。可我們現代社會,這一天既沒有長假的欣喜,節令食品也只有難咬的膠牙餳,自然就漸漸地失去了它的魅力。

我們現在總說恢復傳統,保留傳統節令風俗,到不如以美食入手,與時俱進地把黃羊祭灶這樣既美味又有美好期待的方式重新建構起來,沒有黃羊,羊肉可以替代,或涮或烤,都挺好,總比負罪感重而又不甚好吃的膠牙餳解饞吧。

相關焦點

  • 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為啥不一天?
    不過,不同地方過小年的日期並不一致。一般而言,北方地區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多半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據專家解釋,這與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差異等多種因素有關。資料圖:此前,農曆臘月廿三小年兒來臨,北京東嶽廟舉辦迎新春送春聯活動。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祭灶是一項古老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戶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其為「灶君司命」,在傳說中,他被視為一家的保護神,因此受到崇拜。
  • 農曆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你家小年是哪天?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但是由於地域的影響,各個地區對小年的日期並不統一。央視新聞頻道今天播著播著就出現了豌豆黃、薩其馬、驢打滾、湯圓、花生糖、芝麻糖……網友表示:央視播新聞猝不及防變吃播。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
  • 漲知識丨小年到底是哪天?過年前一個讓人想家的話題
    漲知識丨小年到底是哪天?南方的小夥伴來說明天(臘月二十四)才是真正的小年@盛京瀋陽人:這還用說,臘月二十三啊!這要從中國古代說起過去,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迎來小年
  • 又到了南北之爭的時刻: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又到了南北之爭的時刻: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端午節吃粽子南方人和北方人有甜鹹之爭,到了小年,南方人和北方人還是有著不同的習俗,小年究竟是哪一天呢?臘月二十三or臘月二十四?小編也是搞不明白~小編在上大學之前一直是都認為小年就是臘月二十四,上了大學之後發現有同學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你們家鄉是哪天過小年?其實,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相同。民俗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 農曆小年有哪些習俗和講究?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的習俗
    2020年的春節進入倒計時,意味著家家戶戶要開始採購年貨、掃塵除舊迎接新年,其中臘月二十三是跨入新年前的第一個節日,俗稱「小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每天都是「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過小年的講究,俗話說「官三民四船五」,你是哪天過小年?
    聽村裡老人說過一句話,「官三民四船五」,其實在古代裡過「小年」的的日子並不是固定的,不同的人群過「小年」的日子也不一樣,早已經被人們約定成俗。也就是說官方的小年的日子是臘月二十三,平常百姓家過小年是臘月二十四,而在水上或者海邊人家裡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五。
  • 哪天過小年不是關鍵,關鍵是灶王爺地位很獨特,祭灶王爺要有糖
    臨近過年,又一次南北之爭開始了,這次爭論的主題是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我們的日曆上一般會對這兩個日期都註明小年,不過會加個前綴,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於是,民間就有了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宋朝、明朝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據範石湖《臘月村田樂府》記載:臘月二十四夜祀灶。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農曆臘月廿四日(或廿三日),中國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故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度很虔誠,且很尊重。送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哪天是正日子?
    因此,北方過小年一般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對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不會存在質疑,但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民俗差異較大,南方有二十四過小年的風俗,這是為何?民俗學家解釋: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02 灶王爺是誰?
  • 2018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什麼時候 2018年小年日期
    如果開一場辯論會,討論小年的時間問題,那麼,北方的同志們堅持認為小年在農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同志們而一直堅稱小年在臘月二十四,不明就裡的朋友就暈了到底2018小年哪一天?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所以萬年曆小年現在就來為您答疑解惑,看看2018小年在幾月幾號的吧![南方小年是哪一天?
  • 小年為何選在臘月二十三
    「過小年」,是傳統習俗,北方多選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多在臘月二十四,宋代起有「官三民四疍五」之說,即官方的小年是二十三,民間是二十四,疍家是二十五,疍即疍民,長年在水上生活,因不事農耕,在相當長時期曾被污衊為「賤民」。南宋時,金朝小年亦有定為臘月二十二的。那麼,為什麼「小年」要選在這一天?
  • 青田往事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有的資料說,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不知別的南方是怎樣的,俺們浙南小城青田,卻也是認臘月二十三的。「臘」通「獵」,臘月即獵月。為什麼臘月打獵呢?古人講究春祈秋報,打獵是為回報祖先神靈,剛好又是農閒,野獸們被大自然養得皮毛也豐厚了,正是打獵好時光。過年的習俗就是從臘祭發展來的。
  • 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
    小年到底是哪天?想必很多人到現在也是搞不清楚。其實,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 二十三、二十四、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你的家鄉小年是哪一天?
    除了在這些具體事情上的不同,一些節日的日期竟然也不一致,比如「小年」。可以說,在各地節日差異中,「小年」日期不一致是最能體現各地風俗不同。在古代,一般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是臘月二十五。
  • 小年到,福氣到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 小年大吉,新年旺!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 過小年啦,有啥講究你知道嗎?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明天是臘月二十四,南方的小年啦。小年是春節的彩排,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對過小年的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晉代名人周處寫過一部《風土記》,記錄了不少地方習俗與風土人情,其中提到:「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 每逢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祭灶忙
    有些小夥伴可能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知還停留在大人口中的階段,今天惠園教育小編就普及一下關於小年的那些事~ 小年的來歷 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一說二十四)祭祀灶神。
  •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 明天臘月二十三小年,有哪些習俗和禁忌,看完此文你就知道了
    其實過小年還有一些特定風俗,具體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一、小年的由來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