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根據 | 創13-15;17:1-16;18章
亞伯拉罕回到迦南之後,「金,銀,牲畜極多。」羅得仍與他同在一起,他們又來到伯特利,在從前所築的祭壇旁邊支搭帳棚。不久,他們就發覺隨著財物的增多,而困難也增多了。過去在患難和試煉之中,他們曾和睦同居,但如今在昌盛繁榮之中,他們倒有了發生紛爭的危險。那地的牧場容不下他們兩家的牛群和羊群,因此兩家的牧人時常相爭,結果都把問題帶到主人那裡去求解決。很明顯地,他們必須分開了。亞伯拉罕比羅得年長,在輩分,財富和地位上,都比他高;然而他卻首先提出保持和睦的計劃。雖然上帝親自將全地都賜給他,他卻謙遜地讓出了這個權利。他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創13:8-9)亞伯拉罕所有高貴無私的精神,在此就顯明了。多少人在這同樣的情勢之下,必要不顧一切地維護他們個人的權益啊!多少家庭因而離散!多少教會因而分裂,以至福音的工作成了笑柄,在惡人之中受了羞辱啊!亞伯拉罕說:「你我不可相爭,」「因我們是骨肉,」不但有親屬的關係,也同是敬拜真神的人。上帝全世界的兒女都屬於一個大家庭,應當具有這同樣仁愛和睦的精神。我們救主的教訓乃是:「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我們若能養成始終如一的禮貌,樂意善待他人,正如我們希望別人對待我們一樣,那麼,人一生的痛苦大半就可以免除了。自高自大乃是撒但的精神;但是人心裡若存有基督的愛,就必「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13:5)這樣的人必要留心聽上帝的勸戒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雖然羅得發達的原因乃在於他和亞伯拉罕的關係,但他對自己的恩人卻沒有表示一點感激。他若有謙讓的心,就必請亞伯拉罕先行選擇;但是他沒有這樣行,反而自私地企圖佔盡一切的利益。「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象埃及地。」(創13:10)在帕勒斯廳,約但河流域乃是最肥美之區,人一看見這地方,就會聯想到失去的樂園;這地與他們最近離開的尼羅河所澆灌的埃及平原,是一樣的美麗,一樣的富饒。那裡有富足壯麗的城邑,有繁華的市場吸引人去買賣逐利。羅得為世俗的利益所迷惑,竟忽略在那裡必要遭遇道德和屬靈的禍害。因為平原上的居民「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但對於這一點,他卻不知道,即或知道了,也不加以重視。「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創13:11-13)他竟沒有預先看出這自私的選擇所有的可怕結果!羅得離去之後,耶和華又應許亞伯拉罕,將全地賜給他。此後不久,他挪移到希伯侖,在幔利的橡樹那裡支搭帳棚居住,又在旁邊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在那一望無際的高原上,有橄欖樹林和葡萄園,有隨風蕩漾的麥田,四圍山上有廣大的牧場;亞伯拉罕就住在這裡,很滿意於他那淳樸的遊牧生活,而任憑羅得去享受所多瑪谷有危險性的奢華生活。亞伯拉罕被四圍的列國尊為強大的王子,和精明能幹的族長。他沒有與鄰近的人隔絕。他的生活和品格既與那些拜偶像的人顯然不同,就為真信仰起了有效的作用。他效忠於上帝毫不動搖,同時他的殷勤和慈善也引起了眾人的信任和友誼,他那真正的偉大博得了他們的欽仰和尊敬。亞伯拉罕並沒有把他的信仰,當作一種貴重的寶物妥為保存,專供自己的欣賞或享受。真信仰是不能這樣保存的;因為這樣的精神與福音的原理相反。當基督住在人心裡的時候,人就不能隱藏他臨格所發的光輝,而那光輝也是不會消逝的。反之,那蒙蔽心靈之自私與罪惡的雲霧,既天天被公義日頭的光芒所驅散,那光就必越照越明了。上帝的子民乃是他在地上的代表,他的旨意是要他們在這世界道德的黑暗中作他的光。他們散居在全地各城鎮鄉村之中,作上帝的見證人,作福音的媒介,藉以將他旨意的知識和他恩典的奇妙,傳給不信的世人。他的計劃是要一切分享偉大救恩的人,都為他作傳道的工作。基督徒的虔誠乃是世人用來批判福音的標準。堅忍地承受種種試煉,感激地接受各樣福分,以及日常生活上所顯出的溫柔,慈祥,憐憫和仁愛,乃是基督徒的品格向世人照耀出來的光輝,與世人的私心所發生的黑暗,有著顯著的差異。在亞伯拉罕的流動生活中,他的信心豐富,他的度量寬宏,他的順從堅定,他的性情謙卑淳樸;他的外交策略明敏,而且在作戰時,又勇敢,又熟練。當時的人雖然都知道他是一個新信仰的教師,可是他所居住的亞摩利平原的酋長,因為那地充滿強暴和壓迫的事,弟兄三人都向他表示友誼,請他與他們結盟以求更大的安全。此後不久發生的事件,就使他得到這聯盟的利益了。十四年前,以攔王基大老瑪曾侵略迦南地,使之向他進貢。這時,迦南的幾個王背叛了他,因此以攔王的四國同盟帶兵來想再度徵服他們。於是迦南地的五王一同出來到西訂谷與侵略的軍隊交戰,結果一敗塗地。大部軍隊土崩瓦解,遁逃的人都往山中逃命。勝利者擄掠了平原上的城邑,帶著豐富的戰利品和許多俘虜而去,內中有羅得和他的全家。亞伯拉罕平平安安地住在幔利的橡樹那裡,他從一個逃亡的人得知戰爭的經過,以及他侄兒羅得所遭遇的災難。亞伯拉罕並沒有恨羅得對他的忘恩負義;他聽了這個信息,反而愛心發動,決心去營救他。亞伯拉罕先求上帝的指示,於是準備作戰。他從自己家裡招集了三百一十八個僕人,都是受過訓練,敬畏上帝,服事主人,精通武藝的。他的聯盟幔利,以實各和亞乃也都帶著他們的部下前來參加,一同去追趕侵略的軍隊。那時,以攔人和他們的盟軍在迦南北部的邊界,一個叫作但的地方安營。他們因勝利而精神鼓舞,一點不怕敗軍的反攻,卻恣意宴樂,縱飲狂歡。於是亞伯拉罕夜間分隊前去襲營。這次的攻擊是那麼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所以立時得了全勝。結果以攔王被殺,他那驚惶的隊伍也全軍潰敗了。羅得和他全家以及其他的俘虜和財物,也都奪回來了,而且還獲得了極多的戰利品。這一次的勝利,應歸功於那受上帝保護的亞伯拉罕。這位敬畏耶和華的人不但對迦南地有很大的貢獻,並且顯明了自己是一個勇士。可見公義並不是懦弱,而且亞伯拉罕的信仰,使他更有勇氣維持正義,並保護受壓迫的人。他那英勇的行為使他在四圍各民族中影響極廣。當這個勝利者凱旋的時候,所多瑪王和他的從者出來迎接他。他請亞伯拉罕把一切財物拿去,只把俘虜還給他。按著作戰的慣例,戰利品是屬於戰勝者的;但是亞伯拉罕這次出徵並不是希冀財利,所以他不肯從遇難的人身上得什麼好處,只是主張他的聯盟者可以收受他們應得的部分。很少人在遇見這種試驗之時,會象亞伯拉罕顯出那麼高尚的品格。很少人能勝過這個可以獲得大量戰利品的試探。亞伯拉罕的榜樣,對利慾薰心的自私觀點乃是一種責難。他重視公義和人道。他的行為已經把「愛人如己」(利19:18)這一句受靈感的格言表明了。他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創14:22-23)他不要人以為他出徵乃是為了圖謀財利,或者以為他的發達是由於他們的賜予或厚待。上帝已經應許賜福給亞伯拉罕,所以當將榮耀歸給上帝。另外一位出來迎接勝利之先祖的,就是撒冷王麥基洗德,他帶著餅和酒來慰勞亞伯拉罕的部下。他以「至高上帝的祭司」的身份為亞伯拉罕祝福,並感謝耶和華,因為他借著他的僕人施行了那麼大的拯救。亞伯拉罕「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亞伯拉罕很愉快地回到自己的帳棚和羊群那裡;但是他心中因種種的思慮煩擾而感到不安。他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儘可能地避免仇恨和紛爭的事端;所以他一想起最近所見到的殺人流血的情景,就不勝戰慄。他又想起他所打敗的諸王勢必再來侵略迦南,並以他為報復的目標。他既陷入國際間的糾紛中,他那平安寧靜的生活就要被破壞了。再者,他還沒有得到迦南地為業,而現在也無法希望有一個嗣子來應驗上帝的應許。亞伯拉罕在夜間的異象中又聽見上帝的聲音。萬王之王向他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賞賜你。」(見創15:1-5)但是亞伯拉罕因為前途渺茫,心情異常地沉重,以至他這時不能象以前一樣,毫無疑問地相信這個應許。他求上帝給他一個可靠的憑據,證明這應許必要實現。他想如果上帝不賜給他一個兒子,那麼這立約的應許怎麼樣實現呢?所以他對上帝說:「我既無子,你還賜我什麼呢?」「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後嗣。」他打算收他忠心的僕人以利以謝為繼子,來承受他的產業。但上帝向他保證,必有他親生的孩子來作他的後嗣。於是上帝領他到帳棚外面,叫他向上觀看天空中閃爍的眾星;正當他觀看的時候,上帝就向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羅4:3)可是先祖仍要求上帝賜給他一個看得見的記號,作為他和後代之人信心的確據,證明上帝對他們所有慈悲的旨意是必要成全的。耶和華竟俯允他僕人的要求,與他立約,而且所用的方式也竟照著人間訂立嚴肅誓約的習慣。亞伯拉罕依照上帝的指示,獻上一隻母牛,一隻母山羊,一隻公綿羊,都是三歲的。每樣劈成兩半,一半對著一半的擺著,中間稍為隔開。他又加上一隻斑鳩,一隻雛鴿,卻沒有劈開。他作好了之後,就恭恭敬敬地在這些祭物中間走過,鄭重的起誓,永遠順從上帝。然後他便留在畜肉旁邊,目不轉睛的守著,直到日落,免得鷙鳥下來弄汙或吞吃了祭肉。日頭正落的時候,亞伯拉罕沉沉地睡了;「忽然有驚人的大黑暗落在他身上。」(見創15:7-18)於是他聽見上帝的聲音,告訴他不要希望立時承受應許之地,並預先指明他的後裔必須先受許多的苦,然後才能在迦南建國。上帝在這裡也將救贖的計劃向他展示,使他看到基督的死,就是他偉大的犧牲和他在榮耀裡的降臨。亞伯拉罕又看到大地怎樣恢復了伊甸的美麗,並賜給他作為永遠的產業,這就是那應許最後完全的應驗。此後,有冒煙的爐與燒著的火把,象徵上帝的臨格,從那些肉塊中經過,並把肉塊完全燒掉,作為上帝與人立約的憑證。於是上帝又應許亞伯拉罕,將迦南地,就是「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賜給他的後裔。亞伯拉罕在迦南地寄居了將近二十五年之後,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上帝,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創17:1-16)先祖聽了這話,便俯伏在地敬拜上帝。上帝又對他說:「我與你立約,你要作多國的父。」他的名字一向叫亞伯蘭,上帝為要給他一個實現這約的憑據,這時就給他改名叫亞伯拉罕,意思就是「多國的父」。他妻子撒萊的名字也改作撒拉,──意思就是「王妃」。上帝說:因為「她也要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這時,上帝賜給亞伯拉罕割禮的儀式,「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羅4:11)先祖和他的子孫都要遵守這禮作記號,表明他們專心事奉上帝,並藉此將他們由拜偶像之人中分別出來,同時也表明上帝接納他們特作自己的子民。借著這個儀式,保證在他們方面已完全履行亞伯拉罕與上帝所立之約的條件。他們不可與異教人通婚;免得他們喪失對上帝和他神聖律法的敬意,因而受引誘隨從列國罪惡的行為,敬拜偶像。08.反叛上帝的人亦能得救嗎?
09.永死與復活的奧秘
10.我們唯一的保障
11.試驗時期即將來到
01.罪的起源
02.上帝的公正和慈悲
03.創造
04.試探與墮落
05.救贖的計劃
06.該隱和亞伯的試驗
07.洪水
08.第八天審判臨到
09.洪水之後
10.七日的周期
11.巴別塔
12.亞伯拉罕蒙召
喜歡請點贊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點擊閱讀原文 學習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