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的道路最近發生了些變化:幾條主幹道路的最左側車道劃上了黃色虛線,路口還掛上了標有「中運量專用」的紅綠燈。常在延安路開車的人一眼就能猜出,臨港的BRT馬上就要上路了。
記者從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確認了這一消息。此前傳得沸沸揚揚的6條中運量公交線中的第一條T1線,已經基本建成,並實現上路試運營。消息傳出後,泥城鎮的居民無不在群聊、社交網絡上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一條公交線而已,何至於這麼興奮?
泥城人說,盼了太久了。泥城鎮背靠產業區,向工業化轉型後,吸納了大量產業區企業員工。目前,該鎮已是臨港新片區人口最多的鎮之一,商業等配套相當齊全,唯獨交通仍有不便——16號線不通,與新片區其他組團之間的路網也非常落後。
記者有一回從泥城鎮送朋友到書院站坐地鐵,一路只能走鄉間小道,兩邊都是玉米地,道路狹窄,對向會車時只能開上路肩避讓。
而T1線始發滴水湖地鐵站,聯通主城區與產業區、泥城鎮,又是班次多、時間準、速度快、運量大的中運量公交線。對泥城鎮居民、產業區從業人員而言,它堪稱16號線延伸段。無論是到主城區,還是進市區,T1線都是一個方便快捷的新選擇。
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後一年多以來,改善交通一直是管委會的重要課題。市域鐵兩港快線的規劃、兩港大道的快速化改造、S3新建工程的啟動等,這些項目無一不在大幅改善新片區對外大交通。而這些,也正是外界最為關心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區內的交通也同樣重要。臨港新片區總面積有873平方公裡,堪比許多縣級市;核心承載區也有386平方公裡之大。尤其是臨港新片區區域功能分工明確,先進智造片區、新興產業片區等就是以布局產業為主,滴水湖核心片區、奉賢宜居片區則更多注重於城市生活。
人們會發現,自己上下班可能是從奉賢到滴水湖,或是從產業區到各個鎮。而路上只能走鄉間土路,或是坐半小時、一小時一班的郊區巴士。通勤動輒耗費一兩小時,顯然不符合「產城融合」的定義與要求,也會大大削弱新片區各組團之間的聯繫,降低對希望投身於此的人們的吸引力。
所幸,臨港新片區並未忽視這一問題。在新片區的交通規劃中,構築獨立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前有幾個定語,「對內便捷綠色」就寫在「對外高效暢達」之後。而實際行動也在緊鑼密鼓地上馬。近日,12個市政交通項目集中開工,計劃總投資34.2億元。其中,新改建道路17公裡,大中修道路5公裡。
新片區管委會建設和交通管理處副處長趙勇介紹,本次集中開工的項目主要可分為三類:新建重要骨幹路網、打通斷頭路、大中修與居民出行密切相關的道路。再往前數,今年8月,內部路網南北貫通的重要主幹路Y4路(大蘆線-臨港大道)的新建工程啟動。
趙勇估算了一下,這些項目建成後,再輔以公共運輸配套的跟進,原先一小時的路程只用20分鐘就能走完。屆時,臨港新片區的居民將能觸碰到實實在在的「產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