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蘇蘇
線上觀眾如何評價一部電影?根據微博電影調研,「故事劇情」和「演員演技」是觀眾線上觀影時最為看重的,且「演員演技」加成佔到驚人的68%。除了專業演員的傾情呈現,某方面來說,專業選角也在我們預想之外發揮著重要助力。
在網絡電影愈發趨向「高」(製作成本)「精」(精品化)「專」(專業化)時代,其選角一環也於近兩年逐漸走入行業視線,作為像劇組攝影、燈光、造型等部門的專業工種一樣參與項目事務。
專業casting團隊在網絡電影的滲透率有多少?比起劇和電影,當「網絡電影」成為一個有偏見色彩的詞,它的選角過程更難嗎?當網絡電影極力「向上」,專業casting團隊可幫助片方撬動更「高階」的演員嗎?
「網娛觀察」帶大家一起走進網絡電影casting生態調查。
「他們真的能找到比你預期更合適的演員」
網絡電影真正有專業選角團隊參與大概在2018年底,19年開始會佔到20%左右,發展到今年則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滲透率。
早期網絡電影項目預算低,演員費用都捉襟見肘,自然不需要(也請不起)選角團隊。一個不成文的事實是,那時候比較像樣的casting團隊也不太「看得起」網絡電影。
「像CDhome那種的,片方想要的那些演員的價格、檔期跟給出來的報價是不匹配的。」導演黑子曾有與選角團隊合作的經驗。他介紹,比如1萬的預算絕對請不來10萬的演員,這時候導演就只能變通,或退而求其次來完成選角一環。
同時,只要確定主演,演員副導演會根據有限條件和預算來確定二三四番,運用自己的資源較為「隨機」搭配,大有一批沒有籤公司的演員排隊上戲,甚至很大一部分演員就在橫店當地解決,還省了酒店機票的費用,或者找劇組工作人員充當三四番演員人選也有極大可能——演員來源不盡相同,但無疑他們的片酬都非常之低。
其次,在發展初期,網絡電影基本沒有故事性可言,滿屏妖魔鬼怪、色情擦邊球的獵奇元素,演員的作用不大且可替代性非常強。
「項目的體量太小,成本只有一兩百萬或兩三百萬,它是沒有預算去找一個選角團隊,總投資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因素。現在,片方更想把網絡電影選角這一環往正規方向發展。」入行較早的選角負責人劉峰告訴「網娛觀察」。
從15年到現在,網絡電影的製作成本大翻了幾番,演員費用也相對充裕,除了主演,對於二三四號角色,片方也會希望讓選角團隊去找,專業選角業務應運而生。
這些選角團隊的來源有:前幾年做網絡劇、大劇、電影等的團隊,把網絡電影作為業務分支;公司自有選角團隊(像規劃在公司下的製作部門、經紀部門等一樣,選角部門還可合作外部項目);演員統籌、副導演等幾人組隊,建立一個casting品牌;經紀人,他們跟製片公司關係較好,順勢接了後者項目的選角工作。
「當網絡電影有能力有預算去擴大選角範圍,casting團隊也能帶來足夠的資源去塞滿這個空間,在『質』和『量』上提供的選擇都更多。而且他們真的能找到比你預期更合適的演員。」導演黑子表示。
「比如,你並不知道有一些你以為是二線演員他會不會接三線的活,但casting那邊可能知道,他們了解這些人大概什麼價錢,會給予演員人選上更多的彈性空間。」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網絡電影項目,製片方和導演先定了一個演員,需要在劇本裡就這個演員去改變人設或調整劇本,接下來會找選角團隊去做其他演員的搭配和推薦。
在製片人蘇悅年看來,選角團隊從最初定演員預算盤子,到前期提供演員提案,到籤合同,拍攝等各種統一流程,都會齊全專業。
「咖位比較大的演員,
其實製片方自己去談會更有優勢」
現今網絡電影一個完整的選角流程是,劇本下來,選角團隊根據劇本人設,根據導演/片方/製片人要求,去給出相應匹配和推薦,最終人選由導演/片方/製片人定。一般網絡電影項目大概籌備期在1到2個月。千萬級稍大一點投資的網絡電影,給予選角團隊的服務費大概在5—10萬之間,單個項目間也會根據預算、演員量級而不同。
選角負責人小薇指出做網絡電影的不同——因為受眾和觀影邏輯不一樣,所以選角的方法也不一樣。比如網絡劇大多針對低齡向女性觀眾,角色人選就更傾向高顏值的小鮮肉或者甜美可人的「白幼瘦」。但男性向的網絡電影,選角第一條就是不招男性觀眾討厭,有點「娘」的鮮肉款可能就不太吃香,其次網絡電影重獵奇和視覺性,對特型演員也有一定需求,總之都是由題材類型和C端觀眾的喜好決定的。
所以,選角團隊參與項目,在找演員時會有價格優勢嗎?他們能找到如片方所願的高几個層級的演員嗎?
劉峰未置可否。「專業團隊的優勢在於會從劇本基礎上更好去給人物做一個參考和匹配,但一些演員,經紀公司對他們的規劃裡,沒有網絡電影選項。而演員在我們比較熟的情況下,可能會有一些價格的優勢,但這單指沒那麼大咖的演員——一些小藝人。」
他介紹,如果是咖位比較大的演員,其實製片方自己去談會更有優勢。「因為就選角這部分而言,我們也只能就劇本角色,就預算去跟他們聊。可能對於一些大藝人而言,他們考量網絡電影的指標很多,價格、聲譽、角色匹配度、資源等,如果製片方出面,他們會給到演員更好的條件和資源(票房分帳、宣傳資源等)做置換。」
「對於我們而言,找哪個演員我們都能找得到,但是具體演員對這個項目能不能認可,願不願意出演,很大一部分在製片方,這個決定只能由片方去做。」劉峰坦言。
「能聯繫到誰」是選角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嗎?
所以,網絡電影的選角工作其實是更難嗎?
劉峰的答案仍是不一定。「還是看項目,你要說只是就五六百萬、六七百萬的這種項目其實還好,因為預算在那,你也找不到更好的演員。但如果說1000多萬製作盤子的網絡電影,片方肯定是想找最好的演員,因為他們拿得出來這個錢,但對所謂『最好』的演員而言,他的團隊在意的可能僅僅就是網絡電影產品本身。」
「預算是其次,有時候要打破一些他們固有的認知,其實也是挺困難的。這個狀況一是我們沒法去普及,第二我們普及了,人家也有他們的固化思想,我們沒法去改變。可能有時候你給我再多錢,這個錢就是花不出去。」
劉峰表示,很多演員團隊對於網絡電影會不會消耗演員的價值還是存有疑慮的,也在觀望。
「一些經紀人,他們對網絡電影這個市場是很看好的,但他們可能更希望看見的是網絡電影像16年那時候網劇的興起,如果有這種勢頭,他們其實是不介意的。如果由平臺牽頭做網絡電影,談演員,那就容易了,當年的網劇能火到現在這個程度,演員也都願意去接,也都是平臺主導參與的原因。」
既然撬動更高階演員相對被動,那麼,專業選角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專業度」。在劉峰的定義裡,這種專業包含對劇本和人設的理解,消化完以後對演員的了解,二者最大程度能否匹配上,能否給導演和製片方一個專業的意見。
他不也認為「能聯繫到誰」是所謂競爭力。「做選角而言,聯繫誰這是一個基礎,基於『六人原則』,想找誰六個人之內一定能找到他,這是簡單的事。但是對於你找到的這個人,說服演員,說服製片/導演團隊去接納演員或者等等,這才體現專業度。比如說導演/製片方沒有看到這個演員的另一面,但是作為選角團隊,作為屬於我們的專業能力,我看到了演員的另一面並把這種概念傳遞給了導演/製片方,這個演員試戲時展現出了他的另一面,契合了導演和製片人的要求和理解,可能大家就會合作。」
在小薇看來,專業選角的優勢就是站在導演和市場角色思考,看劇本了解角色,了解市場,熟知演員熱度,數據等各方面。「選角導演在項目角度做一些初步篩選,把對於這個項目來說60分以上的合格演員推薦給導演,至於這個演員表現到70分,80分,90後,就看導演的拍攝發揮了。」
她介紹,當一個劇本裡有的角色需求有明確要求,有的沒有,人物角色特徵很主觀,讓選角團隊來搭配也很主觀,這時候選角就得先有一個方向和概念,同時把這個概念傳遞給導演,其實能夠影響到導演。這也是選角團隊創造性的工作。
中小型經紀公司藝人是新的發展機會?
最大可能性地協調製片方與經紀公司雙方的訴求,最終完成演員陣容搭建,實現價值創造。這也是專業選角的意義所在。
那麼,愈發專業的選角一環,未來如何發展更好?
製片人蘇悅年認為阻力更多在於網絡電影的預算。「雖然現在演員預算已經被非常重視,但也畢竟有限,如何引入更『大』的演員入局,是目前的難點,以及casting團隊的口碑和成績都需要在一個個項目中逐漸積累。」
既然「賺取」網絡電影片方一方的錢有限,導演黑子則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在他看來,目前網絡電影輸出的演員差不多相當於演員「練習生」,除了一些沒有公司的演員,市面上還有無數特別小的經紀公司,帶著特別「小」渴望出頭機會的藝人,他們在多個劇組做特約或群演,都極其想要再往上一步。
而如果當一個網絡電影裡有個不太重要的三四號角色,沒有太多演員預算,對演技也沒有太多要求,選角團隊就可以和這種中小經紀公司去談,想辦法推舉演員,給藝人更多的露臉機會。「當網絡電影整個體量沒有大到一定程度,成本提升到一定階段進階也相對緩慢時,選角團隊從製片方這邊的收穫確實有限。這時應該更多去跟中小型經紀公司談,如何輸送他們的籤約藝人,這些中小型經紀公司才是新的發展機會。」
當然,任何時候,作為服務方,不斷提高專業度,積累作品聲譽和可調動的優質資源,都是提升砝碼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