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這個地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址,距今已有一萬多年

2020-12-26 小方談旅行

來人間一趟,一定要好好感受這世間美好。這裡是小方談旅行,帶你探索山川湖海。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食用水稻去殼後的大米。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與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除了普通食用,還可用來釀酒。普遍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糧食了,但是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起源於哪裡嗎?

這個稻作之源便是位於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鄉境內的仙人洞。仙人洞位於萬年縣東偏北約12千米。這裡被100餘位來自中國農業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認定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地,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在這裡發現了距今12000——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矽石遺存,這一考古新發現使世界水稻生產的歷史前推了4000多年,被評為「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

還原遠古生活

這裡群山環抱,形成了葫蘆形的大源盆地。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山體裂隙流動的水可將石灰巖溶蝕,以致塑造各種地下景觀。世界上發現的人類早期居住地很多都是在這種石灰巖洞穴內,因其冬暖夏涼,適合人們居住。

有考古學家曾指出中國的稻作農耕以長江流域為早,在考古上可證明這是稻作的起源地,並且長江中下遊可能是它的起源中心。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考古報告顯示,兩洞穴發現的栽培稻植矽石和水稻孢粉分析信息,表明它們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它與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和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發現的距今一萬年前的栽培稻交相輝映,昭示著長江中下遊地區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地。

美國專家前來勘察
萬年縣仙人洞遺址

這件事情的發現給很多事情都帶來了好處。人工馴化野生稻,是原始農業的一個重要發端,一次,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產、食用及儲藏加工等。以稻作為標誌性特徵的長江中下遊遠古農耕文明,成為人類社會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

除了在這裡發現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之外,這裡還有其他重大的發現。從20世紀60年代起,考古學家對這裡進行了多次挖掘。完整地揭示了人類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地層堆積。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除了對遺址中出土的石製品、骨蚌器、陶器等人工遺物進行深入研究之外,中美學者還利用了當今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考古方法和技術手段,分別對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所處的生態環境和地形地貌進行研究。從人文到環境,我們都多萬年仙人洞有了一個更全面地了解。

地形地貌
風景

仙人洞不僅以它燦爛的古文化聞名遐邇,風景也是一絕。2001年6月被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它吸引了眾多遊客到訪。不僅僅是為了探尋這世界最早栽培稻遺址,更是為了欣賞這裡的奇景。也能讓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古人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智慧。

風景

那麼,你有沒有去過這世界最早栽培稻遺址萬年仙人洞呢?給你什麼樣的感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給小方點個讚哦~

相關焦點

  • 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長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
  • 1962年,江西發現萬年「仙人洞」,專家:水稻最早或起源於中國
    自古以來江西便位於長江南側,而不是其省份名稱中的長江以西。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地方,江西是江南以水稻為主的重要糧食產區之一。1962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組織專家赴上饒縣萬年仙人洞。 因為有人在洞口發現了重要文物,比如蚌器、骨器、陶片、燒土、炭屑,以及碎獸骨、螺螄殼、蚌殼等,這個重大發現,一時間轟動了整個考古界。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此外,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值得探尋的是,萬年上山遺址背後,有著怎樣的發現之旅?封閉的歷史是怎樣被一點點剝開的?一萬年前那粒炭化的稻米裡,又綿延了怎樣的人類文化基因?
  • 「老王說隴史」現存年代最早的紙畫出土於玉門,距今已有1600多年
    現存年代最早的紙畫出土於玉門,距今已有1600多年玉門出土的千年古畫 資料圖片河西走廊古墓的發現這要從一次搶救性考古發掘說起考古學者們從出土的陶器類型及其他器物來分析,這批墓葬的年代應在西晉晚期至十六國時期的4世紀中葉。這幅畫可能繪於距今1600多年前。也就是說,距今大約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遠遠早於隋代《春遊圖》當年的考古發掘報告認為,這張棺板畫應該是甘肅年代最早的紙畫。
  • 江報直播室:稻作文化傳萬年
    仙人洞遺址的洞口朝向東南,前面有一條小河流過。吊桶環遺址位於一座60米高的石灰巖小丘頂部的洞穴內。1995年,考古學家們在這裡發現了距今1.2萬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矽石,把世界栽培水稻的歷史推前了5000年,成為現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遺存之一。  主持人:萬年貢米產業在我省很有特色,有規模,前景好。我省農業部門對這一產業發展的指導和扶持情況怎樣?
  • 浙江祖先一萬年前就已經馴化種植稻穀、吃上白花花的稻米
    在浙江金華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模擬場景現場,一萬年前的金華浦江上山先民正蹲在石磨盤前,他們把粳米稻稻穀放在石磨盤上,然後用粗重的石磨棒進行擠壓搓磨。他們還把稻穀攏起來,將它拌入即將燒制的陶土中。這個看似並不經意的動作,卻將一個最重要的信息,告訴了一萬年後的人類,他們已經開始馴化種植稻穀、食用稻米。金華浦江上山遺址最驚人發現,先民用的陶器中摻有世界上最早的谷糠2000年11月份,位於浙江金華浦江的上山遺址被發現。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除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還有多個考古之最
    可是在浙江省就有這樣一座博物館,不但鎮館之寶是獨木舟,就連整個場館的造型都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舟」。它就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跨湖橋遺址,又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城區西南約4公裡處,因古時上湘湖與下湘湖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得名,是浙江省境內繼河姆渡遺址、良渚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創造多個考古之最,還有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這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跨湖橋遺址,也稱為新石器時代跨湖橋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城區西南約4公裡處,是古代上湘湖與下湘湖之間的跨湖橋,是浙江省境內繼河姆渡遺址和良渚遺址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 新華每日電訊 |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 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就在杭州,距今已有8000年
    湘湖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位於湘湖旅遊度假區,是綜合反映跨湖橋遺址考古學發掘和研究成果的特定主題類博物館,博物館的整體造型是以「皮艇」為根據的,無論是從平面看還是從立面看,都能清楚地看到「船」的形狀,表現人與自然的接觸精神,除了造型獨特之外,博物館的材料也別出心裁,外觀採用了生鏽質感的材料,表現了歷史的滄桑,娓娓道來八千年的歷史文化。
  • 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中國最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六千年,竟位於湖南常德
    但在浙江杭州餘杭縣,卻發現了令人震驚的良渚古城,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內城相當於4個紫禁城大小,始建於5300年前,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多年)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良渚古城非常了不起,與同時代的古埃及金字塔相比,一點都不落下風,僅從以下兩點,足以證實良渚古城的工程量之大令人震撼。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井頭山遺址坐落於浙江餘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