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一種適應能力比較強的農作物,無論南北地區都可以栽種水稻。作為「五穀」中的一類,早在七千年前的長江流域,就已經有古代先民開始種植。
在大約距今5000-4000年左右,水稻開始由長江流域,逐漸普及到黃河流域。到了夏商周時期由於生產力進步,以及水稻栽培技術得到提升,所以種植水稻的區域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基本上形成了古代水道分布的大格局。
從神農「嘗百草,辨五穀」開始,「五穀」便開始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並且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糧食。
雖然關於五穀誕生的時間、以及歷史背景,尚未有明確證據,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以及研究成果逐漸豐富,人們終於找到了水稻的根源。
第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江西不僅是老革命根據地,而且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省份。自古以來江西便位於長江南側,而不是其省份名稱中的長江以西。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地方,江西是江南以水稻為主的重要糧食產區之一。1962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組織專家赴上饒縣萬年仙人洞。
因為有人在洞口發現了重要文物,比如蚌器、骨器、陶片、燒土、炭屑,以及碎獸骨、螺螄殼、蚌殼等,這個重大發現,一時間轟動了整個考古界。
事實上關於萬年仙人洞的考古研究,不僅遠遠沒有結束,還有待進一步發掘。仙人洞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鎮附近的小荷山腳,經考古專家考證屬於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考古學界對萬年仙人洞遺址非常重視,並認為它是「華南全新世洞穴堆積標準剖面的代表」。
萬年仙人洞距今至少14000年,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由於大源縣原本就是就是擁有萬年的古縣,所以這裡有很多萬年以前的文明痕跡。
萬年仙人洞分主洞和支洞,這個洞穴長大概60米,寬大約25米,高3米左右,簡直就是一座天然的歷史寶庫。
仙人洞遺址洞口朝向東南方,洞前有一條蜿蜒流淌的小河。在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了大量年代久遠的遺物,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人頭骨、下頜骨、牙齒等。
這對人們研究古代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證。其中,在眾多出土的文物中,最特別的就是年代超萬年的夾粗砂條紋陶、繩紋陶。
作為世界上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陶器標本,僅此一項便成為了世界之最。
哈佛大學考古學家歐弗·巴爾·約瑟夫,也參與了萬年仙人洞遺址的考古工作,他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所做的這些,意味著時代更早的陶器可能會在中國南方發現」。
此外,還發現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矽石;以及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矽石。從這一點來看就足以證實,我國才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水稻的國家。
第二、穿越萬年的陶器和栽培稻
在這個洞穴中,出土了數以千計的文物,其中就包括遺址下層堆積中,發現「粗砂繩紋陶」等價值連城的文物。
經過專家研究之後發現,這些陶器是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除了大量的陶器以及其他文物之外,還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
專家稱:這絕對是現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水稻最早或者產自中國。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1萬多年前,生活在江西地區的古代先民,就已經掌握了栽培水稻的技術,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使得中國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14000年前,意味著在當時社會,水稻已經成為了常年播種的農作物之一。
現代社會中的江西大部分地區,栽種水稻的面積約佔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的85-90%,這就足以證明,江西是我國江南地區水稻栽培的重要糧食產區。
結 語
現在的萬年仙人洞,不僅僅是一處考古聖地,而且也已經成為了旅遊勝地。
來自國內外的遊客都爭先恐後的來到這裡,目的就是為了一睹這座,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風採。這座足以令世界為之震撼的洞穴,早已經變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