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六千年前的豐收 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2020-12-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寧波12月15日電(記者曾毅 通訊員幹杉杉)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布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

  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裡。今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

  初步鑽探發現,這一區域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相岙村地塊範圍有8萬平方米左右,本次發掘約7000平方米。經考證,施岙遺址古稻田經歷了史前3個時期,分別是: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約6300年;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約5300年到5700年;良渚文化時期,距今約4500年到4900年。

  「以往考古很少發現古稻田,就算有,要麼面積不大,要麼證據不充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施岙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永磊介紹,「江蘇境內就曾發掘過距今6000年左右的坑狀小塊水稻田。而浙江餘姚施岙遺址是大面積規整塊狀的,最早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大規模古稻田。」

  更難得的是,施岙遺址古稻田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身份」。首先,有水稻遺存,通過土樣浮選,考古人員發現了小穗軸、稻殼等水稻的部分組織。其次,有田埂,第一期稻田發現了疑似田埂的凸起,第二期稻田發現了0.5米至1米寬的人工田埂和自然原生土埂,第三期稻田則明確發現了22條田埂。最後,土壤符合水稻田的認定標準,「學術界認為,普通土壤中的水稻植矽體超過5000粒每克,這塊土地就可以被判定為水稻田。」王永磊表示,經過檢測,施岙遺址古稻田的植矽體密度為1萬粒到2萬粒每克,大大超過了標準。

  從目前發現來看,3個時期的古稻田結構可能均為「井」字形。其中,良渚文化時期的稻田結構基本清楚。縱橫交錯的凸起田埂組成了寬大的路網,田埂不能相連的部分區域組成了灌溉系統。王永磊說:「這種較為完善的稻田結構,刷新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水稻田的認識。」

  施岙遺址古稻田的發現表明,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時期到良渚文化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撐,這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同時,古稻田堆積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反映了這裡發生過多次環境變化,為研究人地關係提供了新的依據。

  施岙遺址古稻田的範圍如此大,種水稻的人什麼樣?又住在哪裡?「我們在稻田周圍一平方公裡的區域內發現了5處史前人類村落遺址。」王永磊猜測,6000多年前,極有可能是這些人在這片土地上勤勞耕作。

  這片古稻田還有著許多未解之謎。王永磊表示,將通過多學科合作,進一步加強稻作農耕模式的研究,尋找與施岙遺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遺址,探究遺址環境變遷。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6日 01版)

[ 責編:劉洋 ]

相關焦點

  • 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布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裡。
  • 餘姚施岙村又發現了良渚人的水稻田 還有完整的阡陌交通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水稻田又過了400多年,良渚人來了,第三期稻田屬於良渚文化時期(公元前2900-2500年)。同一個遺址內發現三個時期的水稻田,從距今7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4500年左右,在目前為止中國乃至世界發現的史前水稻田遺址中,這是唯一的,也是面積最大的一處。
  • 餘姚施岙村,又發現了良渚人的水稻田,還有完整的阡陌交通
    5000年前,又來了一個他,繼續種水稻,結果,海水又來了,水稻田再次被淹。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2020年12月的一天,一位住在浙江寧波餘姚的考古學家爸爸對兒子說。這是一個循環了2000年的悲劇嗎?兒子說。懂的有點多啊。
  • 水稻豐收,秀水村滿田披上「黃金甲」!
    水稻豐收,秀水村滿田披上「黃金甲」!▲ 活動讓大家體驗了水稻收割的苦與樂人和鎮黨委書記鮑曉玲介紹,秀水村開展水稻開鐮慶豐年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加熱愛鄉村,通過活動能夠更好推動鄉村振興事業向前發展,也讓大家親身感受農業大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性。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1
    這一年,浙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新發現?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來了。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出土骨器發掘成果表明:一、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二、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於寧波沿海地區
  • 寧夏賀蘭縣:水稻田邊話豐收
    62歲的王秀芳一邊指著眼前一望無際的水稻田,一邊把孜然粉輕輕撒到剛剛煎好的魚上。  今年中秋,寧夏銀川市近郊的賀蘭縣長信鄉四十裡店村格外熱鬧。「賀蘭巋然,長河不息。塞上江南,魚米之鄉」,12個大字屹立在四十裡店村的「稻漁空間」。在這裡,從空中俯瞰,稻穗變換成「油彩」,描繪出各種各樣栩栩如生的巨型圖案。  「每逢節假日,我們村就非常熱鬧,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 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長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
  • 1962年,江西發現萬年「仙人洞」,專家:水稻最早或起源於中國
    水稻是一種適應能力比較強的農作物,無論南北地區都可以栽種水稻。作為「五穀」中的一類,早在七千年前的長江流域,就已經有古代先民開始種植。 在大約距今5000-4000年左右,水稻開始由長江流域,逐漸普及到黃河流域。
  • 10大重要發現寧波佔了半壁江山
    施岙遺址水稻田「井」字形道路系統。    餘姚井頭山遺址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田螺山遺址,2013年發現,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該遺址發現露天燒火坑、食物儲藏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聚落遺蹟。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探訪浙江餘姚8000年前貝丘遺址 早於河姆渡文化千餘年
    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6月4日,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各類海生貝殼(牡蠣、螺、蚶、蛤等)遺存保存完好(四圖拼接)。
  • 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揭曉 快來一睹真容
    發掘成果表明,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8300年,是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這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把寧波的人文歷史軸線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海洋文化考古、全新世海洋環境變遷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 ...水稻田見過嗎?浙江最大的向日葵花海在哪裡?美麗的安吉餘村歡迎你
    村裡有片全省最大的向陽葵花海,這幾天正值花期。一般,向日葵花海的觀賞期是半個月。雖然炎熱,但高溫擋不住遊客紛紛組團來花田打卡。剛走進村口,還沒看到花,小時新聞記者就和無數彩裙飄飄的絲巾阿姨擦肩而過。五彩水稻田粉、白、紫三色彩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向日葵其實是菊科植物,在浙江一年四季都可以開花。它們大如臉的花盤,成熟後會長滿瓜子,夏天賞花,秋天可以收籽鮮食或榨油。
  • 滿田就是「黃金甲」,天祝16.畝水稻豐收
    之前,天祝市水稻正逐漸成熟,正是金秋季,此時水稻成熟,搶佔收入倉。走進田野環顧四周,滿田上覆蓋著「黃金甲」,滿滿的穀粒上閃耀著陽光,散發著金燦燦的光芒和米香。天祝市共種植水稻16.8萬畝,畝產1000多斤,據估計,水稻年產量將超過8.4萬噸。團結村鳳城街:金秋季稻飄香,農民收穫笑開顏之前,天柱縣鳳城街團結村壩區,金黃如火如荼,稻浪正在滾動,谷香正在波浪中。村民們正在利用陽光明媚的好天氣收割稻穀,一派豐收景象。
  • 【科普】水稻起源之謎!系統講解,強烈推薦!
    中國郵政1990年發行的《中國現代科學家(第二組)》中丁穎院士紀念郵票(來源:新浪博客)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長江流域的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陸續發現了水稻遺存,其中1973年發掘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便是眾多遺址中最為著名的一處。
  • 一萬年前的稻穀長什麼樣?西湖邊的這個展覽,值得每個浙江人去看
    其實,我們浙江的歷史,不僅比五千年要悠久得多,甚至超過了一萬年。早在9000多年甚至上萬年前,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製作陶器,並且掌握釀酒技術。1月15日下午,「萬年浙江,從這裡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正式啟幕。這場展覽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被稱為「萬年浙江」。
  • 江村百畝水稻大豐收,滿田盡披「黃金甲」
    迎來了大豐收 【晚稻喜豐收,美景入畫來】 走進江村村 空氣裡彌散著稻穀的清香 放眼望去 滿田盡披「黃金甲」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汪佳涵等近年來,有學者發現香根草能夠有效誘集並殺害水稻螟蟲,可作為水稻螟蟲的「致死型誘集植物」。開發以香根草為基礎的水稻田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有效控制水稻螟蟲的危害,還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育寄生蜂等天敵,增加農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1.香根草的主要特徵香根草又名巖蘭草,因其根部具有濃鬱香氣而得名,是一種多年生禾本科植物。
  • 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寧波餘姚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在距離河姆渡遺址13公裡的餘姚市三七市鎮井頭村,發現一處地下5到10米深的遺址,出土了數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後廢棄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蛤、蠔等,經過碳十四測年,確定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