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守紫金山的敵軍
雖然是敵人
但的確很勇猛
他們也戰鬥到最後一人
明知結果肯定是死
但還是頑強抵抗
一直奮勇地阻擋我軍的進攻
~日軍第9師團戰史
前情回顧:《南京1937:危城》
唐生智肩上的擔子實際上很重。
他是以病體一力承擔下防守任務的。
在唐生智請戰守衛南京的時候,其實他剛剛大病初癒。
1937年11月27日,就任之後的唐生智在參加中外記者招待會時,做了一番真情演講,但隨即他的副官便為他送上了一條熱毛巾,以擦去他前額滲出的汗珠。(張純如:《南京大屠殺》,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唐生智
在那樣一種危局之下,在所有人都要放棄南京的時候,唐生智以病態之軀勇挑大梁,哪怕李宗仁對唐生智的做法不以為然,但大敵當前,唐生智依然體現出了一個軍人應有的氣節。 <1>
注<1>:
時任教導總隊副隊長的周振強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當蔣介石詢問何人守南京時,無人應答,後蔣介石親往唐生智住宅勸說,唐才勉強答應。
此事由當時參加會議的教導隊總隊長桂永清回來後告知周。(周振強:《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
但周的說法沒有得到任何的佐證,在目前已公開的《蔣介石日記》(蔣之日記,事無巨細,嫖娼遛狗皆記之),以及其他參與者的回憶錄中皆無記載此事,且也於情不合(此處不做詳說),故可排除。
中央宣傳隊在南京城外做抗日宣傳
牆書「當漢奸者殺無赦」
用唐生智自己的話說就是「中國在物質上雖乏準備,但精神上則具無上抵禦決心」。(孫宅巍:《南京淪陷與暴行紀實》)
只是在1937年的南京,這種決心最終沒能抵擋住日軍的凌厲攻勢。
【1】 最可惜的部隊
根據《南京衛戍軍戰鬥詳報》記載,蔣介石給唐生智配備了13個建制師和15個建制團,總計15萬人參戰,而進攻南京的日軍則有20萬人。(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P41)
單從雙方兵力來看,日軍並不佔絕對優勢,但問題就在於這15萬人大多數都是被日軍打殘了,從淞滬戰場敗退下來的潰兵。
這些殘兵還沒來得及修整便被投入新的戰場,而且人員和裝備都嚴重短缺,這也是李宗仁和白崇禧認為無力守衛南京的理由。
另一說法是,南京保衛戰時守城部隊只有8萬人左右,且有一部分是新兵,而日軍則投入了30萬人左右,南京正面戰場便集中了10萬人。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當時守衛南京的中國軍隊編制不全、士氣低落則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士兵以機槍還擊日軍空襲
圖片來源:《南京1937:血戰危城》
南京守軍中真正的精銳、有戰鬥力的是蔣介石手中王牌~中央教導總隊。
這支部隊是當時精英中的精英,清一色德械裝備,論戰鬥力堪稱中國所有陸軍裡最為強悍的,有蔣介石「鐵衛隊」之稱。
蔣介石將其先後投入淞滬戰場和南京保衛戰。
中央教導總隊
根據1937年7月中央教導總隊向蔣介石提交的《關於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教育防務人事軍械方面的報導》的記載,在淞滬會戰爆發前,教導總隊總兵力約有13000餘人。
淞滬會戰失敗以後,撤回南京的教導總隊不足五千人,原本是要撤到湖南修整的,被唐生智強行留下,後經補充擴編到近三萬人。(李西開:《紫金山戰鬥》)
如此一來,敵我雙方兵力對比高低立現。
教導總隊被部署防守紫金山陣地,這裡是南京的東面屏障,也是中山陵所在之地。
紫金山教導總隊戰鬥遺址
在整個南京保衛戰中,教導總隊「死守陣地,作壯烈之犧牲」。
他們憑險而守,居高臨下,面對日軍日夜不停的猛烈炮火的攻擊,教導總隊誓死不退,與日軍展開了反覆的爭奪戰,使日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面對教導總隊的頑強抵抗,日軍在飛機大炮的火力掩護下,開始使用毒氣彈,最終於12月12日傍晚攻陷紫金山陣地。
但日軍也遭受了重大損失,即使在一部分中國軍隊撤出南京後的第二天,教導總隊「猶有一部官兵死守陣地」,直至全部犧牲。(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1981年9月版)
日軍從司令官松井石根到士兵,無不承認教導總隊誓死不退的戰鬥精神。(《南京大屠殺史》·P48,版本同上)
作戰中的教導總隊
至南京淪陷時,教導總隊只有數千人突圍,有25000人~28000人犧牲,其中俘虜均遭日軍報復所屠殺。 <2>
南京一戰,中央教導總隊基本全軍覆沒,從此撤番。
注<2>:
南京保衛戰時,教導總隊共有2.9萬參戰,根據1937年12月21日教導隊隊長桂永清電報,教導隊突圍人數不足1000人,而副隊長周振強在回憶錄中記載,教導隊約有4000人突圍,周的說法與日軍第16師團作戰報告中所記錄的數據大致吻合,故本文作「數千人」之說。
【2】 鮮為人知的空戰
在今天南京眾多的旅遊景點中,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景點,那就是位於玄武區蔣王廟街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該景點集紀念館和公墓為一體,一直靜靜的佇立在紫金山北麓,當年去參觀的也基本沒有什麼遊客,甚至它的修建還是靠多方集資。
想來一是該紀念館的位置比較偏,那裡是南京的近郊,遠離鬧市,遊客一般很難會走到那裡去,而當年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那一場場慘烈的空戰也同樣不為更多人所知。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南京雖然僅僅幾天便被日軍佔領,但事實上南京保衛戰的序幕早在淞滬戰役爆發三天後便已經打響,這就是鮮為人知的南京空戰。
1937年8月15日,這一天日本20架攻擊機對南京發動了第一次轟炸。
但他們不會想到,八年後的這一天,他們將向全世界宣布,日本戰敗了。
而南京僅僅只是日軍軍令部的轟炸目標之一,南昌、句容、蚌埠、廣德、杭州等皆在日軍空襲計劃範圍之內。(何建明:《南京大屠殺全紀實》)
從1937年8月到1942年,全國各地遭受日軍空襲達10971次,僅死在日軍轟炸機下的中國平民就有近十萬人(91548人),傷者和被毀壞的房屋更是不計其數。(航空委員會防空總監部統計表)
其中尤以重慶所遭受之轟炸最為慘烈,史稱「大隧道慘案」。
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
而對當時的南京市民來說,恐怖的日子,悲慘的命運在那一天才剛剛開始。
從那一天起,南京市民便每天生活在對日軍轟炸的恐懼之中,刺耳的警報聲不定時的響徹南京上空,古老的南京城也再無寧日。
我們不妨從1937年《申報》的報導中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
「敵機擲彈,毀我文化機關,贛農院及京中大等炸毀,無辜民眾遭難者數百」~1937年8月29日2版
「日機轟炸平民,破壞國際公法」~1937年9月29日1版
「敵機不斷肆虐,轟炸首都輪渡」、「我學校被敵機炸毀統計」~1937年10月20日3版
「首都昨又遭空襲,京蘇間電話電報皆已中斷」~1937年11月16日2版
「日機大隊襲京,中山門外至西華門大街,貧民區域被炸慘不忍睹」~1937年12月6日2版 <3>
注<3>:
《申報》內容皆參考張憲文主編:《見證與記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中方史料)》,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遭日軍炸毀的寺廟
可以看到從8月15日到12月13日南京淪陷,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裡,日本對南京的空襲從未間斷,就連在南京的英美外籍人士也受到波及。
以致使那些美國大使館的人再也不敢去到陽臺上,一邊啜飲著雞尾酒,一邊把日軍對南京的空襲當做是一場戲在看。(《紐約時報》·1937年8月21日)
至於南京普通市民的處境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對他們來說,如果哪天烏雲密布那就再好不過了,因為這意味著這一天日軍受天氣影響而不會轟炸南京,而那些陽光明媚的日子才是最危險的日子。(《南京1937:血戰危城》)
日軍轟炸後的慘像
即便是聖地中山陵也未能倖免日軍轟炸機的褻瀆。
1937年8月27日,日軍向中山陵投下了30枚炸彈,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日軍為了打擊南京城內居民的士氣,但市民很快用毛竹編織物將中山陵覆蓋了起來。
儘管這一措施並不能起到防彈作用,但卻可以作為一種偽裝。(《泰晤士報》·1937年10月4日)
被毛竹編織物覆蓋的中山陵
圖為南京淪陷後,日軍在中山陵遊蕩
日軍的心理戰並沒有達到目的,相反更加激起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雖然中國空軍在實力上不能與日軍相抗衡,但中國空軍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搏擊長空,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空戰。 <4>
注<4>: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僅擁有飛機300架,而日軍擁有2700多架飛機,飛行員的戰鬥素質也優有中國軍隊。(孫宅巍:《南京淪陷與暴行》)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日軍海軍航空兵飛行員都是從眾多有前途的候選人裡挑選出來的,並接受了嚴格的訓練。
中國空軍戰鬥機模型·南京航空烈士紀念館
日軍第一次轟炸南京時,出動了16架中轟炸機,中國空軍奮勇還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擊落日機6架,而中國戰機只有1架受傷。
在長達四個月的南京空戰中,日本海空航空隊共出動900餘架次,對南京先後進行了五十多次空襲,投下了160多噸的炸彈,尤以9月25日的空襲最為嚴重。
中國空軍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奮勇出擊,僅第二十四隊隊長劉粹剛在兩個月的空戰中便取得了擊落敵機11架的戰績。
中國空軍之所以弱而不敗,陳納德將軍起到了很大作用。<5>
注<5>:
陳納德,美國人,曾任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司令,後作為中國空軍顧問,幫助建立中國空軍,抗戰期間在川地組建「飛虎隊」。
南京空戰期間,陳納德負責南京防控任務,在他的戰術傳授下,中國空軍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曾在三天之內擊落敵機54架),同時也找到了解決日本夜間空襲的方法。(《南京1937:血戰危城》)
克萊爾·立·陳納德
但有利的局勢並沒有一直眷顧中國空軍。
有著中國空軍「四大金剛」之一美譽的第四大隊第二隊副隊長樂以琴,以及黃居谷、戴廣進、劉熾徽等一批批最優秀的中國飛行員在戰鬥中相繼犧牲,血灑長空。
代之而起的是身著民航飛行員服飾,飛機上塗著中國標誌的蘇聯飛行員,他們曾於12月2日空襲了上海城內的日軍陣地。(何嘉兆:《戰車三連衛戍南京紀實》)
南京空戰是南京保衛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飛行員誓死捍衛了中國人民的尊嚴,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6>
注<6>:
除中國飛行員外,陵園內還紀念有美國和蘇聯飛行員。
抗戰時期,美蘇兩國飛行員都曾援助過中國,有的飛行員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最終葬於萬裡之外的異國他鄉。
陵園在日軍佔領南京期間遭到毀壞,二戰結束,民國政府還都南京後對陵園重新進行了修葺。
當日軍決心猛攻南京時,中國軍隊已經失去了空中保障,而日軍飛機對南京的空襲強度則是大大增加了。
對中國軍隊來說,一場陸地上的慘烈血戰也無可避免的到來了。
請看下集《南京1937:血戰》。
參考資料:
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張憲文主編:《見證與記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中方史料)》,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丹】何銘生:《南京1937:血戰危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周振強:《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李西開:《紫金山戰鬥》、劉庸誠:《南京抗戰紀要》 <7>
顧志慧:《南京保衛戰1937》,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孫宅巍、李德英:《南京淪陷與暴行紀實》,南京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張連紅、孫宅巍:《南京大屠殺研究:歷史與言說》,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何建明:《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天地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張瑋:《歷史的溫度》(第一部),中信出版社·2018年2月版
注<7>:
周、李、劉三文皆載於《南京保衛戰親歷記》,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編·2015年1月版。
周振強:時任中央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兼第一旅旅長
李西開:時任教導總隊第二旅第三團團長
劉庸誠:時任教導總隊總隊部參謀處第一課作戰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