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前夕:蔣介石趁夜逃離,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破釜沉舟

2020-12-15 夜讀文史

1937年1月12日中國軍隊在付出了巨大傷亡的情況下仍舊不敵日軍,被迫撤離,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

1937年11月25日,日軍分三路向南京進逼,南京危矣!中國危矣!

1937年12月1日,江陰要塞失守!南京岌岌可危!

1937年12月13日,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殺,犯下了罄竹難書的戰爭罪行!

時至今日,回首這段歷史,為著國民黨部分高級將領的無能所痛心,為著死於這場大屠殺的30餘萬無辜軍民所悲痛,為著日寇的殘忍手段所震驚,為著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所充滿敬意!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每每翻看這段歷史,痛心疾首!然而,銘記歷史,以史為鑑,才能走穩當下,面向未來!

01 蔣介石舉棋不定,唐生智慷慨陳詞

1937年11月12日,國民黨宣傳喉舌《中央日報》發表社論《告南京市民眾》中稱:在南京國民政府「已設立了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統帥文武機關及全市民眾作守土自衛的打算。」

然而,在國民黨內部,對於固守南京還是棄守南京,爭執不休。

11月17日,蔣介石緊急召集了國民黨高級將領開會。會上,蔣介石詢問大家對於南京防守的看法。

李宗仁當時表示,「南京從戰術上講,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當時,國軍剛從淞滬戰場上潰敗,士氣低落,人員、裝備等大多沒得到補充,在此情況下與日寇硬碰硬,並不划算,倒不如將大軍撤往長江兩岸,以阻止敵人北上,「讓他徒得南京,對戰爭大局無關宏旨。」

李宗仁

白崇禧則提出,應將大軍撤出城外,「監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

蔣介石則問道:「南京是國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國民交代?」

對此,軍委會作戰組組長劉斐提出:「南京是我國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棄,當然不可。 但不應以過多的部隊爭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徵性的防守,作適當抵抗以後就主動撤退。」

其餘人,包括何應欽、谷正倫等人皆認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已經積蓄了50年的國力,擁有現代化海陸空軍,中國連基本的工業體系都沒有,武器和民眾訓練都非常欠缺。淞滬會戰82萬正面與日軍30萬抗爭都以傷亡30萬而告終,而日軍僅傷亡了4萬人,如此天壤之差距,中國無力抵擋。從長遠抗戰、打持久戰和保存實力的全局來考慮,應以保存力量為上,南京民眾及財物及時向後方轉移,以焦土抗戰與日軍消耗。

11月18日,蔣介石再度召開高級將領擴大會議。蔣介石心中明白,從軍事角度而言,南京確實不利於防守;但從政治角度而言,首都南京又不能不守,而他所期待的大家群起呼應、捍衛南京的局面,並沒有出現,會場一片沉默。

蔣介石

在此情況下,軍委會訓練總監部總監、警衛執行部主任唐生智突然站起來,大義凜然地說:

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

聽到這番慷慨忠義的陳詞,正中蔣介石的心思。蔣介石心中大喜:「南京為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完全不守也是不行的,決定以12個團的兵力酌量增加。南京問題就這樣決定了,大家看誰來負責好?」當時眾人皆默不作聲,無一人肯說話。

看到大家都在沉默,唐生智自告奮勇地說:「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苟安。如果委員長還沒有預定人來擔任,我願意負此責任,誓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表態,蔣問眾人意見如何,何應欽說:「孟瀟兄願意擔任是最適當沒有的了!」眾人見何表態,紛紛表示沒有異議,支持唐生智當衛戍司令指揮留守部隊堅守南京城。唐生智當場向蔣介石保證,他將在指揮南京保衛戰時,「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

唐生智

1937年11月19日,唐生智被任命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為副司令。唐生智於20日就任司令一職後,立刻組織司令部,並將司令部設置在百子亭公館。

02 蔣介石連夜逃離,唐生智破釜沉舟

這註定將是一場悲劇般的戰爭,南京已不能守,又不得不守,為此中國軍民付出了30萬犧牲!

蔣介石最終決定堅守南京,只是希望短期固守,在國際社會上保留中國之顏面,甚至還幻想國際社會的幹預,即所謂的蘇俄出兵和德國調停。在做出短期堅守決策後,蔣介石迅速行動,以南京守備部隊為基礎,包括:桂永清的教導總隊,第78軍第36師,第71軍第87師,第72軍孫元良的88師,第二軍團徐源泉的第41師、徐繼武的第48師,以及憲兵兩個團、炮兵第8團,兵力大約為7萬人。另外還調集了11個師增援南京,王耀武的第74軍、葉肇的第66軍、第83軍第154師等陸續加入,在南京保衛戰打響時守城總兵力接近15萬人。

國民黨軍隊戰鬥序列

為了表示長期抗戰的決心,國民政府也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積極備戰,另外一方面,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了《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政府機關、學校等紛紛遷往內地,很多市民也逃離南京,正式遷都重慶。

在一份就遷都致軍內各級長官的密電中,蔣介石表示:

宜抱破釜沉舟之決心,益堅最後勝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撐持,積日累時,必陷窮寇於覆滅。

戰爭很快就爆發了,而戰局也很快出乎了蔣介石的預料。

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大陸命第8號」,允許日軍進攻南京。

12月2日,日軍開始圍攻南京。日軍第114師團沿溧陽、溧水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攻擊前進;第6師團沿廣德、洪蘭埠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攻擊前進;國崎支隊沿廣德、郎溪公路進攻當塗,之後渡江迂迴到浦口附近,用來切斷南京守軍北退之路;第18師團經宣城向蕪湖進攻,用來切斷南京守軍西退之路。

從12月3日至6日,經過4天的戰鬥,日軍攻陷句容、溧水,進逼秣陵關、陸朗鎮及江寧鎮一帶。這時,日軍右翼的天谷支隊和第13師團進攻鎮江、靖江,左翼的第6師團進攻秣陵關,國崎支隊和第18師團進攻當塗、宣城。

自此,南京外圍防線全面告破,南京城告急!

南京保衛戰局勢圖

12月6日,日軍發動全面進攻,開始對國軍主要基地進行轟炸。國軍在獅子山、雨花臺、紫金山等地進行防禦部署。

南京城已成圍城,即將變為戰場,蔣介石於當晚召集少將以上軍官開會。在會上,蔣介石:「大家務必堅守到底,雲南部隊有三個師已經全部裝備齊全,兵力充足,又有作戰經驗,不久就可以到達武漢。到時候,我將親自率領這三個師前來解南京之圍。守衛南京是個偉大而光榮的任務,大家務必同心同德,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以唐司令為榜樣,效法唐長官的決心,誓死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以悲壯的語調表示誓與南京共存亡,並明確表示南京失守自己將第一個選擇與敵同歸於盡,不辜負國家和民眾的期望。

檢閱部隊

1937年12月7日清晨5點45分,按照時令來推算,應該是天尚未亮的時段,蔣介石摸黑離開南京城,乘飛機離開南京,飛赴江西,轉武漢統帥部。

蔣介石走了,不帶走一絲雲彩。獨留下無路可退的百姓,還有浴血奮戰的基層官兵!

1937年12月7日午間,日「華中方面軍」下令,於當日開始向南京外圍第一線防禦陣地進攻;突破該陣地後,繼續向南京城復廓陣地攻擊,集中到達戰場的全部炮兵火力,用以摧毀並奪取城垣。

12月8日,日軍全線突破軍隊外圍防線。唐生智下令撤守,但由於沒有擬定撤退計劃,守軍移動時遭日軍尾隨,日軍直逼南京城。從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後,15萬國軍將士們在南京城外奮勇殺敵,日寇連續作戰四天,付出慘重傷亡後,才推進到南京城下。

12月9日,日軍空投勸降書,要求唐生智在10日中午前投降,否則將對南京城發動總攻。唐生智不予理睬,繼續命令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

為了表示背水一戰,絕不放棄,唐生智還命令:各部隊將長江沿岸的所有船隻全部收繳,並命令部分軍隊負責把守江岸挹江門,以防止有部隊和散兵私自後撤、北渡長江,以表示將與南京共存亡。

儘管對外公開表示將死戰到底,並收繳了全部船隻「斬斷後路」,但私底下,唐生智卻讓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長周斕,偷偷在南京長江邊的煤炭港,藏了一艘小火輪,以準備自己逃跑時使用。

12月10日,勸降遭拒後,日軍發動大規模總攻,開始進攻紫金山。

而此時的中國軍隊卻在唐生智的必死的決心帶動下,戰意高昂!在南京保衛戰中激烈抵抗,英勇就義。在光華門、楊坊山、紫金山、中華門、賽公橋、雨花臺等地中國軍隊與日軍發生過激烈交戰。中國軍隊實施人彈戰術和手榴彈戰術,雙方都寸步不讓。城上城下敵我雙方都能聽見對方的喘息聲和說話聲,戰鬥一直呈膠著狀態。10日激戰一直持續到11日,先後進攻南京城門的日軍各部隊反覆易手,但是巍峨高大的城牆始終掌握在中國軍隊手中。雨花臺一戰中,88師3位旅長,2位陣亡,6位團長,犧牲3位,全軍過半將士壯烈殉國。

南京城攻防局勢圖

然而,終究是錯付了一片忠心!

12月11日,唐生智給蔣介石發送電報報告戰況。

12月11日晚,蔣介石通過顧祝同電告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

12月12日,日軍第6師團一部突入中華門但未能深入,此時紫金山、雨花臺淪陷,守軍全數殉國。

12月12日下午17點,唐生智召集守軍各軍、師長開會,出示蔣介石電令:「如情況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下令守軍全軍撤退,要求「大部突圍,一部渡江」,一場僅僅20分鐘的會議,根本沒有做出對剩餘將近有10萬軍隊撤退的具體安排,更別提南京城中那將近50萬百姓!

在下達了全軍撤退命令後,唐生智急匆匆的帶著一干部下,偷偷乘坐他們之前早已私自藏好的小火輪,迅速北渡長江逃命而去。

主帥先行開溜,戰意高漲的士氣瞬間被打回冰點,整個南京城,由此陷入了無組織狀態的大混亂。人人爭渡,人人逃命!

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城中,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大屠殺,人間地獄降臨到這座飽經滄桑的城市。

日軍攻入南京

03 南京人間地獄,悲乎我之同胞

撤退計劃太過混亂,部署不周,主帥先行開溜,南京大混亂!

當時,71軍軍長王敬久等人,在開完會後連部隊都不通知,直接就開始逃命,前線的官兵打著打著,突然發現自己的長官不見了,周圍的友軍也開始撤退。在這種情況下,南京守軍的抵抗瓦解潰敗。大批南京城內的守軍和市民,當時紛紛往下關碼頭撤退,但長江邊的大型渡船,卻早已被計劃「破釜沉舟」的唐生智下令撤走,無數人無奈之下,冒著零下的氣溫,在寒風中冬泳泅渡長江,多少人因此喪生江中。

攻入南京城中的日軍開始沿馬路屠殺逃跑的中國軍民,攻克下關的日軍瘋狂掃射正在渡江的中國軍民。

一邊是日軍瘋狂屠殺,另一邊中國軍隊群龍無首、亂成一團,在這種情況下,憲兵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蕭山令挺身而出,迅速組織手下的1000多憲兵部隊,對日軍進行還擊,以掩護大潰敗的中國軍隊。在與日軍激戰5個多小時後,蕭山令手下的將士們傷亡殆盡,日軍開始蜂擁而上,蕭山令繼續率領官兵,端著刺刀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至此,留守江邊的憲兵部隊官兵全部陣亡,蕭山令誓死不屈,最終舉槍自殺,以身殉國。

15萬參與南京守衛戰的士兵:有1萬多人在戰鬥中陣亡,另有3萬多人成功突圍,或是渡江北撤。但剩餘10萬多人,則徹底崩潰逃亡,幾乎盡數被俘虜,最終被日軍殘忍屠殺,南京城中無辜百姓也幾乎死傷殆盡。

百姓何辜,百姓何苦!悲乎我之同胞!

04 小結

南京守衛戰,是悲壯的!在一場沒有希望的守衛中,將士們浴血奮戰,殺生取義,為國盡忠!這些軍人的名字,值得後人銘記,敬仰,永遠祭奠!

對於南京大屠殺遇難的同胞,作為國民政府首腦的蔣介石和南京守備司令的唐生智,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雖然,我們都知道南京最終是守不住的,但是僅僅8天便宣告陷落,棄軍民於不顧,只管自己逃命這種作風,是要釘在恥辱柱上,嚴厲譴責的!

縱觀整個南京守衛戰的過程,雖然國民政府抱著短期守衛的心思來防守,但是這一場戰爭中,也犯下不少錯誤:

1.軍令不通,將帥不服。唐生智,作為一個與蔣介石鬥爭失敗的失敗者,失去軍隊指揮權已有多年。參與南京守衛戰的多數官兵,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在12月7日蔣介石尚未離開南京時,直接受命於蔣介石,而等到蔣介石離開南京後,唐生智的威望不足以指揮這些軍隊,於是各自為戰!

在南京東南方向的淳化鎮陣地,中國守軍第74軍是中央軍嫡系部隊,所轄王耀武的第51師和馮聖法的第58師都屬中國陸軍精銳部隊。王耀武與日軍打的是硬碰硬的對攻戰,官兵猛打猛衝,迫使當面日軍不得不數次增援。在持續三個晝夜的戰鬥中,該師排以下官兵傷亡達一千四百多人。第58師是在國民政府警衛旅的基礎上改編的,部隊裝備好,甚至有當時中國陸軍其他部隊少見的德式反坦克炮。師長馮聖法為黃埔一期和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畢業生,曾當過蔣介石的警衛團參謀長。第58師頑強堅守陣地,雖遇銳眾之敵,而能固守不拔,擊毀日軍五輛坦克,打死日軍官兵三百多名。

然而,這些軍隊最後都陷入到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得不撤退!

唐生智長期沒有帶兵,缺乏實際作戰經驗,沒有駕馭現代戰爭與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在來路複雜的各路守城部隊中,更是缺乏威望,從一開始就註定,這一場守城戰是一個悲劇!

2.缺少戰略,更少戰術。在整個南京保衛戰中,雖然蔣介石定下了短期堅守的策略,但是如何防守,軍隊怎麼布防,蔣介石並無具體戰略,作為一線指揮官的唐生智更是毫無戰術,滿口大話,平白激起守城將士保家衛國,守土抗敵的鬥志,居然率先逃跑!沉重的打擊了士氣,澆滅了滿腔熱血!

3. 一將無能,累及全城。白崇禧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唐生智自告奮勇擔任南京防守之重責,委員長令我協助唐偵察南京城內外之地形。時至冬令,白雪飄飛,唐率領參謀人員,我亦與唐同坐汽車先至城外湯山、棲霞、烏龍炮臺、秣陵等地視察陣地;翌日繼續巡視城內之蔣山、雨花臺、天堡城等地。兩天之視察,我發現唐之身體衰弱不堪,身著重裘,至平地,猶可下車看看;爬高山,便託我代為偵察。寒風白雪之中,我見他虛弱之身體,不禁為南京防守之擔心,為他自己擔心。

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但唐生智卻經常是窩在家裡,而不是上前線視察。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程奎朗看到:「唐生智在圍城戰鬥中,每日傍晚在庭前散步,照常由侍從身背大溫水瓶,手捧小茶壺和三炮臺隨侍左右,每幾分鐘用熱毛巾拂臉,品香茗,香菸一支接一支地抽,看樣子頗為鎮定安祥。」

如此將領,如何能夠統帥三軍?何如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場,為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爭取那一線勝機和生機?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禍及全城!

雖然,南京守衛戰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面對軍事空前強大的日軍,海陸空三面合圍,從東北到華北再華東,從上海到江陰,國民黨軍隊,屢戰屢敗,丟城失地!兵殘將弱!士兵們是在絕望中發起必死的進攻!

但是,唐生智最後的逃生真的愧對了這些為國奮戰的將士們!不禁想起一句詩詞: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當初你的慷慨激昂,視死如歸,最終都隨風而去,向使君死沙場上,何懼流言身後名!

作為一個軍人,唐生智是稱職的,熱血報國,死不投敵!堅守崗位,直到蔣介石下達撤退命令,才逃生,離開南京,這點來說,是稱職的!

但是,作為一個將領,一城的守將,唐生智是無能的!沒有完整的防守戰略戰術,沒有詳細的大軍撤退方案,匆匆逃命,不顧軍民死活!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數字牆

05 寫在最後

時至今日,南京大屠殺已然過去了83年,曾經的倖存者甚至都已離開了人世,一代人的記憶都已模糊,但是歷史是不該被忘記的,忘記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

歷史應該被銘記,記住曾經的悲痛,從歷史中學到教訓!走穩當下,面向更美好的未來!

逝者已逝,塵歸塵,土歸土,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古人有古人的歷史責任,身為當代者也有當代的歷史使命,建設好我們的祖國,強軍富國,不讓悲劇重演,讓先人安息,讓後人無憂,這正是當代人身負的歷史使命,具體到實際,那便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正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的一句話,「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選擇寬恕是因為我們不希望沉溺於過去的傷痛之中,我們選擇繼續今天美好的奮鬥!但是我們不會忘卻過去的傷痛,那些傷痛會永遠提醒著我們,曾經弱小的我們,是那樣的苦難,那樣的悽慘,只會讓今天的我們更加努力的去奮鬥,去珍惜!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

拂去歷史的塵埃,擦亮歷史的映像。以史為鑑,不忘過去,珍惜和平,建設祖國!

大江東去,浪濤滾滾,歷史無聲,執筆記春秋,人民有心,熱淚祭英魂。

祝願親愛的祖國繁榮昌盛!軍強民富!

我是 三道歷史,與你一起閱讀歷史,評說中外!全文6400餘字,長文整理,原創不易,感謝您的支持!

春夏秋冬又一年,漢唐明清代代傳。古今中外論天下,詩詞歌賦品人間。

本文圖源網絡,侵刪!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白崇禧回憶錄》、《李宗仁回憶錄》、《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如有缺漏或侵權,請告知!不勝感激!

相關焦點

  •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這個想法只有蔣介石自己心裡明白,就連他任命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都不清楚,因為唐生智提出的口號是「堅守南京、誓與南京共存亡」。這就絕不僅僅是個提法問題,而直接關係到整個戰役的作戰決心。如果是只守一陣子就撤,那就要提前做好撤退的準備,因為那麼多的參戰部隊,可不是說撤就能撤出來的,必須要有周密的計劃方案和進行充分的行動與保障準備。
  • 南京陣地,絕大部分未失,蔣介石憑什麼下令「放棄南京」?
    儘管唐生智曾經下令,沒有他的命令,誰都不許走,但是這兩個貼身衛士般的後臺是蔣介石,把守下關的宋希濂也不敢阻攔,以至於他們成為南京圍城之後第一對脫險的人。我們再來看一下蔣介石的情況,12月11日這天晚上,蔣介石收到安徽當塗別日軍佔領的消息。
  • 湖南和平解放前,唐生智曾與蔣介石鬥智鬥勇
    1937年12月5日,日軍向南京發動了進攻,慘烈的南京保衛戰就此打響。日軍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沒過幾日便攻打到了南京的城牆邊,戰況空前激烈。當時擔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的唐生智為了表示破釜沉舟,死守南京的決心,便下令要求撤走長江中所有的船隻,並規定不準南京的人員擅自過江。
  • 南京守軍為何從浴血奮戰,變成了一場毫無秩序的大潰敗?
    此時,蔣介石已經深感南京形勢的嚴峻了。當他得知位於南京西南方向的當塗縣附近已有日軍渡江時,更感到了局勢的危急。為避免南京守軍被日軍全殲,蔣介石開始考慮南京守軍撤退問題了,於12月11日中午,讓在江北的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以電話轉告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顧祝同讓唐生智當晚渡江北上,令守軍「相機突圍」。
  • 南京1937:抵抗
    唐生智在那樣一種危局之下,在所有人都要放棄南京的時候,唐生智以病態之軀勇挑大梁,哪怕李宗仁對唐生智的做法不以為然,但大敵當前,唐生智依然體現出了一個軍人應有的氣節。 <1>注<1>:時任教導總隊副隊長的周振強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當蔣介石詢問何人守南京時,無人應答,後蔣介石親往唐生智住宅勸說,唐才勉強答應。此事由當時參加會議的教導隊總隊長桂永清回來後告知周。
  • 南京大屠殺時所有將領都逃了 唯獨他一人留了下來 最後飲彈自盡
    南京大屠殺時所有將領都逃了 唯獨他一人留了下來 最後飲彈自盡 蕭山令,一個普通的憲兵副司令員,在南京大屠殺時卻表現英勇,當所有的高官權貴統統逃之夭夭時,唯獨他留了下來,繼續為國效力,成為茫茫逃兵中一個逆流而行的人。
  • 南京保衛戰的壯烈與遺憾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著作已經汗牛充棟,但是大屠殺之前的南京保衛戰卻提及不多。一、黑雲壓城1937年11月中旬,為了商討南京防守問題,蔣介石在南京召開過三次高級幕僚會議。毫無疑問,唐生智的南京撤退組織存在嚴重的缺陷。數萬將士沒有死在戰場上,卻因為撤退安排不周,被遺棄在南京,成為日軍屠殺的對象。但是追根溯源,造成撤退混亂的原因,要先從唐生智當上南京衛戍軍司令說起。前文已述,唐生智在會上表示的很堅決,公開說誓與南京共存亡。但他會後又對蔣介石說:"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會下令撤退。"這意味著蔣介石如果下令撤退,唐也是不想與南京共存亡的。
  • 1937,南京保衛戰,為什麼會敗的如此狼狽?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破南京,開始了持續三個月之久的大屠殺,無辜的百姓和被俘的國民黨守軍被屠殺35萬人之多,南京城市建築一半以上化為灰燼。「南京保衛戰」中,國民黨集中了優勢兵力,為何堅守不到一月便潰不成軍,丟掉了堅城南京?
  • 南京保衛戰犧牲的最高將領,死戰不退舉槍殉國,妻子抑鬱而終
    1914年蕭山令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進入湘軍服役,因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受到了上司唐生智的欣賞。1937年9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蕭山令被任命為南京市長、首都衛戍副司令兼南京市警備司司令,負責守衛南京安全。1937年11月,蔣介石連續召開3次會議商討南京是放棄還是死守的問題。會議上,何應欽、白崇禧等人都認為南京城難以防守,應保存實力後撤,等日後再奪回來。
  • 南京保衛戰,南京市長最後一個撤離,率憲兵和日軍拼光後開槍自殺
    此時的南京一片混亂,11月中旬,蔣介石在南京連續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最後蔣介石同意了唐生智的方案,準備在南京進行短期固守,預期守衛南京一個月到兩個月。
  • 南京保衛戰中,一批高級將領丟下部隊逃跑,傷兵們破口大罵
    當1937年11月蔣介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南京防禦時,與會將領其實都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蔣介石自己也知道,但南京作為當時的首都不守或者象徵性的守衛說不過去,故而還是傾向於組織保衛戰。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情節是,此時早已多年未掌兵權的唐生智自告奮勇,而且還宣稱誓與南京共存亡,故而由唐生智擔任了衛戍司令,指揮各部防守。實際上這裡面的事情並不簡單,當時的高級軍事會議一共召開了三次,唐生智是第二次參加的。他雖然認同南京應該組織防守,但認為應該以谷正倫、桂永清為城防正副司令,或者再加上羅卓英為總司令。
  • 中島今朝吾: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還偷蔣介石財寶卻逃過審判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凌空子)中島今朝吾: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還偷蔣介石財寶卻逃過審判1881年6月15日,中島今朝吾出生於日本大分縣。中島今朝吾又參加了攻打南京的戰鬥。12月13日,第六師團率先攻破南京,南京淪陷。中島今朝吾的第十六師團緊隨其後,佔領了南京的北部和東郊一帶。(日軍進入南京)12月14日,為慶祝攻佔中國的首都南京,上海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決定在17日舉行盛大的入城式。
  • 1937年的南京市長,率四個團憲兵和日軍血拼,部隊打光後開槍自殺
    南京大屠殺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一次慘烈的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有高達30萬的平民和被俘軍人被日本軍國主義迫害致死。但是人們很想問,南京大屠殺時南京市市長在哪裡,他當時在幹嘛?1929年,蕭山令被調入南京擔任首都警備區司令部中校參謀,之後又擔任憲兵司令部中校參謀。1936年,蕭山令擔任國民黨憲兵副司令。1937年,晉升陸軍少將。淞滬會戰爆發的時候,當時的憲兵司令谷正倫中將察覺到了異樣,稱病逃到了武漢就醫。蕭山令受命於危難之際,擔任南京市市長,南京警備區司令,全國憲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廳廳長,南京衛戍區副司令,南京防空部隊司令等要職。
  • 作為曾經中國的首都,南京當年為何會有那麼多人被殺?李宗仁揭秘
    1937年,12月5日至12月13日,短短8天時間,南京城30萬軍民遭到了15萬日軍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這是一段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忘記的傷痛,不過很多人疑問,作為當時中國首都的南京,怎會輕而易舉就被日本攻破,還造成了那麼多人被冤殺,對此,晚年的李宗仁說出了原因。
  • 南京大屠殺戰犯審判直接人證:艱難倖存的南京守衛官兵
    最近熱映的《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真實歷史事件,淞滬會戰失敗後,部分軍隊撤往南京,在部隊嚴重減員,裝備損耗大,士氣低落的不利局面下繼續參加南京保衛戰。12月12日南京保衛戰失敗,唐生智匆忙發布了撤退命令。
  • 南京保衛戰!那個驚險的瞬間發生了什麼?
    1937年,集結了15萬大軍拱衛的南京城,從1937年12月5日至12月13日,短幾天時間,就在日寇的強攻下土崩瓦解,隨後日寇進城,對30萬中國軍民展開滅絕人寰的大屠殺。
  • 他並非黃埔出身,為何卻能久坐國軍憲兵司令的位置,原因就在這裡
    後來因為作戰需要,蔣介石將憲兵部隊擴充為戰鬥單位,其職責也逐漸被後來的軍統所替代,就這樣,這支裝備精良的憲兵部隊正式開赴戰場。在南京保衛戰時,憲兵第二團、第十團、以及教導團一併被編入南京衛戍軍的戰鬥序列,並與攻城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大大殺傷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但自己也損失慘重。
  • 他誇下海口要死守南京,卻第一個逃跑,後一度回老家面壁思過
    唐生智是民國時期備受爭議的一位大人物,而讓他飽受爭議的原因就是他指揮了南京保衛戰,結果遭遇了一場慘敗,還進而引發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讓他幾乎背負了一生的罵名,但其實唐生智應承擔的戰爭責任並不在失敗的結果上。
  • 唐生智犯了個大錯,致使南京快速淪陷,10萬大軍像風一樣被吹散
    在南京有一座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個紀念館裡面所紀念的都是死於日寇手下的中國同胞。我們承認那時候的中國非常的落後,非常的弱小,但是無論如何都不應該以殘害百姓作為代價。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辜的,為什麼要平白無故的成為戰爭的陪葬品?曾有人說81年前南軍守軍潰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此人犯了這個錯誤,那麼到底他犯了什麼錯誤呢?
  • 中原大戰反蔣聯盟,蔣介石百般拉攏,閻錫山為何卻率先舉起反旗?
    對於唐生智和閻錫山二人,蔣介石一度視為心腹和盟友,唐生智北伐時期曾被李宗仁打敗,被迫下野出國,因為得到蔣介石的扶持才成功復出。等待輸送的國軍部隊1929年秋季,曾與韓復渠一起倒戈歸降蔣介石的石友三降而復叛,在南京城外隔江炮轟南京,隨後率部前往西北重新加入西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