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12日中國軍隊在付出了巨大傷亡的情況下仍舊不敵日軍,被迫撤離,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
1937年11月25日,日軍分三路向南京進逼,南京危矣!中國危矣!
1937年12月1日,江陰要塞失守!南京岌岌可危!
1937年12月13日,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殺,犯下了罄竹難書的戰爭罪行!
時至今日,回首這段歷史,為著國民黨部分高級將領的無能所痛心,為著死於這場大屠殺的30餘萬無辜軍民所悲痛,為著日寇的殘忍手段所震驚,為著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所充滿敬意!
每每翻看這段歷史,痛心疾首!然而,銘記歷史,以史為鑑,才能走穩當下,面向未來!
01 蔣介石舉棋不定,唐生智慷慨陳詞
1937年11月12日,國民黨宣傳喉舌《中央日報》發表社論《告南京市民眾》中稱:在南京國民政府「已設立了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統帥文武機關及全市民眾作守土自衛的打算。」
然而,在國民黨內部,對於固守南京還是棄守南京,爭執不休。
11月17日,蔣介石緊急召集了國民黨高級將領開會。會上,蔣介石詢問大家對於南京防守的看法。
李宗仁當時表示,「南京從戰術上講,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當時,國軍剛從淞滬戰場上潰敗,士氣低落,人員、裝備等大多沒得到補充,在此情況下與日寇硬碰硬,並不划算,倒不如將大軍撤往長江兩岸,以阻止敵人北上,「讓他徒得南京,對戰爭大局無關宏旨。」
白崇禧則提出,應將大軍撤出城外,「監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
蔣介石則問道:「南京是國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國民交代?」
對此,軍委會作戰組組長劉斐提出:「南京是我國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棄,當然不可。 但不應以過多的部隊爭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徵性的防守,作適當抵抗以後就主動撤退。」
其餘人,包括何應欽、谷正倫等人皆認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已經積蓄了50年的國力,擁有現代化海陸空軍,中國連基本的工業體系都沒有,武器和民眾訓練都非常欠缺。淞滬會戰82萬正面與日軍30萬抗爭都以傷亡30萬而告終,而日軍僅傷亡了4萬人,如此天壤之差距,中國無力抵擋。從長遠抗戰、打持久戰和保存實力的全局來考慮,應以保存力量為上,南京民眾及財物及時向後方轉移,以焦土抗戰與日軍消耗。
11月18日,蔣介石再度召開高級將領擴大會議。蔣介石心中明白,從軍事角度而言,南京確實不利於防守;但從政治角度而言,首都南京又不能不守,而他所期待的大家群起呼應、捍衛南京的局面,並沒有出現,會場一片沉默。
在此情況下,軍委會訓練總監部總監、警衛執行部主任唐生智突然站起來,大義凜然地說:
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
聽到這番慷慨忠義的陳詞,正中蔣介石的心思。蔣介石心中大喜:「南京為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完全不守也是不行的,決定以12個團的兵力酌量增加。南京問題就這樣決定了,大家看誰來負責好?」當時眾人皆默不作聲,無一人肯說話。
看到大家都在沉默,唐生智自告奮勇地說:「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苟安。如果委員長還沒有預定人來擔任,我願意負此責任,誓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表態,蔣問眾人意見如何,何應欽說:「孟瀟兄願意擔任是最適當沒有的了!」眾人見何表態,紛紛表示沒有異議,支持唐生智當衛戍司令指揮留守部隊堅守南京城。唐生智當場向蔣介石保證,他將在指揮南京保衛戰時,「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
1937年11月19日,唐生智被任命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為副司令。唐生智於20日就任司令一職後,立刻組織司令部,並將司令部設置在百子亭公館。
02 蔣介石連夜逃離,唐生智破釜沉舟
這註定將是一場悲劇般的戰爭,南京已不能守,又不得不守,為此中國軍民付出了30萬犧牲!
蔣介石最終決定堅守南京,只是希望短期固守,在國際社會上保留中國之顏面,甚至還幻想國際社會的幹預,即所謂的蘇俄出兵和德國調停。在做出短期堅守決策後,蔣介石迅速行動,以南京守備部隊為基礎,包括:桂永清的教導總隊,第78軍第36師,第71軍第87師,第72軍孫元良的88師,第二軍團徐源泉的第41師、徐繼武的第48師,以及憲兵兩個團、炮兵第8團,兵力大約為7萬人。另外還調集了11個師增援南京,王耀武的第74軍、葉肇的第66軍、第83軍第154師等陸續加入,在南京保衛戰打響時守城總兵力接近15萬人。
為了表示長期抗戰的決心,國民政府也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積極備戰,另外一方面,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了《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政府機關、學校等紛紛遷往內地,很多市民也逃離南京,正式遷都重慶。
在一份就遷都致軍內各級長官的密電中,蔣介石表示:
宜抱破釜沉舟之決心,益堅最後勝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撐持,積日累時,必陷窮寇於覆滅。
戰爭很快就爆發了,而戰局也很快出乎了蔣介石的預料。
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大陸命第8號」,允許日軍進攻南京。
12月2日,日軍開始圍攻南京。日軍第114師團沿溧陽、溧水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攻擊前進;第6師團沿廣德、洪蘭埠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攻擊前進;國崎支隊沿廣德、郎溪公路進攻當塗,之後渡江迂迴到浦口附近,用來切斷南京守軍北退之路;第18師團經宣城向蕪湖進攻,用來切斷南京守軍西退之路。
從12月3日至6日,經過4天的戰鬥,日軍攻陷句容、溧水,進逼秣陵關、陸朗鎮及江寧鎮一帶。這時,日軍右翼的天谷支隊和第13師團進攻鎮江、靖江,左翼的第6師團進攻秣陵關,國崎支隊和第18師團進攻當塗、宣城。
自此,南京外圍防線全面告破,南京城告急!
12月6日,日軍發動全面進攻,開始對國軍主要基地進行轟炸。國軍在獅子山、雨花臺、紫金山等地進行防禦部署。
南京城已成圍城,即將變為戰場,蔣介石於當晚召集少將以上軍官開會。在會上,蔣介石:「大家務必堅守到底,雲南部隊有三個師已經全部裝備齊全,兵力充足,又有作戰經驗,不久就可以到達武漢。到時候,我將親自率領這三個師前來解南京之圍。守衛南京是個偉大而光榮的任務,大家務必同心同德,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以唐司令為榜樣,效法唐長官的決心,誓死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以悲壯的語調表示誓與南京共存亡,並明確表示南京失守自己將第一個選擇與敵同歸於盡,不辜負國家和民眾的期望。
1937年12月7日清晨5點45分,按照時令來推算,應該是天尚未亮的時段,蔣介石摸黑離開南京城,乘飛機離開南京,飛赴江西,轉武漢統帥部。
蔣介石走了,不帶走一絲雲彩。獨留下無路可退的百姓,還有浴血奮戰的基層官兵!
1937年12月7日午間,日「華中方面軍」下令,於當日開始向南京外圍第一線防禦陣地進攻;突破該陣地後,繼續向南京城復廓陣地攻擊,集中到達戰場的全部炮兵火力,用以摧毀並奪取城垣。
12月8日,日軍全線突破軍隊外圍防線。唐生智下令撤守,但由於沒有擬定撤退計劃,守軍移動時遭日軍尾隨,日軍直逼南京城。從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後,15萬國軍將士們在南京城外奮勇殺敵,日寇連續作戰四天,付出慘重傷亡後,才推進到南京城下。
12月9日,日軍空投勸降書,要求唐生智在10日中午前投降,否則將對南京城發動總攻。唐生智不予理睬,繼續命令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
為了表示背水一戰,絕不放棄,唐生智還命令:各部隊將長江沿岸的所有船隻全部收繳,並命令部分軍隊負責把守江岸挹江門,以防止有部隊和散兵私自後撤、北渡長江,以表示將與南京共存亡。
儘管對外公開表示將死戰到底,並收繳了全部船隻「斬斷後路」,但私底下,唐生智卻讓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長周斕,偷偷在南京長江邊的煤炭港,藏了一艘小火輪,以準備自己逃跑時使用。
12月10日,勸降遭拒後,日軍發動大規模總攻,開始進攻紫金山。
而此時的中國軍隊卻在唐生智的必死的決心帶動下,戰意高昂!在南京保衛戰中激烈抵抗,英勇就義。在光華門、楊坊山、紫金山、中華門、賽公橋、雨花臺等地中國軍隊與日軍發生過激烈交戰。中國軍隊實施人彈戰術和手榴彈戰術,雙方都寸步不讓。城上城下敵我雙方都能聽見對方的喘息聲和說話聲,戰鬥一直呈膠著狀態。10日激戰一直持續到11日,先後進攻南京城門的日軍各部隊反覆易手,但是巍峨高大的城牆始終掌握在中國軍隊手中。雨花臺一戰中,88師3位旅長,2位陣亡,6位團長,犧牲3位,全軍過半將士壯烈殉國。
然而,終究是錯付了一片忠心!
12月11日,唐生智給蔣介石發送電報報告戰況。
12月11日晚,蔣介石通過顧祝同電告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
12月12日,日軍第6師團一部突入中華門但未能深入,此時紫金山、雨花臺淪陷,守軍全數殉國。
12月12日下午17點,唐生智召集守軍各軍、師長開會,出示蔣介石電令:「如情況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下令守軍全軍撤退,要求「大部突圍,一部渡江」,一場僅僅20分鐘的會議,根本沒有做出對剩餘將近有10萬軍隊撤退的具體安排,更別提南京城中那將近50萬百姓!
在下達了全軍撤退命令後,唐生智急匆匆的帶著一干部下,偷偷乘坐他們之前早已私自藏好的小火輪,迅速北渡長江逃命而去。
主帥先行開溜,戰意高漲的士氣瞬間被打回冰點,整個南京城,由此陷入了無組織狀態的大混亂。人人爭渡,人人逃命!
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城中,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大屠殺,人間地獄降臨到這座飽經滄桑的城市。
03 南京人間地獄,悲乎我之同胞
撤退計劃太過混亂,部署不周,主帥先行開溜,南京大混亂!
當時,71軍軍長王敬久等人,在開完會後連部隊都不通知,直接就開始逃命,前線的官兵打著打著,突然發現自己的長官不見了,周圍的友軍也開始撤退。在這種情況下,南京守軍的抵抗瓦解潰敗。大批南京城內的守軍和市民,當時紛紛往下關碼頭撤退,但長江邊的大型渡船,卻早已被計劃「破釜沉舟」的唐生智下令撤走,無數人無奈之下,冒著零下的氣溫,在寒風中冬泳泅渡長江,多少人因此喪生江中。
攻入南京城中的日軍開始沿馬路屠殺逃跑的中國軍民,攻克下關的日軍瘋狂掃射正在渡江的中國軍民。
一邊是日軍瘋狂屠殺,另一邊中國軍隊群龍無首、亂成一團,在這種情況下,憲兵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蕭山令挺身而出,迅速組織手下的1000多憲兵部隊,對日軍進行還擊,以掩護大潰敗的中國軍隊。在與日軍激戰5個多小時後,蕭山令手下的將士們傷亡殆盡,日軍開始蜂擁而上,蕭山令繼續率領官兵,端著刺刀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至此,留守江邊的憲兵部隊官兵全部陣亡,蕭山令誓死不屈,最終舉槍自殺,以身殉國。
15萬參與南京守衛戰的士兵:有1萬多人在戰鬥中陣亡,另有3萬多人成功突圍,或是渡江北撤。但剩餘10萬多人,則徹底崩潰逃亡,幾乎盡數被俘虜,最終被日軍殘忍屠殺,南京城中無辜百姓也幾乎死傷殆盡。
百姓何辜,百姓何苦!悲乎我之同胞!
04 小結
南京守衛戰,是悲壯的!在一場沒有希望的守衛中,將士們浴血奮戰,殺生取義,為國盡忠!這些軍人的名字,值得後人銘記,敬仰,永遠祭奠!
對於南京大屠殺遇難的同胞,作為國民政府首腦的蔣介石和南京守備司令的唐生智,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雖然,我們都知道南京最終是守不住的,但是僅僅8天便宣告陷落,棄軍民於不顧,只管自己逃命這種作風,是要釘在恥辱柱上,嚴厲譴責的!
縱觀整個南京守衛戰的過程,雖然國民政府抱著短期守衛的心思來防守,但是這一場戰爭中,也犯下不少錯誤:
1.軍令不通,將帥不服。唐生智,作為一個與蔣介石鬥爭失敗的失敗者,失去軍隊指揮權已有多年。參與南京守衛戰的多數官兵,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在12月7日蔣介石尚未離開南京時,直接受命於蔣介石,而等到蔣介石離開南京後,唐生智的威望不足以指揮這些軍隊,於是各自為戰!
在南京東南方向的淳化鎮陣地,中國守軍第74軍是中央軍嫡系部隊,所轄王耀武的第51師和馮聖法的第58師都屬中國陸軍精銳部隊。王耀武與日軍打的是硬碰硬的對攻戰,官兵猛打猛衝,迫使當面日軍不得不數次增援。在持續三個晝夜的戰鬥中,該師排以下官兵傷亡達一千四百多人。第58師是在國民政府警衛旅的基礎上改編的,部隊裝備好,甚至有當時中國陸軍其他部隊少見的德式反坦克炮。師長馮聖法為黃埔一期和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畢業生,曾當過蔣介石的警衛團參謀長。第58師頑強堅守陣地,雖遇銳眾之敵,而能固守不拔,擊毀日軍五輛坦克,打死日軍官兵三百多名。
然而,這些軍隊最後都陷入到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得不撤退!
唐生智長期沒有帶兵,缺乏實際作戰經驗,沒有駕馭現代戰爭與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在來路複雜的各路守城部隊中,更是缺乏威望,從一開始就註定,這一場守城戰是一個悲劇!
2.缺少戰略,更少戰術。在整個南京保衛戰中,雖然蔣介石定下了短期堅守的策略,但是如何防守,軍隊怎麼布防,蔣介石並無具體戰略,作為一線指揮官的唐生智更是毫無戰術,滿口大話,平白激起守城將士保家衛國,守土抗敵的鬥志,居然率先逃跑!沉重的打擊了士氣,澆滅了滿腔熱血!
3. 一將無能,累及全城。白崇禧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唐生智自告奮勇擔任南京防守之重責,委員長令我協助唐偵察南京城內外之地形。時至冬令,白雪飄飛,唐率領參謀人員,我亦與唐同坐汽車先至城外湯山、棲霞、烏龍炮臺、秣陵等地視察陣地;翌日繼續巡視城內之蔣山、雨花臺、天堡城等地。兩天之視察,我發現唐之身體衰弱不堪,身著重裘,至平地,猶可下車看看;爬高山,便託我代為偵察。寒風白雪之中,我見他虛弱之身體,不禁為南京防守之擔心,為他自己擔心。
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但唐生智卻經常是窩在家裡,而不是上前線視察。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程奎朗看到:「唐生智在圍城戰鬥中,每日傍晚在庭前散步,照常由侍從身背大溫水瓶,手捧小茶壺和三炮臺隨侍左右,每幾分鐘用熱毛巾拂臉,品香茗,香菸一支接一支地抽,看樣子頗為鎮定安祥。」
如此將領,如何能夠統帥三軍?何如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場,為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爭取那一線勝機和生機?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禍及全城!
雖然,南京守衛戰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面對軍事空前強大的日軍,海陸空三面合圍,從東北到華北再華東,從上海到江陰,國民黨軍隊,屢戰屢敗,丟城失地!兵殘將弱!士兵們是在絕望中發起必死的進攻!
但是,唐生智最後的逃生真的愧對了這些為國奮戰的將士們!不禁想起一句詩詞: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當初你的慷慨激昂,視死如歸,最終都隨風而去,向使君死沙場上,何懼流言身後名!
作為一個軍人,唐生智是稱職的,熱血報國,死不投敵!堅守崗位,直到蔣介石下達撤退命令,才逃生,離開南京,這點來說,是稱職的!
但是,作為一個將領,一城的守將,唐生智是無能的!沒有完整的防守戰略戰術,沒有詳細的大軍撤退方案,匆匆逃命,不顧軍民死活!
05 寫在最後
時至今日,南京大屠殺已然過去了83年,曾經的倖存者甚至都已離開了人世,一代人的記憶都已模糊,但是歷史是不該被忘記的,忘記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
歷史應該被銘記,記住曾經的悲痛,從歷史中學到教訓!走穩當下,面向更美好的未來!
逝者已逝,塵歸塵,土歸土,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古人有古人的歷史責任,身為當代者也有當代的歷史使命,建設好我們的祖國,強軍富國,不讓悲劇重演,讓先人安息,讓後人無憂,這正是當代人身負的歷史使命,具體到實際,那便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正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的一句話,「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選擇寬恕是因為我們不希望沉溺於過去的傷痛之中,我們選擇繼續今天美好的奮鬥!但是我們不會忘卻過去的傷痛,那些傷痛會永遠提醒著我們,曾經弱小的我們,是那樣的苦難,那樣的悽慘,只會讓今天的我們更加努力的去奮鬥,去珍惜!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拂去歷史的塵埃,擦亮歷史的映像。以史為鑑,不忘過去,珍惜和平,建設祖國!
大江東去,浪濤滾滾,歷史無聲,執筆記春秋,人民有心,熱淚祭英魂。
祝願親愛的祖國繁榮昌盛!軍強民富!
我是 三道歷史,與你一起閱讀歷史,評說中外!全文6400餘字,長文整理,原創不易,感謝您的支持!
春夏秋冬又一年,漢唐明清代代傳。古今中外論天下,詩詞歌賦品人間。
本文圖源網絡,侵刪!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白崇禧回憶錄》、《李宗仁回憶錄》、《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如有缺漏或侵權,請告知!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