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20中國金融科技大會暨全球金融科技創業大賽頒獎典禮在京召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教授在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張曉燕表示,數字經濟是指使用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經濟結構,從而推動一系列經濟活動。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德國、英國、美國的數字經濟佔GDP比重超過60%。而中國數字經濟佔GDP比重為36.2%。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數字經濟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張曉燕指出,如果金融與科技能夠有效結合,金融可以做到更加高效,帶來發展新機遇。但是有時候科技發展會帶來更大的金融安全風險,需要有一定約束,這也是其挑戰所在。她以學界研究實例說明了金融科技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新機遇1:大數據改善徵信質量
法蘭克福財經管理大學Berg等人的研究發現,和傳統的銀行信用評分相比,網際網路留痕能夠有效地預測消費者的違約概率;二者是互補關係,而非替代關係;且二者結合能夠大幅提高預測的準確率。
文章表明,如果只用數字足跡進行信用評分的話,它的準確率和銀行的傳統指標是不相上下的,但如果能在傳統指標上加上數字信用的評分數據則可以達到最高的準確率,數字足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借款人信用的識別程度。
新機遇2:另類數據促進公司治理
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Christina Zhu引入了衛星數據作為另類數據分析公司的運營情況。她的研究發現,隨著大數據發展,股價信息可得性增強,提高了價格的信息含量,降低了信息獲取成本;隨著可用信息的增多,長期股價信息含量增加,基金經理個人會減少投機性交易,提升投資效率。大數據提供了更多關於公司當前業務和未來增長機會的信息,使用大數據的企業會對投資機會更加敏感。
新機遇3:人工智慧助力被動投資
波士頓卡羅爾管理學院的Francesco D』Acunto等人研究發現,對於未充分分散風險的個人投資者而言,智能投顧平臺能夠幫助投資者充分分散風險,降低組合波動率,提高組合收益。而智能投顧平臺利用算法交易時能夠有效避免行為偏差,包括處置效應、追漲殺跌、排名效應等。
新機遇4:人工智慧助力主動投資
在主動投資方面,吳輝航、魏行空、張曉燕合著文章《機器學習視角下的中國股票收益率可預測性研究》指出,基於人工智慧高級算法的資產配置策略能取得更好的業績。2010-2019年,人工智慧基礎算法策略年化收益為15.60%,更加激進的策略下可達年化收益35.76%,遠超同期滬深300指數3.48%的年化收益率。
新挑戰1:比特幣用於非法交易
雪梨大學Foley等人所著文章《性、毒品和比特幣:加密貨幣資助了多少非法活動?》指出,接近四分之一(2700萬)的用戶和每年一半的比特幣交易(760億美元)同非法活動有聯繫。從事非法交易的比特幣用戶交易規模小,但是交易頻繁。
新挑戰2:炒作交易陷阱
佛羅裡達大學Tao Li等人的文章表明,加密貨幣市場炒作交易導致短期加密貨幣市場泡沫。價格操縱者通過發送閱後即焚的簡訊,吸引投資者買入,價格、交易量和波動性大幅上升。在不知情的散戶交易者進場後,價格迅速反轉。
新挑戰3:侵犯隱私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廖理教授團隊發表的文章《金融科技與用戶隱私:盜用社交信息催債的結果》研究了現金貸平臺未經債務人允許擅自調用其社交信息催債產生的結果。文章指出,平臺擅自調用社交信息的行為,並不會降低債務違約率,反而增加了17%的違約率,這是源於債務人報復行為。
張曉燕表示,金融行業的升級必須經過反覆試驗、持續演進才能實現融合與改變,其中需要行業參與方、監管方及消費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