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詞,你知道嗎?

2021-01-10 翔大帥鍋

衣冠禽獸

這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在誕生之初,卻是個萬眾仰慕、光彩照人的"體面"詞兒。

在明清兩朝:文官衣補飾禽,武職飾獸。是為"衣冠禽獸",本意指官員。按照朝廷官制,根據品級不同,彼此"工裝"的顏色和圖案各不相同。單說裝飾圖案吧,不外乎"飛禽"、"走獸"。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從明朝開始。

據明、清兩代正史中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繡"禽",武官繡"獸",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自然和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鄉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到了明朝中晚期,社會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烏煙瘴氣的宦官政治,徹底顛覆了"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無論是京官還是外臣,都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很多官員甚至幹起了魚肉百姓、為虎作倀的勾當。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文武官員的名聲越來越臭,曾廣受推崇的"衣冠禽獸",漸漸墮落為"披著人皮的狼"。其貶義之稱,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其實,明朝以前,原本有個成語,指斥那些道德淪喪、行為卑劣的"偽君子",叫做"衣冠梟獍"。"梟",是一種窮兇極惡的鳥兒,傳說它為了存活,不擇手段,不惜吞吃母親。"獍",傳說它飢不擇食,殺氣騰騰,居然咬死自己的父親。"明朝之前"衣冠梟獍"所處的位置,就像現在的"衣冠禽獸"。"衣冠禽獸"徹底掉價,恐怕也是明末清初的"語言發酵"。漢語,在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下,催生出了新詞彙、新詞意。

明末文人陳汝元寫《金蓮記·構釁》時說:"妝成道學規模,飛語傷人……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竊賊)。"清朝小說家李汝珍也在《鏡花緣》裡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顯然,這時的"衣冠禽獸",已經淪為風度翩翩的活畜生了。

相關焦點

  • 明朝冷知識:衣冠禽獸本是褒義詞
    明朝冷知識,你知道多少?1、明朝注重倫理道德明朝對於倫理道德是非常重視的,尤其是對於婦女而言。史書中記載,在明朝有收錄烈女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九人,這數量比元朝時期多了四十八倍,比宋朝多了一百三十倍,比唐朝多了五百八十七倍。
  • 衣冠禽獸:原來它最初的含義是個褒義詞
    一說到「衣冠禽獸」這個詞,大家下意識想到的應該是這個成語是貶義詞。它往往指道德敗壞的人,徒有人的外表,幹的事情卻如同禽獸。然而剛有這個成語的時候他的含義是褒義詞,指的是明朝當官的,是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成語。那麼為什麼它由褒義詞轉變成貶義詞了呢?
  • 中國歷史冷知識,衣冠禽獸是褒義詞?
    4.衣冠禽獸最開始是褒義詞明朝文官官服上繡有飛禽,武官官服繪有走獸,所以衣冠禽獸代指官員,是個很體面的詞語,但隨著官員的腐敗而變成貶義詞。
  • 「衣冠禽獸」原是贊語且褒義,後來為何就變成貶義詞呢
    如今,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嗎,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出自明代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 大明朝的「衣冠禽獸」
    每天5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三十二期:衣冠禽獸 如今大家一提到衣冠禽獸這詞,通常覺得這是罵人的話,是說這人僅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
  • 衣冠禽獸一詞的由來,你真的不知道的冷歷史,原來是這樣的啊
    現如今,衣冠禽獸這個一詞被人們用來形容偽君子,假好人,品德敗壞,沒良心,無底線,行為如同禽獸一般的人。每次當我們耳邊聽到這個詞時,就會認為肯定是在批判某人。然而在古代,真的不是指這個意思,其含義是在誇人。預祝他人早日升官發財,當時「衣冠禽獸」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 課堂丨「衣冠禽獸」最早是罵人的麼?
    文丨字媒體(微信:zimeiti-sogou)衣冠禽獸然而在古代,這個詞可是妥妥的褒義詞,它是身份的象徵,代指官員。明清時期官服的前胸和後背正中都縫著一塊大補丁,文官補丁上是飛禽圖案,武官補丁上是走獸圖案,「衣冠」上紋「禽獸」,是為「衣冠禽獸」,而這種紋有「禽獸」的大補丁,就是「補子」。
  • 「衣冠禽獸」真的是罵人的話嗎?
    衣冠禽獸:指品德敗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很顯然,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把人形容為穿著衣服、帶著帽子的禽獸!但是您知道嗎?其實這個詞最初還是個褒義呢!甚至是種讚嘆,頗有羨慕的意思!「衣冠禽獸」這一詞起源於明朝,來源是官員們官服上的圖案。
  • 品讀《遊園不值》,你知道「紅杏出牆」原本是褒義詞嗎?
    《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現代的紅杏出牆也是一齣戲《遊園不值》是葉紹翁的代表作,寫的是勝春時節的美麗風光,葉紹翁也是很有情趣的詩人,明明自己訪友不遇,卻很幽默地說朋友擔心自己踩壞了他家的青苔,不放自己進去看風景,但你不讓我看,我偏要看,你想要把春色關在自家的院子裡是不可能的
  • 古人都爭著做「衣冠禽獸」 ,今天為何成為罵人的詞語?
    古人都爭著做「衣冠禽獸」 ,今天為何成為罵人的詞語?這麼說來的話,說一個人是「衣冠禽獸」,很明顯就是罵人的話了對吧?告訴你,不對。確切地說,在古代特定的時候是不對的。
  • 被誤解的衣冠禽獸,三生三世中的神仙們的真身,它們有什麼關係?
    被誤解的衣冠禽獸,三生三世中的神仙們的真身,它們有什麼關係?《枕上書》這些神仙們的真身,原來是明朝和清朝官服補子上的圖案被誤解的衣冠禽獸衣冠禽獸這個詞語,在我們的認知中是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某些人徒有其表,卻道德敗壞到,所作所為甚至不如禽獸。
  • 你知道帝王穿龍袍,卻不知衣冠禽獸,是對古代臣子朝服圖案的豔羨
    「衣冠禽獸」這個詞最初並不是罵人的,意思恰恰相反,他是一個讚美別人的詞語。明朝的早期,「衣冠禽獸」大體是用來說做官的人們的,也就是衣服上繡了飛禽和走獸的人們,一提到那個人,大家可不就都是非常羨慕的感覺嘛!
  • 經懺是褒義詞嗎?
    經懺好像不是什麼褒義詞。恆傳法師答疑:為什麼要辦法會?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法會,對每種法會要理解透徹,哪種法會針對處理哪些問題,一定要清楚。法會和佛事的區別就是,法會一般時間相對長,佛事時間短一點,佛事一般就是1-5個小時,法會時間1-7天都有,甚至14天、49天不等。
  • 其實拍馬屁是個褒義詞,你學的會嗎?
    講話講七分,不講滿,調子比一般人低半度,低得你舒服,再低就會假。」人啊圓滑了,讓所有人都舒服,包括你之上的人,也包括在你之下的人。時間的長河推動著自己現在也開始學習著,不去做一個愣頭青,學會了少說多聽,只說關鍵,開始嘗試著給別人臺階下,照顧領導的面子,照顧團隊的情緒。
  • 「衣冠禽獸」,明朝時期最高的讚美之詞,為何會變成罵人的話?
    影視劇中對衣冠禽獸的解釋 明朝時期 「衣冠禽獸」最早的記錄是明朝的話本《金蓮記》當中,在當時「衣冠禽獸」這個詞可是赤裸裸的對人的讚美如今,要是你對著迎面而來的人說一句「衣冠禽獸」,兩個人肯定就會掐起來,但是如果是明朝的時候,你對著迎面走來的人低低的嘟囔一句「衣冠禽獸」,指不定這個人還要硬拉著你去喝酒,和你稱兄道弟。其實這個詞語一開始是形容一個人非常的氣派,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而歸根結底是因為明朝時期的官服上面所繡的正是「飛禽走獸」。
  • 衣冠禽獸本指做官的人,後來為何成為罵人的詞語?
    「衣冠禽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想必許多人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這還用問嗎,它就是拿來罵人的呀!沒錯,不論是在辭海還是在各種詞典當中,衣冠禽獸都是一個貶義詞,它常用來指那些品德敗壞、道貌岸然,看上去衣冠楚楚,行為卻禽獸不如的人。
  • 衣冠禽獸原意是讚美之詞
    衣冠禽獸之詞在現在來講是純貶義詞,用來比喻那些道貌岸然、品德極壞,行為卻如同禽獸一樣惡劣的人。衣冠禽獸這個成語起源於明代。因此,人們把文武官員稱為「衣冠禽獸。」這就是衣冠禽獸一詞的來源。在當時這個成語是統治權力的象徵,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讚美之詞,只是到了明朝中晩期,官場陰暗、腐敗才讓這句讚美詞演變成為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如同禽獸一樣的貶義詞。
  • 安利糙漢男主文,《採紅》《衣冠禽獸》霸氣與痞氣,孩子氣並存
    今天呢圖圖給大家推薦兩本痞氣十足糙漢文,在全球疫情壓抑的環境下,放鬆放鬆哈~第一本《衣冠禽獸》凝玉簡介:她不喜歡小白臉,歷來就不喜歡;可這樣道貌岸然的「衣冠禽獸」就真的適合她?一直秉著順順利利畢業的原則,不考慮任何男歡女愛的事,卻不想因為一次尷尬陪相親,和一個「衣冠禽獸」糾纏到一起。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兩人因為一次次無釐頭緣分而相遇,原本不抱任何旖旎的兩人在猝不及防的相遇中擦出火花,互相博弈。過程中雖然走得磕磕絆絆,不過在男主霸道果敢之下,還是擺平各種人,包括女主挑剔的媽。
  • 改過名字的明星,你知道他們原本的名字嗎?
    改過名字的明星,你知道他們原本的名字嗎?每個人的名字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含義或美好的寓意,你知道其實娛樂圈中這些明星都改過名字嗎?張雨綺原名張爽最近她參加了《乘風破浪的姐姐》,原本大家眼裡霸氣外露的大姐大在綜藝裡竟然是個性格直爽大大咧咧的「傻大姐」。大嗓門,直腸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會照顧身邊的人,誰不想有這樣的大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