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原是贊語且褒義,後來為何就變成貶義詞呢

2020-12-14 中原文化家

「衣冠禽獸」一詞最早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有所不同。所以,當時的「衣冠禽獸」有令人美慕的味道,一般用作贊語。

如今,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嗎,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出自明代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一、「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

在古代,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語也是有特指人群的,古代能穿「禽獸」制服的只有當官的。因此只有當官的被稱之為「衣冠禽獸」,那個時候的衣冠禽獸可是一個褒義詞。

當時的明朝,官服上所繡的飛禽走獸,就等同於今天的軍銜,從官服上所描繪的飛禽走獸,可以看出文武百官的等級,不僅如此,當時朝廷還規定,文官繡的是飛禽,而武官繡的則是走獸。

其等級森嚴,不得逾越。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鴛,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除了根據品級授予的禽獸以外,明代皇帝還為檢查風紀的官員額外設計了獬豸(xiè zhì)的圖樣。這是一種有一根尖角,能明辨善惡,專門攻擊壞人的神獸。今天中國的人民法院和檢察院門口,還很常見這種神獸的雕像。

總之,「衣冠禽獸」這個詞語的詞義變化很大,最初是用來形容官服上繡繪有飛禽走獸的明代官員,它原本是一個光宗耀祖的褒義詞,但是後來這一詞發生變化。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褒義詞變成了令人憎惡的貶義詞呢?

二、冠禽獸」何時變成貶義詞呢

既然,能被成為衣冠禽獸的可都不是什麼一般人,老百姓都十分的羨慕,那麼問題來了,人們把文武官員稱之為「衣冠禽獸」。但是後來為何這個詞語就變成貶義詞了呢?衣冠禽獸是什麼時候淪為了風度翩翩的「畜生」了呢?

這是因為到了明朝的後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官員貪汙的現象太嚴重了,很多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導致老百姓砸鍋賣鐵,傾家蕩產,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

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清代以後,該詞被用做貶義,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

後來,官員們也不再穿所謂的「禽獸」服了,但是依然有很多腐敗的官員又禽獸的行為,所以衣冠禽獸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衣冠禽獸就從一個讚揚的褒義詞變成了一個代稱,專門指那些剝削老百姓的貪官汙吏。

衣冠禽獸這個詞語徹底的變成褒義是在明朝末期的語言發酵,清朝的小說家李汝珍在他的作品《鏡花緣》中說到,如果不孝,就算做了官員,那也還是衣冠禽獸。這句話在一段時間內,廣為流傳。

這就等同於現如今的網絡流行語,用的人一多,也就會有了新的意思。現在有人罵另外一個人是「衣冠禽獸」,那足以說明被罵的那個人壞到了極點。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大明朝的「衣冠禽獸」
    每天5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三十二期:衣冠禽獸 如今大家一提到衣冠禽獸這詞,通常覺得這是罵人的話,是說這人僅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
  • 衣冠禽獸本指做官的人,後來為何成為罵人的詞語?
    「衣冠禽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想必許多人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這還用問嗎,它就是拿來罵人的呀!沒錯,不論是在辭海還是在各種詞典當中,衣冠禽獸都是一個貶義詞,它常用來指那些品德敗壞、道貌岸然,看上去衣冠楚楚,行為卻禽獸不如的人。
  • 衣冠禽獸:原來它最初的含義是個褒義詞
    一說到「衣冠禽獸」這個詞,大家下意識想到的應該是這個成語是貶義詞。它往往指道德敗壞的人,徒有人的外表,幹的事情卻如同禽獸。然而剛有這個成語的時候他的含義是褒義詞,指的是明朝當官的,是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成語。那麼為什麼它由褒義詞轉變成貶義詞了呢?
  • 「衣冠禽獸」真的是罵人的話嗎?
    衣冠禽獸:指品德敗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很顯然,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把人形容為穿著衣服、帶著帽子的禽獸!但是您知道嗎?其實這個詞最初還是個褒義呢!甚至是種讚嘆,頗有羨慕的意思!「衣冠禽獸」這一詞起源於明朝,來源是官員們官服上的圖案。
  • 衣冠禽獸一詞的由來,你真的不知道的冷歷史,原來是這樣的啊
    現如今,衣冠禽獸這個一詞被人們用來形容偽君子,假好人,品德敗壞,沒良心,無底線,行為如同禽獸一般的人。每次當我們耳邊聽到這個詞時,就會認為肯定是在批判某人。然而在古代,真的不是指這個意思,其含義是在誇人。預祝他人早日升官發財,當時「衣冠禽獸」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 古人都爭著做「衣冠禽獸」 ,今天為何成為罵人的詞語?
    古人都爭著做「衣冠禽獸」 ,今天為何成為罵人的詞語?」這個詞形容什麼樣的人呢?因為「衣冠禽獸」這個詞,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罵人,相反,被人用這樣的話來形容還是一件榮耀的事情。為啥呢?筆者跟你們說說。因為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在明朝的話本中。而明朝時期,尤其是明朝的早期,皇帝對於一件事情做了非常嚴格的規定,那就是官員們的衣服上的繡飾。
  • 「公知」一詞為何從略帶褒義,變成完全的貶義?
    後來,總算有一個人的兒子人考上了福州的某一所中專,他親自送兒子去福州,並在福州待了三四天。回到村裡之後,村民迫不及待的問他,福州到底是什麼樣的?再後來,大概是兩年之後,我在廈門上大學。不可否認廈門的大大小小的街道都非常的乾淨,非常的漂亮。但也沒有說,嚴厲到不允許人們當街抽菸的地步。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人們都選擇去相信那些誇大其詞的說法?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信息時間差」。
  • 「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為何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意思是穿戴著衣帽的禽獸,形容一個人品德敗壞,所作所為像禽獸一般卑劣。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清朝的長篇小說《鏡花緣》,在第四十三回中這樣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 「明哲保身」的原意為褒義,何以後來卻成為貶義呢?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大意是說:仲山甫是周宣王的輔臣,對宣王的命令認真處理又能看透世態應對,此即所謂「既明且哲」的形容,至於所謂「以保其身」則可以從後兩句所說,願意晝夜操勞不懈怠而竭力輔助周宣王,即表示能夠應對日夜辛勞仍能保存自身以盡忠效力。
  • 「衣冠禽獸」,明朝時期最高的讚美之詞,為何會變成罵人的話?
    前言 古時候的成語其實很多和如今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比如東漢時期的「難兄難弟」本來是表示兩個兄弟都非常的有才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成了形容兩兄弟都非常倒黴的意思了。
  • 衣冠禽獸原意是讚美之詞
    衣冠禽獸之詞在現在來講是純貶義詞,用來比喻那些道貌岸然、品德極壞,行為卻如同禽獸一樣惡劣的人。衣冠禽獸這個成語起源於明代。因此,人們把文武官員稱為「衣冠禽獸。」這就是衣冠禽獸一詞的來源。在當時這個成語是統治權力的象徵,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讚美之詞,只是到了明朝中晩期,官場陰暗、腐敗才讓這句讚美詞演變成為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如同禽獸一樣的貶義詞。
  • 明朝冷知識:衣冠禽獸本是褒義詞
    4、衣冠禽獸本是褒義詞在明朝,衣冠禽獸本是褒義詞,因為當時文官的衣服上都繡滿了禽,而武官的衣服繡滿了獸,所以當時衣冠禽獸是對官員的贊稱。但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官員們開始變得腐敗起來,百姓們都深惡痛絕,於是衣冠禽獸開始成了貶義詞。你還知道哪些明朝的冷知識呢?歡迎留言。記得點點關注哦,你們的鼓勵才是我前進的動力!
  • 中國歷史冷知識,衣冠禽獸是褒義詞?
    4.衣冠禽獸最開始是褒義詞明朝文官官服上繡有飛禽,武官官服繪有走獸,所以衣冠禽獸代指官員,是個很體面的詞語,但隨著官員的腐敗而變成貶義詞。
  • 這梗有褒義也有貶義,你一定要搞清楚
    這梗有褒義也有貶義,你一定要搞清楚時間:2020-07-11 15:10   來源:昕薇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生發der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有褒義也有貶義,你一定要搞清楚 現在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很多網絡用語頻繁出現,可能有很多語言的意思我們都不能太理解,比如說der的意思,不如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關於網絡用語,以及女生發der什麼意思,玩個der是什麼意思   原標題:女生發der什麼意思什麼梗?
  • 課堂丨「衣冠禽獸」最早是罵人的麼?
    文丨字媒體(微信:zimeiti-sogou)衣冠禽獸明清時期官服的前胸和後背正中都縫著一塊大補丁,文官補丁上是飛禽圖案,武官補丁上是走獸圖案,「衣冠」上紋「禽獸」,是為「衣冠禽獸」,而這種紋有「禽獸」的大補丁,就是「補子」。
  • 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詞,你知道嗎?
    衣冠禽獸這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在誕生之初,卻是個萬眾仰慕、光彩照人的"體面"詞兒。在明清兩朝:文官衣補飾禽,武職飾獸。是為"衣冠禽獸",本意指官員。按照朝廷官制,根據品級不同,彼此"工裝"的顏色和圖案各不相同。單說裝飾圖案吧,不外乎"飛禽"、"走獸"。
  • 鍥而不捨是褒義還是貶義的詞 鍥而不捨為褒義還是貶義
    「鍥而不捨」是褒義詞。
  • 「範喬丹」,以前是貶義,現在是褒義!
    NBA第一人喬丹身穿23號,因此,23號變成了籃球史上非常有地位的號碼。後來也有詹姆斯,追夢格林,理察森,範弗利特等球員身穿23號。 「範喬丹」,以前是貶義,現在是褒義!
  • 這個成語如今用來罵人,可它當初卻是極佳的贊語,一般人享用不起
    古人口中的陽春白雪,可能變成了我們嘴裡的下裡巴人;我們所認定的秦晉之好,在古人那裡可能風馬牛不相及。比如,光天化日,現在形容形勢非常明朗的場合,常常用於威懾:「光天化日之下,你竟敢…」但其實它本來是形容太平盛世的,與海晏河清差不多。又比如,出爾反爾,現在是批判一個人不講信用的說法,但古義卻是指: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怎樣對待你。也就是將心比心之意啦。
  • 狗子們忠誠勇敢,為何漢語言裡關於狗的詞彙卻多是貶義詞
    漢語言是一種不斷擴充發展的文字,而對於「狗」的詞語也是非常多,但奇怪的是,關於忠誠可愛的狗狗們的詞語卻多是褒義,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狗是最早被訓化,陪伴人類的牲畜。可以說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可見野獸的幼崽都可以叫「狗」,後來才將其特化為:「豿」(幼熊、幼虎)、「駒」(幼馬)等。但,戰國之後,狗開始替代了犬,成了人們稱呼犬類的名字。起初「狗」並不是用於貶義, 就如今天一般說到狗,人們往往會把狗子們與忠誠、老實、溫順、體貼等詞彙聯繫起來一樣。在古代文獻裡留下的也都是褒義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