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22日電 題:「水旱輪作」暢行海洋山
新華社記者賈啟龍
清澈見底的西坡江,繞著海洋山一路流淌。所經之處,柑橘成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高尚鎮東源村,掩映在海洋山深處。
隆冬時節,地已落霜,東源村的農地裡,菜花長勢正旺。「在我們這,天氣越是寒冷,菜花的價格就越好。到明年年初,菜花可採摘5茬。」鎮長彭建說,村民套種的菜花,是在第三季作物水果玉米收割前的1個月栽插的。
「經軍地不懈探索,東源村已完全推行『水旱輪作』農耕模式。現在,東源村的千畝農田一年可種4季。」興安縣人武部政委王勝廣說。
前些年,東源村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千百年來,久居深山的村民,一直沿用著一年種3季,年年耕植同種作物的農耕方式。
2016年,興安縣人武部掛點幫扶深度貧困村——東源村。「走訪調研後,農業專家認為,落後的農耕模式和生產理念,導致東源村農業產能低下。」王勝廣介紹,同種作物的連年耕植,使農田肥力不斷下降。
在專家的指導下,興安縣人武部動員村民推行「水旱輪作」耕種模式:春季,先種植水稻,實現口糧自給;夏秋,連續種植兩季玉米;冬季,在玉米地裡套種菜花。
「『水旱輪作』耕種模式推行後,東源村地不閒,人不休。」彭建說,最重要的是,這種耕作模式實現了種植與增肥的自然銜接。玉米收倉後,秸稈被翻入土中,經水浸泡半月,就可化為莊稼所需有機肥料。
「現在,水果玉米和菜花是東源村的主打產業。」王勝廣說,依山傍水的東源村水源、土壤、空氣都較為乾淨,生產出來的水果玉米味道甜美,深受歡迎。
為了把東源村的水果玉米產業做大做強,興安縣人武部官兵跑市場、找專家,先後在村裡試種了20餘種市場暢銷的水果玉米。目前,東源村成功種植的5種水果玉米,經相關部門鑑定,均綠色無汙染。
「今年秋天,我們在農業專家指導下,還成功種出了價格更高、可以直接生吃的黑色水果玉米。明年夏秋,我們準備在村裡規模化種植。」彭建說。
「『水旱輪作』農耕模式,實現了東源村畝產萬斤、效益萬元的目標。」彭建算了一筆帳:每畝水果玉米,一年種兩季,僅此一項至少收入6000餘元。菜花每畝地,至少可收入2000元。玉米和水稻秸稈發酵成青儲飼料,餵養牛、羊、豬等家畜,又可創收。
「興安縣軍地聯創的『水旱輪作』農耕經驗,點燃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激情,如今已被推廣到整個海洋山。」彭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