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初旭
最近,據中國青年網披露:中國菸草總公司工資總額公布,菸草公司年平均工資18.7萬,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公布中國菸草總公司2019年度工資總額情況,數據顯示,中國菸草總公司2019年度在崗職工年平均人數51.6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8.67萬元。這種「壟斷福利」讓我等小老百姓大開眼界,驚出一身汗水。
無獨有偶,前兩天,我在酒城瀘州的一個飯局上,見到某菸草公司的一名員工,大家在一些閒聊,談到一款偉人最愛抽過香菸,都覺得該品牌價廉物美,適合工薪階層人群消費。但這位員工告訴說,這類菸草品牌很快將消失,包括十元價格以下的香菸也將一同消失,問及原因,這位員工為難地說,可能是價位太低的緣故吧。
這位員工的談話,讓我想起了幾十年前的往事,那時,我工作所在的縣區,當地菸草公司與供銷社分家,供銷社為菸草公司代收菸葉,可惡的菸草公司與供銷社之間有矛盾,他們就把氣撒在菸農身上,故意抬高烤菸收購標準,壓級壓價,讓老百姓苦不堪言,無處訴冤情。那時,我作為一名鄉村菸農的孩子,看見菸草公司的不人道,有些憤憤不平,憑著一腔熱血,冒著生命危險,提筆向當時的縣委書記反映此事,好在這位叫何宗輝的老書記,出身農民,對農民充滿著深厚的階級感情,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對當地的菸草部門進行全面整頓,及時糾正了這起菸草公司坑農害農的歪風邪氣,使得當地老百姓拍手稱快。 這種菸草公司壓級壓價的歪風一時間殺著了,但菸草公司作為一家國有企業,始終缺乏一種社會責任和擔當。據我所知,我們當地的一些種煙大戶,在菸草部門的鼓動下,發展烤菸生產,由於受洪水、乾旱等自然氣候的影響,資金、肥料、人工投入了,但烤菸欠收,收益大打折扣,時至今日,這些菸農的烤菸貸款、肥料貸款還像一個魔咒,緊緊地套在他們頭上,無法還清,有的人和家庭甚至因此而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從網絡披露的情況看,菸草公司如此「壟斷福利」,他們對這些曾經為菸草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和家庭,有一絲愧疚,有一聲簡單地問候嗎?菸草公司可以視而不見,他們唯一追逐的是利益最大化。說起這些,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中國青年網對菸草公司職工工資的披露,使壟斷行業的高福利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質疑聲此起彼伏。也許有人認為,從菸草行業總體利潤來講,所在企業創造的利潤要比其他行業高得多,職工為什麼不能享受到高福利政策呢?行業之間存在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成為結構調整的動力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種壟斷福利也是不公平的。同樣是工作人員,同樣的工作時間,同樣為社會作貢獻,為什麼菸草公司職工就要拿那麼多工資福利呢?菸草公司作為國有企業,佔用公共資源,花費公共資源,所創造的效益,卻為小眾利益群體所有,這不得不讓人有些「眼紅」和不平。 菸草公司作為壟斷行業,藉助其壟斷地位,享有不應該擁有的「福利」,必然會在廣大勞動者隊伍中產生強烈的不平衡心理和不滿情緒,壟斷行業的「壟斷福利」正是拉大了行業間的收入差距,破壞了社會整體公平。他們利用手中的壟斷特權,為少數既得利益者創造無限的「壟斷福利」,這些「福利」的背後,實質是把較高的生產成本,通過企業經營行為轉嫁給社會和消費者,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公共福利。壟斷企業高收入問題,影響了社會分配秩序、分配關係乃至社會穩定。菸草公司省區之間,部分菸草品牌禁止流通、低價位菸草品牌消失等這些表現,便是最好的佐證。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黃建忠曾經說過,面對懸殊的收入差距,社會成員產生了「不公平感」。「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的問題,勢必扭曲社會的資源配置,造成規模的不經濟,這種高收入和現今的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又形成鮮明對照,加大了人們對收入差距的承受壓力,容易引發社會情緒動蕩。」針對像菸草公司類似的壟斷行業的「壟斷福利」,造成了雙重的不公平:首先是壟斷行業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不公平,其次是行業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不公平,長此以往,勢必異化人性,毒化人心。我們建議除了政府監管機構外,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消費者組織、輿論監督等在行業管理、產業協調和維護競爭秩序方面的作用。對短期內無法打破壟斷格局的公用企業,應該增加其經營的透明度,強化成本核算和嚴格審計,監控其成本支出。同時,對類似國有企業進行必要改革,強化壟斷環節管制、引入競爭機制,打破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還社會一個公平與公正。相關連結:
作者初旭,原名王先軍,四川瀘州人。民建會員,資深媒體人,品牌策劃人。系新華社籤約攝影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研究學會會員,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基層法律工作者,《中國報告文學》籤約作家,《激情歲月》傳記叢書創始人,北鬥導航四川分中心宣傳顧問,從事網絡傳媒和法律服務。
作品散見於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人民日報》、《知音》等全國知名報刊。出版散文集《山地風流》和報告文學集《遍地英雄》、《瀘商記憶》(與人合作),主編大型專著《瀘州百業賦》、《最瀘州——瀘州建市三十周年專輯》、《巴蜀名勝楹聯大全》(與人合作)等。主要擅長於新聞策劃、深度報導、品牌策劃、產品推廣、歌詞創作和新賦體的寫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