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汽車自媒體,最近的微信後臺收到不少粉絲關於機油增多的留言。上網一搜,機油增多的討論還真不少。有人擔憂、有人淡定,也看見不少車友已經列出了一些"知識點"。本文也就車友們關注的"敏感點"作一個解答。
什麼情況下機油會增多?發動機低溫冷機運行
為何這麼說?先看發動機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起潤滑作用的機油在曲軸箱內,而曲軸箱與燃燒室之間由活塞環隔開。但發動機缸內的活塞由於劇烈運動的設計需要,與缸壁之間並不會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嚴格封閉,當發動機噴油嘴噴油時(側置噴油嘴更為明顯),如果汽油並未充分燃燒的情況下,一部分汽油就會附著在氣缸的缸壁上形成"溼壁現象"。
隨著活塞環的上下運動,這些未燃燒附著在缸壁上的汽油通過油環竄入曲軸箱,與機油混合在了一起。隨之一起竄入的還有因發動機內外溫差冷凝效應帶來的水蒸氣和部分廢氣,此時就有可能發生機油增多的現象,並且許多車主常常能夠在機油標尺上聞到一股汽油的味道。
而針對此種情況,發動機工程師特意設計了強制曲軸箱通風系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PCV系統。
PCV系統的主要作用就是將曲軸箱竄氣重新引入到燃燒室進行燃燒。正常情況下,混入到機油中的液態燃油及水分,會隨著發動機機油溫度的升高而蒸發,然後通過PCV系統再次進入燃燒室。當發動機長時間和高頻次的處於低溫、冷機運行時,機油中的液態燃油和水分不能完全蒸發,久而久之,機油量就會增加。而這不是設計、製造的問題,而是所有發動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出現的必然結果。
為何近段時間機油增多頻發?特殊的環境因素是主因。
如上述原理所闡釋的,當發動機長時間處於低溫、冷機運行,就會導致機油增多。而春節期間,北方地區尤其寒冷,構成了低溫環境。舉國皆知的疫情影響,則直接改變了人們的用車習慣。此前假期還能出門旅個遊,跑個高速啥的,讓發動機充分"熱"起來,將混進機油裡的"雜質"排掉,而一場疫情讓全國人民宅在家裡,實在必要的出行都被限制在去超市買菜等五公裡範圍之內,汽車長時間的"吃灰"或者頻繁的短距離行駛,讓發動機無法達到能讓機油中的汽油等蒸發出去的溫度,從而讓機油增多變成了一種正常現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這樣的機油增多,是否影響發動機性能?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拿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來說。眾人皆知的東風本田CR-V,曾經因機油異常增多而被召回。後來其工程師專門對發動機進行了測試,將機油中直接混入汽油,讓被投訴的CR-V發動機在6500rpm轉速的負荷下連續工作一小時,經過嚴格檢測,發現發動機的缸體、缸套、曲軸、連杆等經都沒有出現任何異常磨損,隨後逐步增加汽油量直到31毫米,才達到機油稀釋後的性能限值。
一位國外的CR-V車主不相信這個結果也特意去做了也一個實驗。在自己的機油箱裡混入汽油,然後送到第三方中立機構去檢測,結果所有的金屬元素含量一切正常,證明了發動機沒有因此出現磨損的情況,結論是一切正常。
也就是說,少量的機油增多是不會對發動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的。根據原理"對症下藥"也很方便。就是提升發動機的溫度,要麼養成"熱車"習慣,一般30秒到1分鐘為宜;要麼通過足夠的距離讓發動機充分"熱"起來。因此遇見機油少量增多的車主不妨試試這兩種辦法看看效果。
最後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是長期的、大量的機油增多,另當別論,不在本文的討論範疇之內。少量的機油增多則無需過分擔心,科學理性看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