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有許多以悲劇結局的故事,林衝受高俅迫害而上梁山,不久以後林娘子死了、丈人瘋了;武松怒殺潘金蓮、西門慶,也改變不了武大郎慘死的結局;宋江為賺朱仝上梁山,授意李逵砍死了年僅四歲的小衙內;李逵回鄉探母,在接母親回梁山的路上,母親不幸被老虎吃掉。
客觀的說,林娘子、武大郎、小衙內的死,都有著不可避免的理由,也可以說是天意如此,但是李逵母親的死,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仔細分析李逵探母的故事情節,就會發現,其實是各個環節都有人做出錯誤的選擇,但凡有一個環節不犯錯,李逵母親都不會死。
作為批准李逵下山探母的直接領導,宋江難辭其咎,造成李逵母親的悲劇,宋江的責任要比李逵更大。李逵是因為看見宋江批准了公孫勝回薊州探望老母,想到自己的老母還在村裡過著苦日子,於是放聲大哭起來,嚷著也要回鄉把老母接上梁山。宋江了解李逵的脾氣,最不能單獨行動的就是李逵,這一點宋江比誰都清楚,所以宋江原本不打算讓李逵下山,並說了下面這一番話:
使不得!李家兄弟生性不好,回鄉去必然有失。若是教人和他去,亦是不好。況且他性如烈火,到路上必有衝撞。他又在江州殺了許多人,那個不認得他是黑旋風。這幾時官司如何不行移文書到那裡了?必然原籍追捕。你又形貌兇惡,倘有疏失,路程遙遠,如何得知。你且過幾時,打聽得平靜了,去取未遲。
根據宋江的這番話不難看出,宋江對於李逵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宋江當時就認定李逵回鄉探母必然有失,即使有人陪他一起去,也難以確保周全。可是宋江卻沒有阻止李逵,就因為李逵說宋江處事不公,宋江已經把宋太公接上山來享福了,卻讓李逵的母親在村裡受苦。這一句話就讓宋江無法反駁,因為沒有人願意背負不孝的名聲,他也不能阻止李逵盡孝。
宋江不能阻止李逵盡孝,但是李逵自己走一趟又風險太大,是不是還有別的更好的選擇呢?當然有更好的方法,也就是梁山常用的一種稍顯卑鄙的方法,為了勸降對方的人,先派人把對方的家眷或搶或騙上梁山,再讓對方放心歸順,這種方法或許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宋江明知李逵自己下山不可能接回母親,就應該派一夥小嘍囉去把李逵母親接上梁山就行了,這樣雖然可能讓老人暫時受到驚嚇,但總比丟了性命好多了。
假如李逵堅持要親自回鄉接母親,宋江也不應該讓他單獨行動,讓李逵的同鄉朱貴同去,再讓能約束李逵的戴宗同去,也會更有把握。可是宋江的一頓操作,卻讓人感到很困惑,他讓李逵獨自回鄉探母,又故意不讓別人同去,卻又讓朱貴回鄉打探消息,如果李逵出事,好有人通知梁山。宋江這頓操作給人的感覺是,就等著李逵出事的消息,然後前去救援,而至於怎樣避免出事,怎樣確保李逵與母親安全抵達梁山,宋江似乎是一點也不關心。
當然不僅僅是李逵探母的故事,《水滸傳》中常有這種令人感到不合邏輯的描寫,不知作者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在李逵探母這件事上,宋江的安排是極其不合理的,從一開始的決策上就有巨大的失誤,後來的用人又是巨大的失誤。
李逵回鄉探母遇到朱貴,朱貴勸告李逵:「小路走,多大蟲,又有乘勢奪包裹的剪徑賊人。」李逵卻偏不聽他的忠告,這也怪不得李逵,因為他原本就是一個怪人,基本除了宋江、戴宗以外,誰的話他都不會聽的,這一點宋江不會不知道。假如把朱貴換成戴宗,再說同樣的話,李逵則不聽也得聽,也就能避免後來的悲劇。
《水滸傳》之李逵探母,看似是李逵的魯莽大意害死了母親,但實際上卻是宋江的責任更大,宋江明知李逵一個人接不回母親,卻還讓他獨自下山,給他找的幫手也非常不靠譜,這種情況下李逵幾乎不可能將母親平安帶上梁山,就算沒有遇到老虎,也還會遇到別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