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範叢
在西安工作的幾年,常被同事問起。你藍田的特產是什麼?思來想去,貌似除了玉石,餄餎,水晶餅。還真沒有能夠拿出手讓人稱讚的貴重東西。可慢慢地發現,藍田的的特產除了小吃,還有無數的歷史人文等待著講述。藍田的故事大多都沉睡於方案史記文獻的文言文中。想要全面的了解,除了文言文得熟練,還得有很好的歷史知識才能解讀。文物能夠印證歷史,歷史能夠解讀文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這或許也是歷史研究的迷人之處。文化是一個城市最寶貴的財富。
東漢末年,文學家蔡邕之女蔡文姬於戰亂中被匈奴人擄去,十二年後方由曹操派人接回中原。明代摹宋本《胡笳十八拍文姬歸漢圖》描繪的便是這一故事。畫卷按胡笳十八拍詩(唐劉商撰),一拍一圖,以連環繪畫的方式逐個展開。此卷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末有張大千跋。其中第三、第五、第十三、第十八等四圖與波士頓美術館所藏《文姬歸漢圖》殘冊的構圖和人物形象幾乎完全相同。據考證,後者為南宋初年作品,此卷即為其摹本。另外,日本奈良也藏有一卷完整的《胡笳十八拍圖》,構圖與人物形象也與此卷完全相同,可以推測出也是波士頓美術館所藏冊頁的摹本。說到蔡文姬就不得不提起胡笳十八拍和後漢書。畫卷雖在國外,可故事卻在中國。她的美是源於她發生在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提起蔡文姬我們都能想到《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據傳為蔡琰所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胡笳(Hú Jiā)是邊稜氣鳴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形似笛子。胡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樂隊伴奏,是富有濃鬱民族色彩的吹奏樂器。
據史料記載,蔡文姬是一位神童,在音律和文學上很有造詣。可以說生下來就有這樣的天賦。在蔡文姬六歲那年,便開始纏著其父親蔡邕教她彈琴,挨不過女兒的又鬧又叫,蔡邕便彈奏一首。由於在彈奏時力道沒有把握好,將第二根琴弦扯斷,自己還沒發現,這時蔡文姬立即向他父親指出。這可令蔡邕吃驚不小,之後他又故意在不經意間把第四根琴弦扯斷,蔡文姬又立即向她父親指出。這時候蔡邕明白,自己的女兒是天生對琴聲音律有天賦。於是對蔡文姬進行著重培養。
藍田種玉,出自《搜神記》原指楊伯雍在藍田的無終山種出玉來,得到美好的婚配。後用來比喻男女獲得了稱心如意的美好姻緣。「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秦代,一婦人在洗衣時發現搓衣石剔亮晶瑩,族長知曉後獻於始皇,始皇大喜,遂用此玉製成傳國玉璽,玉山因而得名。古玉中禮玉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萬物皆有靈性的觀念,認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藍田自古產美玉,今天的故事也從曹操的一對白玉壁換回蔡文姬說起!
蔡文姬紀念館,匾額為郭沫若先生題寫,旁邊的中學名字就來源於蔡琰的名字。即便一牆之隔,也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個巨大的墳冢。
縣城以北的三裡鎮西角邊有一個村子,叫蔡王村,是我學生時代穿行無數次的村子。相傳是蔡琰去世後,生前服侍過她的一個王姓僕從蔡府村搬遷至此,看管墓地,後來人丁興旺,村民念其文治,遂改名蔡王村。而蔡文姬紀念館就坐落於三裡鎮蔡王村的旁邊。
蔡邕是著名的書法家,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蔡邕因早年拒朝廷徵召之命,後被徵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去世,董卓任司空,專擅朝政,聽說蔡邕的名氣,於是徵召他,蔡邕推說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罵道:「我有滅人三族的權力,蔡邕就算驕傲,也是不過轉足之間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徵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被任命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舉為高第,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三天之內,遍歷三臺。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公元189年,16歲的蔡文姬嫁給了河東的衛仲道,衛仲道生於東漢建寧元年,卻因病早逝,衛家是河東世家,在當地有很高的聲望,與蔡文姬可以說是門當戶對。但好景不長。
董卓進京後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洛陽的蔡邕,非要讓蔡邕也就是蔡琰的父親出來做官。蔡邕稱病不肯,他就威脅滅族。沒辦法,蔡邕又重新走入仕途。蔡邕連升三級,並讓蔡邕修史,最後獲封高陽侯。司徒王允兵變殺了董卓,暴屍市中,人人爭食其肉的時候,蔡邕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嘆息,因董卓有恩於蔡邕。人之常情,也不為過。但腦怒了王允,更是妒忌蔡邕的才能,一怒之下假公濟私王允把蔡邕給殺了。王允遭後人唾罵,但蔡邕不識時務,書呆氣十足,小看了王允故遭殺身之禍。王允在奪得權力之後,居功自傲,失控全局,最後被李催、郭汜二軍閥給殺了,自此,內生變亂,軍閥割據,蔡文姬則在兵荒馬亂中為董卓舊部羌胡兵所擄流落至南匈奴左賢王部,強為王妃。在胡中生活了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在統一北方以後,想起了飄落在異國他鄉的蔡文姬,遂派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姬歸漢」。然而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也讓蔡琰名垂千史的還是她的《胡茄十八拍》和《悲憤詩》。以及她後來為《後漢書》做的貢獻。有人想問,曹操為何要用重金迎回蔡文姬。翻閱過歷史文獻後,其中的細節,是這樣。早年曹操在洛陽為官時與蔡邕「有管鮑之好」,比蔡邕小22歲的曹操敬慕蔡邕的才學和信義。蔡邕則推崇曹操的文韜武略,他們之間親密無間,是朋友加師生的關係。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所殺,導致蔡邕被牽連也被王允所殺。這時蔡文姬剛好15歲,已是飽攬詩書的大家閨秀,曹操經常出入蔡府,故蔡文姬對曹操是非常了解的。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的英名已威震天下,此時曹操才45歲。很難說23歲蔡文姬對曹操的敬佩的感情那肯定是有的.毋容置疑的。促成文姬歸漢足以證明曹操是很愛憐。蔡文姬記憶力超群,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曹操想得到蔡邕所寫的史書。
據《後漢書•烈女傳》記載:「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於是蔡文姬當庭背誦眷抄蔡邕藏書四百篇,曹操如願以償。蔡文姬也成了修史的最佳人選,為西晉後人編寫史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其功不可抹。後來蔡文姬被曹操許配給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西晉的奠基人)為妻。大量的文史資料就落入了司馬家族,在此也值得一提。司馬師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途中病死。司馬昭是司馬懿的次子,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晉朝建立後,追司馬師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蔡琰,字昭姬。晉朝因避司馬昭諱稱文姬。本是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人, 卻安葬於藍田。由於其對文史的貢獻,蔡琰也被冠以女性文學家。可能也與其出眾的才華和冰清玉潔的品行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