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偉:我們向網絡小說「借鑑」什麼?

2021-01-07 中國作家網

編者按

21世紀已經過去20年。這20年裡,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高速」「加速」「劇烈」「驟變」「創新」「多樣」來描述世界的變化、生活的變化。文學也一樣,從創作思潮到門類、題材、風格、群體,包括文學與生活、文學與讀者、與科技、與媒介、與市場的關係等等,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如何認知、理解這些變化,對於我們總結過往、思索未來都有重要的意義。為此,中國作家網特別推出「21世紀文學20年」系列專題,對本世紀20年來的文學做相對系統的梳理。

我們希望這個專題儘量開放、包容,既可以看到對新世紀20年文學的宏觀掃描、理論剖析,也可以看到以「關鍵詞」方式呈現的現象或事件梳理;既有對文學現場的整體描述,也深入具體研究領域;既可以一窺20年來文學作品內部質素的生成、更迭與確立,也可辨析文化思潮、市場媒介等外部因素與文學的交互共生;既自我梳理,也觀照他者,從中國當代文學延展至海外華文文學和世界文學,呈現全球化加速的時代,世界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異同。

從文學史意義上來說,20年看文學或許略短,難成定論,難做定位,但文學行進過程中這些適時的總結又非常必要,它是回望,更指向未來。(中國作家網策劃「21世紀文學20年」專題已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21世紀文學20年」專題系列之五:

我們向網絡小說「借鑑」什麼?

文 | 房 偉

經過二十多年發展,網絡文學已成為當代中國重要的文學現象。它擁有海量的讀者,廣泛的閱讀量,強大的資本吸納與文化產業轉化能力。電子閱讀的媒介轉換,使得網文相對傳統文學成本更低廉,生產更迅速,傳播與交流更快捷,網絡文學吸收國外類型文學元素,強化對中國通俗文學傳統、古典傳統與新文學傳統的連結,也形成了對當下生活的想像力和知識能量的爆發,從而使得網文的容量擴展驚人,時空視野闊大。與之相對的,則是網絡文學在藝術上的探索,吸收通俗文學、精英文學和後現代文化多種營養,形成了數百萬字「超級文本」的存在。可以說,網絡文學對精英文學及其背後的文學出版業,都造成了很大衝擊,也形成了反思參照的樣本。那麼,我們可以向網絡文學「借鑑」些什麼呢?

這是個容易引發「爭議」的話題。在網文界看來,不僅中國古典文學,且起源自「五四」的「現代文學」,都被命名為「傳統文學」。希爾斯在《論傳統》中感嘆,啟蒙運動之後,「傳統」的名聲「江河日下」。這種不斷以「傳統/創新」區隔的思維,其實依舊來自現代文學。「點擊量」、「訂閱量」、資本轉化率,似乎成為衡量網文價值的最高標準;另一方面,精英文學領域,以平等寬容態度看待網絡文學,討論小說背後的文化因素與社會含義,研究借鑑其優勢之處,也是比較匱乏的。我們更多看到「網文百分之九十九是垃圾」這類判斷。即使網文研究界,認為網文與純文學可「溝通互補」的學者,也是「非主流」。很多學者追隨網絡產業的定義,更強調自身「媒介特殊性」,無疑更加深了這種隔閡。

為何純文學創作對網絡文學的「借鑑」,有其必要性?

範伯群認為,中國現代文學應是「一體兩翼」狀態,五四新文學與通俗文學,成為互相平衡的「展開的翅膀」。文學史經驗證明,對通俗文學形態的吸納與轉化,也是精英文學發展的必要資源。比如,施克洛夫斯基指出,契訶夫將滑稽報刊「下品故事」改造成有藝術獨創性的「形式完美的作品」。巴赫金則認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復調小說」得益於不高雅的「歐洲驚險小說傳統」。錢鍾書的《圍城》,我們能看到「流浪漢小說」的影響。賈平凹的《廢都》對狹邪小說的化用,《林海雪原》對英雄傳奇的模仿,都是明顯的例子。從發展軌跡看,文學發展會經歷民間俗文學的「文人化」,也就是雅化過程,如唐宋詞、元曲等文類。小說也是這樣。文學的現代轉化中,小說的長度和內容含量,既有利於盈利,更有利於「模擬」生活體驗方式,包含各種複雜意識形態。現代中國小說,在接受西方文藝思想基礎上,實現了小說雅化。不同的是,這種雅化脫離中國古代小說傳統。陳平原認為,「五四」現代小說的發生,是西方文藝移植與小說地位從低向高位移的「合力」而成。現代小說繼承的主要是「雅文化」,即史傳傳統與詩騷傳統。它與從六朝志怪、唐傳奇、宋元話本到明清章回小說的「中國小說傳統」,有著結構上的「反動」。這也是五四之後,小說「雅俗分野」的結構性因素之一。五四之前,儘管小說地位被不斷鼓吹,但依然是「下裡巴人」。五四之後,新文學將「白話」發明權和定義權搶在手裡,並通過文學史、文學教育等諸多手段,將中國古小說傳統打入「俗文學」地位,比如,五四文學家對晚清鴛鴦蝴蝶派小說、黑幕小說的批判,並造成「現代意義」上文類的雅俗分立。

然而,這種「傳統的斷裂」,也造成中國現代小說的「先天不足」,即未能與文類傳統形成良性繼承。「雅俗對峙」的變化,民國初年是「雅興而俗衰」的五四文學崛起,其次是40年代趙樹理與張恨水為代表的「雅俗互滲」,再次是20世紀70年代港臺通俗文學興起。就大陸而言,最新的雅俗之變發生在90年代中期之後、21世紀之初。通俗文學以市場屬性贏得發展生機,儘管有時也以某種「純文學面孔」出現。80後「青春文學」,女性「身體寫作」,已帶有很強的類型文學氣質。90年代末,網絡媒介產生的文學形式,從北美的中國留學生BBS,發展到榕樹下、天涯兩大文學社區,再到起點中文網收費模式出現,盛大文學成立,直到閱文集團上市,新媒介引爆通俗類型文學發展,也很好連結了「中國小說傳統」。穿越、玄幻、盜墓、靈異、洪荒等小說類型內容、文化思維,抑或「擬章回」式「網文更新」敘事結構,都有中國小說傳統的影子,閃爍著蒲松齡式的詭異,還珠樓主式的幻境營造,封神演義式的瑰麗傳奇,三國式的歷史權謀設計,水滸式的暗黑底層描述。網文對中國通俗文學傳統的連結,也對追著西方文學一路狂奔的純文學界,提供了參考價值。

那麼,純文學作者,可以從網絡小說「借鑑」什麼呢?

首先,小說在網際網路新媒介語境下的「知識功能增值」,是網文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小說之所以大行於世,與現代印刷業發展和啟蒙識字率提高有關。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況》中以知識思辨敘事,指稱現代性宏大敘事思維的一個分支。工業革命時代知識大爆炸,天文、地理、海洋、生物、物理、化學、心理學、金融、政治學各類學科蓬勃發展,同時影響到了小說的知識容量。小說走出中世紀羅曼斯傳奇,不再糾纏於神秘傳說、宗教秘聞,而是在「內」和「外」兩個方面,形成啟蒙進步思維。殖民財富想像與冒險刺激,被賦予了現代性味道。十八與十九世紀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尤其看中外部知識描述。比如,福樓拜與巴爾扎克筆下細緻逼真的「巴黎社會」。就內在性而言,二十世紀以後的小說走得更遠,意識流小說興起,文學對心理、夢境與幻想的開掘,造就了很多複雜人物形象與多樣敘事形態。陀斯妥耶夫斯基、託爾斯泰、海明威、君特格拉斯等大師,則致力於將外在知識與內在體驗相結合。然而,卡夫卡、舒爾茨等現代主義先鋒作家身上,內在與外在的分裂對立已異常緊張,也導致了小說空間化等傾向。這種傾向反過來強化文學對現實體驗的索求,甚至出現卡佛這種低詞彙量「藍領極簡主義」寫作。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就看到了「經驗」貶值的危機。一戰之後,人們不再關心外部世界,走向了內心與世界的對立分裂。現代主義走向內心玄想,反映世界的荒誕與不可知,迷戀語言和敘事實驗。

這種傾向發展到「拼貼雜糅」的後現代主義,也導致了「文學類型」的萎縮。「類型學」甚至歸屬於「通俗文學」標配。「文學類型」發達,不僅是文體意識變革,更體現著文學反映現實社會「知識變革」的能力。羅燁的《醉翁談錄·舌耕敘引》在「小說開闢」一章分古典小說為「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樸刀、捍棒、妖術、神仙」八類,顯示了古代中國人的社會知識及其文化想像。晚清是中國文學類型爆發期,梁啓超論及「新小說」類型,分為歷史、政治、哲理科學、軍事、冒險、偵探、寫情、語怪、社會等類型。這表現了晚清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巨大知識變化,比如,寫情小說由古典寫情變化而來,又與個性啟蒙有關;軍事小說乃鐵騎、三分等歷史軍事小說發展而來,又有現代意味;冒險小說與海外殖民有關;科學小說與現代科學知識有關;偵探小說顯示現代複雜人際關係,及邏輯推理的科學思維。

相對而言,現代主義對外在知識發展不再關心,認為是「過時」的現實主義態度。西方現代精英文學的類型萎縮,很大程度歸咎於「內在訴求」與「外在知識認知」的隔離阻斷。21世紀,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出現了新世紀「知識爆炸」,特別是天文、生物、科技、金融、通訊等領域。而我國精英文學的類型變化卻日漸逼仄。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壇形成的「鄉土—都市」知識形態,已不能反映當下世界的巨變。「鄉土」與「都市」依然是文學創作主流類型,並輔之以部分先鋒寫作,而學者小說、諷刺小說、歷史小說,乃至科幻、驚悚、金融等諸多晚清到現代文學時期就有發展的類型,卻很難有「類型的創新」。更令人憂慮的是,中短篇小說出現新先鋒化傾向,而長篇小說創作,出現「史詩」雜糅「後現代」的怪異組合。故事越寫越複雜,敘事越來越晦澀,解構的野心與建構的雄心並存。然而,可讀性越來越差,其對知識性的吸納,不再以「文體創新」與「內容創新」為突破口,而更多表現在「裝置性」知識雜糅與點綴。

與此同時,網絡文學的興起,在知識類型爆發上形成穿越、軍事、玄幻、科幻、奇幻、國術、鑑寶、盜墓、工業流、末日、驚悚、校園、推理、遊戲、洪荒、競技、商戰、社會、現實主義等數十個令人眼花繚亂的類型或亞類型,這些敘事類型還有互相交叉融合的其他變種。類型繁盛的背後是知識爆炸。這不僅體現了當下社會的知識變革,也表現出中國網文對古今中外知識的「巨大熱情」。比如,孔二狗的《東北往事》、獄中天的《看守所》、哥們兒的《四面牆》等「新社會小說」對底層生活的描寫;齊橙的《大國重工》、任怨的《神工》對中國重工業發展的講述,以及何常在的《浩蕩》與阿耐的《大江東去》,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變革蘊含的巨大社會知識變化,都有著令人敬佩的書寫。中國穿越類型小說,表現出時間上跨越原始社會到未來社會,空間上跨越五大洲七大洋的「新天下視野」。衣山盡的《大學士》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的逼真描摹,實心熊的《徵服天國》對中世紀歐洲史的精彩呈現,令人嘆為觀止。就科幻小說而言,咬狗的《全球進化》的「蓋亞意識」、「逆進化」等生物與天文學知識虛構,都很好地將科幻與故事、人物融合在一起。天瑞說符的《死在火星上》,甚至在附錄有數百篇天文、生物、科技方面專著與論文的名單,這都顯示了「新知識」對小說理念的巨大衝擊。

這種「知識對文學的衝擊」,還反映在作者知識背景的分化。網文作者大多出身金融、軍事、醫學、生物、製造業等理工科專業,純粹出身文科的很少,即使是文科,也並非文學類,而大多是歷史或社會學科。精英文學則大體延續新中國成立以來專業作家培養模式。50後、60後作家群,非文科專業向精英文學的流入,還是非常多的。比如,統計學出身的張潔,學電力的朱文,軍事彈道學專業的作家黃梵,商品學和計算機專業的王小波,其他如張承志的民族學學者身份等。這些非文學背景,都豐富了純文學書寫的知識含量和思維方式。而70後、80後,甚至90後精英作家群,這種知識來源的多樣性弱化了。即使非文科出身的純文學作家身上,我們也看到,現代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文學知識的「強大束縛力」。很多年輕作家深陷現代主義、先鋒文學傳統,迷戀隱晦的哲思與語言實驗,對外部世界知識變化不敏感,也缺乏「突破而出」的能力與勇氣。這無疑值得我們反思。

不可否認,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形態,與後工業時代消費主義有關,也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對靜態的代際體驗與地域體驗,包括歷史體驗有關。然而,這種源自戰爭傷痕的現代主義,靜態生活背後的後現代消費奇觀,與藉助網絡媒體與全球化進程進行高速工業化的「中國文化體」,還有著很多差別。中國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超級現代性的豐富性與複雜性,都呼喚著精英文學的變革。特別在長篇小說領域,我們的審美趣味與知識構想,大多受到上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以來,已經經典化的長篇小說的制囿。知識容量的匱乏,導致經驗的匱乏,也導致長篇小說特有的認識社會功能的衰退。這無疑是越來越嚴重的長篇小說危機的內在因素。當然,不少嚴肅作家也在嘗試借鑑科幻、懸疑等類型,探索新的表現領域,也有不少成功經驗,如李宏偉的《國王與抒情詩》、王十月的《如果末日無期》等新作,就借鑑科幻、末日等知識類型,且融入了深刻的哲學思考。但這些作品,目前總量尚少。

其次,網絡文學「想像力」的爆發。這種想像力的發展,不僅表現在虛構人與自我的關係,探索人性深度的能力,也表現在虛構與想像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外在關係的能力。內在性的想像力發掘,精英文學特別是先鋒文學創造了驚人的成績,而在外部想像,特別是人與外在世界的衝突與和解,人與大世界的故事關係的能力上,則是非常不足。這也表現在精英文學的情節能力的退化。情節構造能力是小說基本功,也表現為作家對外在世界的想像性建構。中國有散文小說、詩化小說、哲理小說等諸多淡化情節的分支,而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思維下,有意迴避典型人物、典型環境與典型事件的現實主義創作律令,使得很多作家更熱衷語言實驗、隱喻性詩學營造。但是,在優秀的現代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作品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建構情節、精心構思細節對一個作家的重要性。在卡佛、麥克尤恩、耶茨、安吉拉·卡特等擅長中短篇小說的現代主義作家筆下,也閃爍著令人過目不忘的情節和細節。卡夫卡的《變形記》在甲蟲幻覺的「奇情」中見人性常態,科塔薩爾的《被侵佔的房屋》中詭異的鬼魂入侵,薩拉馬戈的《裡卡爾多·雷耶斯離世那年》的佩索阿與虛構人物的宿命糾纏,也都表現了「情節」這個古老敘事傳統的強大潛力。進而言之,情節能力也反映作家體察社會、了解人性深度、想像世界的能力。虛假蒼白的情節,平庸無力的情節,都是作家缺乏社會體驗性、缺乏想像力的表徵。

網絡文學追求文本衍生的資本性,情節想像能力至為重要。很多優秀網文,不是簡單追求情節刺激,而是吸取純文學在敘事視角、敘事聲音與敘事時空構造方面的某些經驗,創造了極為豐富逼真又異彩紛呈的小說世界。天使奧斯卡的《宋時歸》,發展現代歷史小說情節模式,繼承了晚清以來王少堂、陳士和等說書藝人,以「巨量情節」維持敘事時間的通俗小說傳統。它有「無低谷」的全高潮式敘事模式,小說開場就是危機,且有著不斷的危機衝突,以塑造典型人物與歷史情境。作家還發展了一種「超級情節」,即以核心事件為焦點,結合多重敘事角度與全方位宏大場景描述,極富閱讀代入感。小說只「汴梁驚變」事件,就寫了20萬字,卻精彩紛呈,令人不肯罷手。夢入神機的《龍蛇演義》是新國術技擊派代表作,情節構造能力也非常突出。它融合儒道釋傳統與人體科學,結合現代醫學與技擊技能研究,改變了「金古梁溫」開創的文人新武俠傳統。它的情節特點在於「奇中有奇」、「以奇寫正」,寫實狠辣,又包含對人體機能的合理想像,在對晚清武俠傳統的復古中,結合現代性自我的理解,創造了令人難忘的情節。忘語的《凡人修仙傳》、靜官的《獸血沸騰》、魯班尺的《青囊屍衣》等小說,也都有高超的情節建構。作為深層次探討人性、思考社會與文化的純文學創作,不能單純恢復「以情節為中心」的狀態,然而,網絡文學情節構造能力的提升,也值得純文學創作反思借鑑。對情節能力的再創造,可促使我們反思「近乎無事」,專注於荒誕俗常的現代文學傳統,進而促進我們對「中國故事」的現代主體性的理解。

最後,對網絡文學的「借鑑」,不等於否認純文學存在價值和發展空間。純文學創作與網文有著很明顯區別。「雅俗對立」是現代社會文學意識形態功能與商品功能分離,必然導致的「結構性存在」。比之網絡文學,純文學更易經典化,其「美典」的符號權威價值,是網絡文學難以企及的精神格局,也擁有權威的文學史學術闡釋地位。精美的文字感覺,精妙的藝術構思,細膩生動的描述,與多層次立體化的審美意蘊與思想含量,使之跨越時空限制,加強人類認識社會、反映人生的能力,提供積極的精神滋養與境界提升,塑造民族國家想像共同體意識,也塑造良好的現代人格。相比而言,雖然很多通俗文學可做到雅俗共賞,甚至化俗為雅,但在現代社會文化格局中,由俗入雅,由通俗入經典的過程,還非常困難。

其實,很多網文創作也借鑑了純文學因素。有關網絡文學的調查中,筆者曾問及「哪些純文學作品對網文創作影響最深」這個題目。很多網文作者選擇的都是餘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與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幾部經典小說,除了深刻的思想性之外,其藝術特徵上都有一種比較「利於溝通共鳴」的書寫模態。比如,餘華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中,放棄先鋒文學敘事空缺與延宕、敘事時序變化等「敘事迷宮」手法,而專注於對「敘事頻率」的改造。其「重複」的敘事手法,比如《活著》的多次死亡,《許三觀賣血記》重複性賣血情節,及敘事聲音的「反覆」,符合中國人「重複性敘事」審美心理,如「三顧茅廬」 「三打白骨精」等。路遙的小說,最動人之處在於「底層個人奮鬥」敘事模式。它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浪漫感傷與悲劇的挫折感,又對現實形成有效心理刺激和反思性。這種「底層奮鬥」的故事,也出現在當下純文學創作中,但鮮有路遙式真誠的道德態度與「確認現代自我」的倫理勇氣,反而過分誇大小人物的庸常猥瑣對宏大敘事的消解作用。網文之中,「底層個人奮鬥」故事常被賦予「個體神話」象徵,被轉化為「廢柴逆襲」心理定式,如「贅婿文」亞類型。同時,它也為「網絡現實主義」提供了內在心理機制,比如《大江東去》《浩蕩》等小說,都有這種「小人物奮鬥」的故事。這也符合階層分化情況下,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特殊心理。

任何藝術門類要不斷創新,都須有「海納百川」的氣度與胸懷。縱向關係而言,純文學要積極繼承中國文化傳統,特別是通俗小說傳統;當下借鑑意義而言,純文學應關注網絡小說在新媒介語境下的變化。無論其書寫形式,還是表現內容,網絡文學的變化都可被吸納融入純文學發展的反思。比如,網絡文學的科幻題材對未來的科學想像能力;網絡文學對中國說書人傳統的發展,可用來反思純文學「可讀性問題」;網絡文學豐富的類型模式,也可以提高小說「溝通性」。從晚清梁啓超提倡的「新小說」,到五四小說,直到新時期小說,無論思潮流派還是藝術手法與創作思維,純文學創作對西方的學習借鑑,一直是「重中之重」。不可否認,西方文藝思想是中國文學不可或缺的養料,可進入新世紀,在中國不斷探索現代性道路、不斷展現出成功經驗的今天,僅從西方藝術出發是遠遠不夠的。「精英意識」也導致很多純文學作家過度追求場域意義「稀缺性」,不斷索求文字難度、文體難度、敘事難度。有的作家,以幾百萬字「大河小說篇幅」書寫故鄉精神史,卻流於混亂意識狂想與破碎拼貼的景觀,甚至完全無法形成有效隱喻性。另一種「逆向的先鋒」,則傾向於以敘事空缺、意義空白,抽空現實所指,將之變成「偽裝現實主義」先鋒寫作。這些「擬現實」「擬隱喻」新先鋒寫作,會加深純文學與大眾的「閱讀隔離」,導致讀者大量流失,也會造成自身的封閉與萎縮。

當然,網文還在發展過程中,很多特徵與規律有待於學者進行深度研究,也有待於純文學作家進行有效辨析。「網絡文學」也存在諸多問題,值得警惕與反思。比如,網絡文學文本,強化小說情節能力,也造成「升級打怪」循環敘事的「審美弱化」,及小說語言的粗糙混亂。網絡文學對現實因素的忽略,對遊戲性的過度追求,也導致文本缺乏深層審美與思想意蘊,缺乏反覆閱讀的「經典意義」。網絡文學必須借鑑純文學經典化質素,走向自身的經典化。由此,範伯群教授所言「一體兩翼」良性中國現代文學格局,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本文2020年7月21日首發於中國作家網。

▽「21世紀文學20年」系列專題回顧:

穆宏燕 | 21世紀伊朗文學:文學獎推動下的多元呈現陳眾議 | 新世紀外國文學與研究點厾孟繁華 | 中篇小說20年:文學的新經驗和新空間霍俊明 | 21世紀詩歌20年的備忘錄或觀察筆記:被仰望與被遺忘的

微信編輯 | 劉雅

相關焦點

  • 小說《血色莫扎特》面世 房偉:用小說書寫難以磨滅的血色青春
    2016年從山師調任蘇州大學後,已經成為博導的房偉,科研任務變少,於是又開始寫起小說。房偉說,年過四十,很多青春記憶中的人和事開始頻繁浮現在腦海,「前年我在《天涯》雜誌寫了一組有關70後青春記憶的思想隨筆,寫了我們這代人的個人命運在時代中的飄蕩,《龍門的哭泣》寫的是高考記憶,《生命中的失蹤者》寫的是我的那些或失蹤或去世的同學。
  • 房偉小說新作《血色莫扎特》回首青春歲月,用文學挽留生命記憶
    12月12日下午,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山東籍作家房偉做客濟南想書坊,圍繞小說新作《血色莫扎特》,回首青春歲月,探討時代與人性,與讀者分享小說創作的心路歷程。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方晨作為對談嘉賓出席活動,在場的眾多高校學生和熱心讀者參與了話題互動。
  • 房偉《血色莫扎特》:隱秘角落裡的無望與光亮
    日前,「隱秘角落裡的無望與光亮——房偉《血色莫扎特》新書分享會」在南京萬象書坊舉行,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彬彬,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普光,與作者房偉圍繞《血色莫扎特》,回首青春歲月,探討時代與人性,並就學者與作家的關係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 他在寫作中的精神還鄉——房偉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分享會在...
    此次小說分享會,由山東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王方晨擔任對談嘉賓。活動圍繞著學術與寫作的關係,時代記憶與現實思考等話題展開,近百名在濟高校的青年學生,文學愛好者參加。房偉,籍貫山東濟南,曾於山東高校任教多年,現為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知名青年學者。在分享會上他與濟南讀者進行交流,並表示要努力搞好創作,不辜負家鄉讀者的期待。
  • 知識還是經驗,青年寫作最依靠的是什麼?
    大家認為,網絡文學通過講述很多玄幻、神奇的故事將讀者帶離現實世界,忘卻煩惱;而傳統文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優秀的傳統小說讀起來很痛苦,逼迫一個人對現實生活進行反思,思考人生的意義。王威廉以自己的經歷作比喻,兒時讀《故事會》、武俠小說,情節雖然激烈好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都忘記了,而當時無意中讀到的《鬱達夫全集》則讓他的內心得到平靜。
  • 房偉長篇新作《血色莫扎特》,打撈時代轉型中的記憶和聲音
    「隱秘角落裡的無望與光亮——房偉《血色莫扎特》新書分享會」日前舉行,回首青春歲月,探討時代與人性,圍繞房偉新作,與會嘉賓展開對談。小說打撈著時代轉型中的記憶和聲音,語言簡潔平實,又不乏鋒利如刀的情感衝突描述,既有冷峻的現實社會剖析,也有青春氣息的感傷與真誠。「《血色莫扎特》雖然是一部以青春記憶為特色的小說,但它能夠把這幾十年來中國重大的社會現實都寫到作品當中去,我覺得這是《血色莫扎特》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所以這部小說不僅僅是一代青年的成長史,也是這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史。」
  • 長期閱讀網絡小說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好不好?
    網絡小說是一種新興的閱讀方式和閱讀體驗,而且隨著這麼多年網絡文學的發展,網絡小說早就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對於很多朋友而言,網絡小說更成為了很多朋友生活的一部分,那麼,長期閱讀網絡小說對我們的生活好不好呢?筆者就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 「2013年河北網絡小說大賽」評選活動啟動啦!
    長城網6月14日訊(李麗紅)昨日下午,河北省首屆網絡文化節系列活動之」2013河北網絡小說大賽「正式啟動,即日起歡迎廣大文學愛好者踴躍報名參賽。  本次大賽由河北省委宣傳部和河北省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聯合主辦,河北省作家協會、河北出版集團和長城網承辦。此次大賽即日起將持續5個月時間,其中網絡短篇小說、網絡中篇小說同步開始徵集。
  • 我要做皇帝:5本後宮向皇帝流網絡小說推薦!
    網絡小說中主角穿回古代當皇帝的小說不少,也有好些小說的主角本來不是皇帝但通過一番奮鬥後最終當上了皇帝的。這種類型的網絡小說已經多到足以稱之為一個流派,就叫「皇帝流」。小編今天就推薦其中比較經典的幾本小說給大家!
  • 向書荒朋友們推薦的五本值得一看的網絡小說
    隨著網絡小說的興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手機看起了網絡小說,小編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網絡小說都是採用的連載模式,加上更新的也不快,所以小編也和很多書迷朋友們經常都會出現書荒的情況。今天就由小編向書迷朋友們推薦幾本小編目前正在追的小說,希望書迷朋友們能夠喜歡。
  • 網絡小說激活女性成長類型書寫
    而與此同時,隨著網絡文學的繁榮,成長母題受到眾多網絡女作家和讀者的喜愛,成為現實題材網絡女性小說中頗為常見的一個創作母題。它延續了傳統紙媒現實題材女性小說的部分創作特色,並借鑑傳統通俗文藝一些創作理念和技巧,同時又結合網絡文學作為網際網路文藝形態的新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敘事模式與敘事策略。這些網絡文學作品以靈活多變的方式,快速地反映現實生活和女性的心理需求。
  • 5本紅極一時的網絡小說,老書蟲百看不厭,新書蟲慕名而來
    很多朋友都愛看網絡小說,但是小說看多了,眼界就高起來了,不知不覺就書荒了:「感覺現在沒啥書看了,真的很難受啊。」書荒別發愁,今天給大家盤點5本紅極一時的網絡小說,老書蟲百看不厭,新書蟲慕名而來。第5名,三戒大師《官居一品》。
  • 誰說網絡小說是垃圾?劃重點!高考作文素材來了~
    小編周圍有喜歡看小說的,也有對網絡小說嗤之以鼻的。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糟粕,但也有很多我們值得借鑑的東西,特別是一些神仙作者的神仙文筆,有時真的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其中有很多句子也是很有深度的,我們可以用到自己的文章裡,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語錄吧~
  • 研討網絡文學屬性和特徵,探索轉型升級新途徑
    這就是我們要開這個會議的根本宗旨。胡邦勝要求網絡文學理論評論要積極作為,加快推進建設符合網絡文學特點的評價體系和評論標準。當前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涉及網絡文學本體的理論成果相對較少,對網絡文學是什麼等本體論問題缺乏共識。
  • 不出名卻好看的網絡小說,口味小眾,獻給書荒的你
    很多朋友喜歡看網絡小說,只是看多了小說後,眼光就高了,一般小說就看不下去了。簡而言之,老書蟲就書荒了。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小說16年的老書蟲。書荒的朋友,記得關注我,我每天給大家獻上好看的小說呢。今天我獻上不出名卻好看的4本網絡小說,口味小眾,獻給書荒的你哦。
  • 6位網絡小說至高神「我,三天,風神語」,他們的封神作品是什麼
    6位網絡小說至高神「我,三天,風神語」,他們的封神作品是什麼看網絡小說,當然要看網絡作家們的封神之作才是最為經典的,因為很多網絡作家也就是因為自己的封神之作,才一躍成為網絡大神的。今天給大家說說6位網絡小說中的至高神作家我,三,天,風,神,語」,看看他們的封神作品是什麼,你們有看了幾本?第一位,我,作者我吃西紅柿。我吃西紅柿的封神之作為《盤龍》,《盤龍》一書可以說是非常的精彩,作者以戒指的名字盤龍戒,展開了劇情。
  • 有人說電影《後來的我們》毀三觀,那是你沒看過這些網絡小說劇情
    電影《後來的我們》上熱搜了,不過不是以電影票房第一的形式,而是以「後來的我們退票」的字眼。其實小編要說句公道話,那部分要求退票的量只佔很少一部分,就算去掉這一部分,這部電影還是穩居目前票房的第一啊。對於第一次執導電影的劉若英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
  • 書荒的時候讀什麼網絡小說呢?這十本劇情精彩的小說,值得一讀!
    現在待在家裡,讀網絡小說是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可是有的朋友又說了,沒有什麼可以看的網絡小說啊!也不是不想看網絡小說,只是書荒,找不到可以讀的網絡小說!書荒的時候讀什麼網絡小說呢?這十本劇情精彩的小說,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