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暉較少作出預知判斷,而是把運營一家公司的商業邏輯歸在更高等級的「自然法則」之下。明確的是,他更加快速且直接地掌握著「人」的資源——他們決定了內容的方向和質量——並在煥發的「場景」中不斷更新表達。並行的兩條線相交,最終可能會為摩登天空撬開「內容+消費」的生活方式賽道。
作者 | 王亦璇
摩登天空是一間「長出來」的公司——業務線是不斷生長出來的,而不是安裝進去的。
過去20多年,摩登天空首先是音樂公司,而後是經紀公司。再近幾年,它又「跳脫」出傳統公司的敘事範疇,更貼近於年輕人言傳之間的「生活方式」——音樂節、潮玩周邊、主題空間和設計廠牌,以及還在策劃中的多個項目。
不過,怎樣生長?
直到去年,沈黎暉還認為,摩登天空不僅是音樂公司,甚至就不是音樂公司。當時的發布會主題被定為「Music Plus」,Music和Plus各佔一半,內容佔比得是1:1的關係。進入2020年,這位不喜歡被稱作「教父」的摩登天空創造者明確,內容、音樂才是引領和基礎。「我們是內容公司、音樂公司,一個以人為「1」的公司。」
這是沈黎暉運營摩登天空的第三個階段。摩登天空23年,沈黎暉有一半時間都用來籤音樂人並「打造」他們。從新褲子、超級市場到重塑雕像的權利和五條人,這個公司在不同時代都曾留下烙印。之後,沈黎暉忙於為音樂人找尋舞臺,也想讓更多人聽到摩登天空的音樂。2009年,把「音樂節」這一概念帶到普羅大眾生活中的角色被命名為「草莓」——一個能容納好幾百萬年輕人「歡呼」的場景。
如今,管了上百號音樂人的沈黎暉曾不止一次提到,摩登天空這艘「船」大了。他仍未間斷地發掘著內容產業中最小的「經濟單元」,也是供應鏈最為源頭的「人」。實際上,摩登天空越往上長,它越需要更多「酷」的場景來承載「人」的表達。
沈黎暉決定在2021年讓一件事兒落地——他想了五年——做綜藝。這是一檔名為《草莓星球來的人》的戶外音樂節競演真人秀,被外界看作是音樂人進入摩登天空的「面試」。沈黎暉還不確定,這檔節目將來會處在怎樣的位置,又會不會影響摩登天空。但有一點很清楚,沒有其他人能讓戶外、原創、音樂節這三要素同時和「綜藝」發生聯繫。節目還未上線,沈黎暉已經常用「勇敢的一步」、「重要的一環」來賦予它意義。
左右手皆「草莓」,沈黎暉跑通了。「草莓星球來的人」將在比賽後直接登上草莓音樂節的舞臺。而無論綜藝或音樂節,都成為了產出新鮮內容的新鮮場景。
沈黎暉較少作出預知判斷,而是把運營一家公司的商業邏輯歸在更高等級的「自然法則」之下。明確的是,他更加快速且直接地掌握著「人」的資源——他們決定了內容的方向和質量——並在煥發的「場景」中不斷更新表達。
並行的兩條線相交,最終可能會為摩登天空撬開「內容+消費」的生活方式賽道。
01 | 經濟單元
沈黎暉喜歡拿電影與音樂做對比,前者是工業化程度極高的產業,而音樂人則分散各地。
打開摩登天空的官方網站,195組音樂人在列。有從摩登天空還是地下室時期就一路跟隨的老牌樂隊,也有Tizzy T、萬妮達、滿舒克等新生代說唱音樂人,甚至還有張曼玉、伊能靜、陳冠希——一些可能從未曾想到的名字。
過去,幾乎所有關於摩登天空的評價都最終指向「酷」。包括從清醒樂隊時期的皮夾克開始,到十幾年如一的黑框眼鏡和當下喜愛的膠囊咖啡,沈黎暉本人也表現得新潮且現代。但「剖開」摩登天空的炫酷外表,一間公司圍繞內容生產的最重要元素是「人」。
2020年是摩登天空「豐收」的一年。他們宣布籤下諸如伊能靜和秦昊這樣的頭部藝人,也把發展腰部藝人變成了核心。千禧年前後出生的音樂人幾乎同時「浮」了出來。「他們有很好的家庭條件,很多人學了科班,製作音樂的審美也還不錯。」
對「人」的情懷常與商業思路並行。在布局2021年工作計劃的時候,沈黎暉說了一組排比句,「如何籤到更好的音樂人,如何創造一個新的機制,如何能夠讓我們這個組織敏捷地發掘到真正優秀的代表新一代的artist。」
沈黎暉挺相信,人不需要統一的思想,每個人也都有他的角度,「如果我們把人做核心,他的那種創作力,總能給摩登天空帶來些什麼。」 伊能靜被經紀人帶來摩登天空時,雙方都不明確這道「題」怎麼解。直到秦昊被「拽」了進來,一個典型的合家歡場景浮現。沈黎暉想了想,也不在乎外界的風言風語,「小草莓」就能和他們發生聯繫。
把音樂人稱為sku,沈黎暉一直也不會反對。在摩登天空內部,他們更習慣於用另一個詞——「經濟單元」。在2021發布會上,開場沒多久,熒幕上出現一棵大樹的形象。沈黎暉描述這棵大樹,「內容就是一棵樹上的樹杈、樹枝和樹葉,綜藝、音樂節、和設計,其實是樹幹,在支撐內容被架構起來。」在這其中,音樂人就是一個個小的「單元」——多樣、有特點——又決定了內容產出的方向和質量。摩登天空要成為能聚集「散落在各地的音樂人」的角色。比如,它從未停止「尋找新的音樂人」。
2019年成立的廠牌白貓洗衣店就是好的例證之一。「白貓」的準入門檻明確 : 5年以上的樂隊,通通不要。沈黎暉也想得清楚,講究「情懷」的老人們,去《樂夏》就挺好。「那裡有篇幅給到(故事),講這講那的。」
對於即將要推出的綜藝《草莓星球來的人》,沈黎暉不想讓老音樂人來參加。在這檔還沒播出就已經聚集了百萬「草莓粉」的節目裡,他不在乎音樂人從哪兒來,現在有多少粉絲。細數過去二十多年的「摩登人」,「前後大概有200多個吧,70%以上都是在摩登發了第一張專輯。」
「中國那麼大,音樂人那麼多。出第一支單曲之前,尤其在更早期,誰來認同?」
沈黎暉不追求快消品式地打造音樂人。十多年前,他去倫敦時正值綜藝真人秀《Pop Idol》大火。在Virgin音像店裡,偶像們的唱片被放在最顯眼的堆頭位置。這種火爆隨著節目熱度散去開始急轉直下。大約半年後,沈黎暉又去逛這家店,「pop idol們掉進了減價區,唱片大減價。」
沈黎暉始終地記著這件事,他開始琢磨,在自己新搭建的綜藝場景中要如何「反制式」。他回憶過去的獨立音樂人們,「許巍、樸樹,如果在他們還未出道之前就把他們塞進賽制裡,那連話都說不清,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他們是不好的音樂人嗎?被一種屬於摩登天空的審美或標準「左右」,沈黎暉說,《草莓星球來的人》會是新鮮模樣——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他們的個體表達、由音樂創作決定「高下」。
《草莓星球來的人》的搭景也將1:1地還原草莓音樂節的舞臺。沈黎暉不太評價市場上其他公司的選人順序,對他來說「都無所謂。」 但在摩登天空,音樂是永恆的「1」,綜藝是必要的一環曝光,也是發現人的工具。「我們應該把觸角伸到更前沿的地方,觸發更有意思的人。這是適合行業的機制,也是屬於摩登天空的機制。」
02 | 標準動作
沈黎暉看好視頻這一介質,摩登也需要做一檔綜藝。
早年間,他已經發覺到獨立音樂人綜藝化的缺失。節目停留在電視臺,《快樂男聲》、《中國好聲音》還正當紅。民謠也處在風頭之上。宋冬野、馬頔和阿肆先後進入大眾視野。
他們不太適應傳統意義上的綜藝。被選秀翻唱過的《董小姐》和《南山南》,反向為創作者本身提供了流量。「當時想讓馬頔去好聲音總決賽,當表演嘉賓,我覺得可以。」沈黎暉回憶說,但馬頔拒絕了,「經紀人反饋回來,還是不合適。」
時間再往前,沈黎甚至記不清何勇還是張楚,去到了《快樂大本營》還是《天天向上》,氣場、語境都「很尷尬,各方面設置就不是給這些人的。」
沈黎暉那時候就想,「我們自己可以嘗試做一個。」
沒有誰比摩登天空更適合做這件事。從1996年推出超級市場樂隊、1998年為新褲子樂隊發行首張專輯《新褲子》開始,摩登天空籤約樂隊、獨立音樂人,給他們發行唱片,並逐漸成為了國內音樂人們最熟悉的label——二者的氣質也相對貼合。
2010年,新褲子「出走」摩登天空,當年的草莓音樂節表演位被果味VC替代。一年之後,「回歸」了的他們在新歌中唱:我們不是晚會明星,我們不在Modern Sky。但主唱彭磊轉頭又坦言,「還是摩登天空最適合我們。」
2007年誕生的摩登天空音樂節,成為正在走向第12年的「草莓」,大眾化的音樂節和通州運河公園的大草坡已成往事,沈黎暉想著怎麼還能把「摩登」和「草莓」再向外延伸場景、再向內服務於人,「就做和草莓相關的綜藝。」
沒有經驗的起步很快就走上了持續兩年的彎路。投了錢、做了孵化,想好要做新的模式——綜藝得搬到戶外,但節目製作的門檻並不低。甚至於,「做第二筆投資的時候,把第一筆就』扔』了。」
「時間點沒對上」,計劃隨之擱淺。「在商言商」的沈黎暉一直觀察著市場變動。
沈黎暉向不同的採訪者都講過一個故事。2017年,《中國有嘻哈》誕生。在此之前,綜藝一直被視為網際網路公司對長視頻領域的入局被看作其中「顛覆」電視臺模式的一種嘗試。愛奇藝曾在選擇「偶像」或「說唱」之間躊躇長久,直到他們注意到摩登天空旗下說唱廠牌M_DSK——音樂節、商演,到處都有了它的影子。
這是「摩登改變綜藝」的最初始意義。摩登天空沒有吸引綜藝本身的改變,但是從內容和人兩方面,改變了整個產業。而沈黎暉對這句話的定義更為簡單。「有人開始去追這個賽道。」
《中國有嘻哈》讓真人秀綜藝模式在國內真正興起,一大批說唱歌手從「地下」進入大眾視野。沈黎暉回憶說,「比如Tizzy T粉絲特別多,給我們折騰得夠嗆。」
兩年前,馬東想要策劃一檔關於樂隊的節目。沈黎暉當時覺得,終於遇到了懂行的「玩家」,二人一拍即合,才有了今天的《樂隊的夏天》。這幾年,在沈黎暉看來,「飯圈」好像成長了,綜藝也在往原創音樂上發展。「隔閡和鴻溝變得沒有那麼深,有嘻哈是開始,唱作人和樂夏又做了鋪墊。」
最代表獨立音樂、原創音樂的摩登天空,遇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市場。或者說,他其實一直在等待「出手」的時機。他常把綜藝看作是摩登天空的「標準動作」去思考。
疫情期間,沈黎暉在家裡頭腦風暴,《草莓星球來的人》被提上日程。「盤子」更大了。「樂隊,說唱,獨立音樂人,是更綜合的原創賽道。」
十二月的摩登天空2021發布會現場,以Modern Sky的標誌色黑白為主,一顆嬌豔的粉紅色草莓環繞行星軌道出現在大屏幕上。發布會設置了「圓桌對談」環節,從擁有「草莓」IP的摩登天空,到視頻平臺優酷和承制方沐光時代,不同「方向」來的大家圍坐在一起對《草莓星球來的人》進行熱烈的探討。
沈黎暉坐在第二位的順序,他身旁的「中心位」留給了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大麥總裁李捷。沈黎暉很明白一點,優酷在當下或許不是最佳平臺選擇,但大麥是與草莓音樂節深度關聯的重要夥伴。「如果把大麥、或者阿里整個拉動來看,我覺得也是一個機會。」
這可能會成為「摩登改變綜藝」的更深層意義——《草莓星球來的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綜藝模式——人、場景、運營都歸摩登所有,它是真正的大贏家。換句話說,《草莓星球來的人》是場景化音樂的內容,而沈黎暉要從供應鏈源頭抓手,在綜藝的協同作用之下,把「草莓星球來的人」無縫銜接地送到草莓音樂節去。
沈黎暉承認,從誕生那天起,選秀就主導了中國的主流音樂產業。2015年,《人物》雜誌專訪沈黎暉。文中寫道:草莓音樂節的成功把沈黎暉推至了一個高位,如今摩登天空是國內最大規模的新音樂獨立唱片公司。
其後五年,「分羹」選秀的人只多不少,長視頻平臺成為規則的新制定者。但沈黎暉和摩登天空仍身處高位,後者也依舊是國內最大規模的新音樂獨立唱片公司,並掌握了綜藝節目供給的絕對話語權。
沈黎暉有時會打趣,「如果我們不同意馬東,不放這些人(樂隊)去樂夏,那樂夏也辦不了。」 他也清楚摩登天空的「壟斷」地位,「摩登天空是音樂公司、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再加上綜藝這樣一個短期流量很大的切口,其實很難有一個這麼完整的鏈條(出現)。」
03 | 自然生長
聖誕節後第二天,以「Hi,我也在」為主題的草莓音樂節,就要落地廣州、福州,這是今年的第9、10場線下草莓音樂節,還不包括其他摩登天空旗下的小草莓家庭日、山海音樂節和五百裡音樂節。
在過去的11年,有600多萬人次來到過「草莓」。2018年以「ME」為主題的音樂節像是多年以來的結點——個性是「草莓」永恆的話題。「好像有點不屑,或者說感覺自己很酷,強調每個人的孤獨。」
但沈黎暉說,「草莓」是一個需要循環思考的創作之事,他享受這種升級的過程。
「循環世界」之後,沈黎暉在定主題這件事兒上放了權。2020年到來前夕,他只提供了一個概念:「共性」代替「個性」。他有時上網,看到了好幾次因為草莓音樂節「結緣」的例子,突然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音樂節可以把人與人更多地聯繫在一起,你有很多的時間決定做什麼,和誰一起。」
疫情放大了「一個人」的焦慮,人們有些迫切地想回歸外界。在整整10個月的停工狀態下,「Hi,我也在」變成了「Hi,我也在家」。線上的演出場景很快地搭建起來。從創意到現實,「宅草莓不是音樂節」只用了4天時間策劃籌備。
為期12天的兩季「宅草莓不是音樂節」有154組音樂人參與,其中絕大部分音樂人都拿到了隔離期間的第一筆演出收入。之後4個月,在這一基礎之上,摩登天空又和13家頭部網際網路平臺陸續達成合作。「網」鋪開了。
於摩登天空來說,「由B端的商業化方式實現變現,再提供給C端用戶更多產品」是有些難度的項目。但沈黎暉沒有顯得焦慮。他形容公司「小而美」,只要掌握到大量的人,隨著不斷更新的場景變換身份是自然發生的事。
在摩登天空的語境中,城市和消費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
2019年夏天,摩登天空旗下創意廠牌MVM在朝陽大悅城打造了潮流主題街區UNI_JOY。沈黎暉把它定位為「摩登天空聚能場」,音樂在其中扮演「血液」的角色。沈黎暉說,C端用戶並非全都重要,但「草莓」中的音樂人連接起了樂迷,而由音樂所觸發的多維度表現,也連接起了UNI_JOY中的每一個消費者。
2000㎡的空間被13個品類各異的店鋪所填滿。服飾、潮玩、運動、設計和藝術分門別類。而由MVM廠牌所打造的首個商業體品牌概念店、首家線下零售店「摩登天空|MVM」也就地落成。
後來,當「城市主理人」計劃的合同放在沈黎暉的辦公桌上,他沒怎麼猶豫就籤了。「自然法則」之下的生長邏輯一以貫之,「人+場景」構成了摩登天空得以一直追求「酷」的底色。沈黎暉看中了長沙,他要在當地打一個樣本。
「這城市現在很有活力,我們想要更多地吸收當地的資源。」 沈黎暉見識了不少跟長沙本地創作有關的「厲害」年輕人,不光是音樂,還有藝術、插畫這些活躍的領域。他的意思明顯,「為什麼我們不讓這些人跟摩登產生更多聯繫呢?」
立體的場景主導了貫通的業態。高度凝聚核心用戶,是城市對於摩登天空的另一重意義。「落地在一個城市,離我們更近的用戶在那,能不能把他們也通過音樂節、演出、party連接在一起,把他們再整合。」 新的創意、創作不斷融入,「內容靈活地就跑到了消費端。」
以2020年為開端,沈黎暉對城市還有一些具體的想像。上海的club準備在年底開業、摩登天空的酒店也正孵化。之後,摩登天空還要做音樂公園、做線上線下的遊戲聯動。
項目還需要時間落成,但沈黎暉也不太著急。他更不擔心賺錢,覺得「事情發生之前就算帳」是件沒必要的事兒。當下的沈黎暉更專注於以人「玩轉」摩登天空:把想做的事情混合在一起,把做創作的人放在一起。大家一起吃飯、一起喝酒、一起認同,就能一起成長。
遵守「自然法則」,有時相信現實之外的東西,沈黎暉說摩登天空有「未來感」,但他從不去想三五年之後會發生什麼。對公司最大的IP,草莓音樂節的規劃,也是以「一年」為時間單位結點去思考的。
擁有穩定的音樂人供給和數百萬忠實的「草莓」用戶,摩登天空還在把握場景。與對空間和周邊消費品的嘗試一道,構成了摩登天空嘗試「消費」的基礎條件。
沈黎暉相信屬於摩登天空的底層邏輯——音樂和內容的長線價值,這也會讓他的公司走向更為寬廣的維度。「我們的經歷和過往,就是這麼慢慢地長出來的。」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