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神醫華佗曾被曹操,關羽請去醫治疾病。後世之人並不知道,在當時算上華佗在內的神醫一共有三位,另兩位便是張仲景和董奉。後世之人多因華佗想對曹操做開顱手術之事,而更了解他。華佗被我國中醫學界譽為外科聖手,醫術十分高明。由於華佗醫術精湛,聲名遠播,曹操便想請他為自己治療頭風之疾。曹操的頭風病是在早年患上的,到了中年時期,每當頭疾發作,曹操都會感到心神慌亂,頭痛難忍。曹操請過許多名醫為自己治療頭疾,但效果卻並不明顯。
曹操初次請來華佗時,華佗只在曹操頭部穴位刺了幾針,曹操頭痛情況不但有所緩解,頭腦還變得更清醒了。但在華佗看來曹操的頭痛之疾只能長期療養,並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治癒,根除。小說《三國演義》所寫的橋段是:華佗本想通過開顱手術,來治癒曹操的頭疾,但實際操作性卻沒有依據可循。古代醫療技術十分落後,按照古人的認知程度來進行判斷,恐怕都會覺得這是斬首之刑。而華佗卻只從醫生的角度出發,覺得自己給曹操進行手術,是有一定成功機率的。
根據書中記載,華佗認為自己可以先用麻藥麻痺曹操,隨後再用刀斧避開頭顱,取出腦內的風涎,隨之曹操便可痊癒。曹操覺得華佗所說根本是天方夜譚,生性多疑的他更是懷疑華佗是不懷好意。甚至曹操還認為華佗是蜀國派來的奸細,想要趁機謀害自己,最終曹操選擇了誅殺神醫華佗。按照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華佗的手術方案,風險的確很大。東漢時期的華佗,到底能不能成功完成這場手術呢?
不可否認,華佗確實醫術高明,而且他還有幾十年的行醫經驗。但在三國時期,刀具的選材還多是生鐵與青銅。即使華佗醫術再高明,當時也沒有支持他完成手術的器具。另外在那個時代,也不可能有絕對無菌的環境。《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他能杜撰出開顱手術的橋段,想必是他目睹過這一幕。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中,根本沒有開顱手術成功的先例。即使元末明初時有一位名醫,完成了開顱手術,那他不還得名聲大噪,名留青史呀?
沒有開顱手術取得成功的史料記載但小說作者卻又杜撰出了這樣的橋段,就說明古代醫師,曾做過這樣的手術,但受制於環境,技術等因素,手術未能取得成功。所以後世歷史學者才會評價,即使曹操同意了華佗的治療方案,曹操也會當場死亡。那為何小說的作者要設計這樣的一個橋段呢?這還要從曹操發現衣帶詔說起。發現衣帶詔後曹操異常惱怒,他不但誅殺了參與其中的所有大臣,就連國丈董承以及懷有身孕的皇后他都沒有放過。
此事發生後曹操進一步將獻帝架空,並自封魏公。而在曹操麾下卻有一幹臣子,對曹操的所作所為極其不滿。對他有所不滿的臣子中,就有他最倚重的謀士荀彧。荀彧叔侄,是名副其實的保皇黨,效忠的對象是大漢皇室。正是因為衣帶詔的發生,讓曹操和謀士荀彧開始離心離德。這也是為何後來赤壁之戰發生時,除賈詡稍作提點外,曹操身邊一眾謀士,沒有點破火攻之計的原因。荀彧從曹操最倚重的謀士,變得和曹操離心離德,這就讓曹操變得更加生性多疑。曹操拒絕了華佗的治療方案,其實是小說作者為了凸顯,晚年曹操生性多疑,剛愎只用的性格。
在華佗為曹操治病前,還發生了一些事。曹操收到了東吳送來的關羽頭顱。在見到關羽頭顱時,曹操表現得有些洋洋得意。早期的曹操十分欣賞關羽,關羽更是曾放過曹操一馬。但後期面對關羽首級時,曹操卻表現得有些洋洋得意,這就說明此時的曹操已經性情大變。隨後在埋葬關羽首級返回府邸的途中,曹操又不信邪的劍斬榕樹。誰曾想榕樹流血,噴了曹操一臉,讓其病情有所加重。
面對關羽首級洋洋得意,劍斬榕樹,拒絕華佗,這些其實都是小說作者在暗示,此時生性多疑,性情大變的曹操已經不是昔年的梟雄,他已經變成了一個自私,在自己的世界裡癲狂舞劍,防備身邊人的人。自取滅亡的瘋子,只有一個結局,那便是無藥可救,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