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傳播途徑拓寬,人類對未知事物的認知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在各大平臺天文愛好者與宇宙探秘者發布了各種新聞與視頻,完全顛覆了大家對世界的認知,從而一些19世紀中葉的理論在不斷的被質疑,達爾文的進化論也存在理論缺陷,例如:缺少過渡性化石、地球的年齡問題、無法解釋自然選擇之類,到底人類的進化是教科書學到的嗎?或許只有科學家進一步的探究給出我們答案了。但一些新的理論不斷充斥著我們的對宇宙的猜想,天狼星魚人、阿努納奇人、尼比魯星球、蘇美人文獻以及對山海經的解讀在眾多愛好者的探索中不呈現在我們眼前,或許你覺得這些只是人們的猜想,但事物存在就有他的原因,壁畫與文獻從就可以證明其存在,只不過人類在解讀中會出現主觀臆斷的成分,我們也無法分辨其內在的含義。《普羅米修斯》就是這樣一部人類對起源的猜想科幻影片,雖然它是講述《異形》的起源,但從故事主題揭示了人類的起源。
《普羅米修斯》上映日期: 2012-09-02(中國大陸) / 2012-06-08(美國),故事發生在地球,公元2089年。在某次英國蘇格蘭斯凱島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一件外星文明的遺蹟,原來地球上的人類其實是被一種更高級的外星種族製造出來的,而這個外星種族就是當年在第一部《異形》電影裡出現的異形飛船上的"太空人"(space jockeys)那個種族。他們還改造了地球環境以使之適合人類生存。這個外星種族被人類當作神和上帝來崇拜,並被世界各地的人們編織成了神話世代流傳。
當人類在這些超古代文明中發現了他們星球的坐標後,為了與自己的創造者進行第一次接觸,人類造出了"普羅米修斯"號飛船,飛向這個星球,我們稱之為"天堂"(Paradise)的星球。
"天堂"位於Zeta Riticuli星系,人類花費兩年多的時間終於來到了"天堂"但是等待他們的並不是熱烈的歡迎,而是殘酷的考驗,在地下洞穴中人類發現了造物者們的遺骸,在遺骸中確認了人類與創造者之間的基因聯繫,但隨後也在洞穴中發現了有機物質,且有機物質開始變異,形成早期生命體狀態,並且開始襲擊人類。
而後人類在人造人大衛的帶領下發現了原來這洞穴是一個宇宙飛船,而且造物者中還有存活者,但在人類與造物者接觸後卻遭到了造物者的襲擊,並且發現這些有機物質都是生物武器,而創造者的最終目的地居然是地球,為了防止這些可怕的生物武器前往地球,於是人類用普羅米修斯飛船撞毀了升空起飛準備飛往地球的創造者飛船。
最後剩餘的人類(shaw)與某位造物者搏鬥,搏鬥中造物者被有機生命體抓住後寄生,人類(shaw)乘機逃出,與人造人大衛飛往真正的造物者星球,而最後那個被寄生的造物者胸腔中生出了第一隻異形。
從導演的角度看,Zeta Riticuli星系的外星人就是普羅米修斯,被稱為「工程師」的他們創造了人類,但害怕人類這種智慧生命超越他們,他們是造物主但將人類作為試驗品而已,人類只是他們完善自己的一種工具,看到人類製造出了新物種,其智慧與能力無限接近他們或許會超越他們時,唯一的辦法就將其毀滅,這就是宇宙的生存法則,或許現實中的我們也是這樣被圈養的試驗品,只是我們對未知的世界並不了解,宇宙的年齡是138.2億年,我們人類文明才短短七八千年,相比較宇宙的先進文明我們不過是嬰兒,未知的宇宙、人類的起源還需要科學來不斷發掘證明。
《普羅米修斯》這部電影劇情完整的解讀了人類的起源,其實我們可以將電影假設為真實存在,劇中的故事就是人類的產生與進化,Zeta Riticuli星系的外星人就是人類的造物主,他們為什麼創造人類?在劇情中他甦醒後為什麼又要去摧毀人類?一系列的謎團等待解答,導演將電影取名為《普羅米修斯》來自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名字的意思是「先知」。普羅米修斯與雅典娜共同創造了人類,並教會了人類很多知識。當時宙斯禁止人類用火,他看到人類生活困苦,幫人類從奧林匹克斯偷取了火種,因此觸怒了宙斯。
藉助美國宇航局的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新獲得了"嬰兒期"宇宙迄今最精細的照片。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新的依據。根據這張照片,科學家"精確地測量出了宇宙的實際年齡大約是137億年"。 他們根據新照片得出的測算結果顯示,宇宙年齡約為137億年,這一結果的誤差率僅為1%,是獲得的最高精度;在構成上,宇宙中 可見物質佔4%,暗物質比例為23%,剩下的73%全部是暗能量;另外,從幾何結構來看,宇宙是"平坦"的,並將永遠膨脹下去。上述結果使天文學家們倍感欣喜。研究小組成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施佩爾格爾認為,這張照片回答了過去20年來驅動宇宙學研究的一些最重要問題,包括"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原子"以及"宇宙年齡究竟有多大"等。從上面的科學依據可以得知浩瀚宇宙如此廣闊,人類只是其中的滄海一粟,人類科學對宇宙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對地外生命的探索也只限於概念,雖然這些年間也出現了很多新聞與視頻佐證外星人的存在,但官方以實物的形式報導少之又少,到底人類是否已發現地外生命,我們不去深究原因。
我們只從客觀存在的方面探討,數字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宇宙中存在多少個星系一直都沒有準確數字,即使到現在我們觀測過的都不超過可觀測宇宙的千分之一,但根據我們觀測過的天區的星系平均密度普適到可觀測宇宙,那麼我們將得到一個龐大的數字,大約存在數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都如銀河系有著數千億顆恆星,其中類地行星在宇宙間的數量非常之龐大,完全無法統計。如此龐大的空間內,我們試想人類是孤獨的嗎?無論從宇宙的年齡還是範圍,都不難理解一定會有高於人類的生物存在,不可見只是存在的模式不同,或是限於科技水平,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也在深入研究自身,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過程,目的可以說是生物最基本的繁衍與生存,就如同電影中的Zeta Riticuli星系的外星人,為了自身可以永遠的存在於客觀世界,也在不斷的進化發展,或許他們也在探索自身的起源,誰才是他們的創造者。科幻電影的魅力來自於人類對未知的渴望,就算未知是黑暗危險的,作為智慧生命的人類也不會放棄。
充滿希望的旅途勝過終點的到達。--霍金 《果殼中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