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後他連續26年承擔天安門升國旗任務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鐘,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杆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那時,看升降國旗的人並不多,偌大的廣場上除了有幾個解放軍哨兵外,沒有如今這麼多的群眾觀看。升旗的設備沒有現在好,也不奏國歌。每次胡其俊跳進旗杆邊的漢白玉欄杆,爬上臺座,用銅絲將旗套緊緊綁在旗杆的升降鋼絲繩上,然後就等著日出。當時北京沒有什麼高大建築物,廣場東邊的革命歷史博物館也沒有開始建造,在天安門廣場上就看得見太陽升起來。等天邊的太陽一冒紅,他就趕緊扳動旗杆底下小配電箱上的開關,旗幟就緩緩地升上了天空。每次升完國旗後,他都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再看一看,確認國旗是升到頂了,才放心離去。
說起來,那時升國旗只是胡其俊的一件「業餘」任務,平時他還得照常在班組裡上下班。儘管家住城南,騎車趕到天安門廣場需半個多小時,但無論風霜雨雪、天寒地凍,他從沒有誤過一次升降國旗。天安門國旗旗杆長3.5米,用來掛特製的大號國旗,重15公斤。當大風颳起時,碩大的旗面容易兜風,旗杆的重量就不只是15公斤了;大雨天,一旦雨水澆透了國旗,15公斤重的旗杆就會增加一倍的重量;冬天旗上結冰,情況就更難處置。尤其是電動裝置出現故障,全要靠雙臂將碩大的國旗升至22.5米高的旗杆頂端。
當時北京風沙大,天安門廣場無遮無攔,就更覺得風大,好幾次升旗時胡其俊被狂風卷下兩米高的旗杆座,每次他都是連身上的塵土都顧不得拍,再可勁爬上去。嚴寒季節,他也只能騎自行車趕到天安門廣場,北風刺骨地吹著,地上冰雪不知使胡其俊滑倒過多少次。
那時,升降國旗儀式簡單,不奏國歌,也沒有多少圍觀的觀眾,但胡其俊心中唱著一首歌,心中的歌伴著國旗徐徐升起,高揚在祖國的藍天。
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已經歷60載,而在這60年中有26個年頭是由胡其俊這樣一個普通工人升降國旗的。
⚑ 國慶遊行第一個國旗擎旗人是老天橋耍大刀、拉硬弓的
開國大典後,首都國慶盛大的群眾遊行起初是以少先隊員為先導,其次是工人隊伍。
1951年國慶,群眾遊行隊伍總指揮部要求遊行隊伍隊首要高舉一面特大號國旗。特大號國旗需要特大旗杆,從長安街的東單經天安門走到西單,足足5公裡,這就需要有一個力氣和耐力超常的擎旗人。由於長時間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於是找來老天橋耍大刀、拉硬弓的張寶忠。
老天橋是民間文化的搖籃,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曾以集萃民間藝術,縱覽風土人情而飲譽中外。天橋誕生了許多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和藝術家。張寶忠在天橋公平市場賣藝,掄一把90公斤重的大刀,大刀盤旋飛舞,一招一式呼呼生風,刀頭上的鐵環叮噹作響,清脆悅耳。那口大刀時而在張寶忠脖子上打轉,時而在肩上飛旋,刀如有「靈性」一樣「粘」在他周身上下,宛轉自如。張寶忠不僅大刀練得好,他的拉硬弓功夫更是武林中的驚人絕技。每張硬弓的拉力為80公斤,每次拉硬弓之前,他都會請在場觀眾進行試拉,若能拉開他請吃飯,然而從未見有觀眾拉開過一次。而張寶忠利用四肢和頸部、腰部等部位,一次拉開具有500多公斤拉力的7張硬弓,泰然自若,有如一位神奇的大力士,展現出中國大力士氣吞山河的威武形象。
張寶忠的幾次預演,大家都很滿意。於是,他便成為後來的國旗方隊的擎旗人。
1956年國慶,群眾遊行隊伍前面首次出現國旗方隊。當時的國旗方隊由9人組成,擎旗手是鐵路工人王志強。1964年國慶遊行時,國旗方隊增加到91人;1984年國慶遊行時,國旗方隊有960人;1999年國慶50周年時,國旗方隊由1008名武警戰士組成;2009年國慶60周年時,國旗方隊由1949名戰士組成。
(來源:中青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