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現在已經更新到了47集,估計很多觀眾會對劇中的某些情節產生疑惑。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主演的《大秦賦》,講述的是秦莊襄王如何從質子變成秦王,又如何傳位給嬴政,嬴政又是如何成為秦始皇的故事。現已更新到了一半,而在近期開播的劇情中,我們會發現為什麼秦國的士兵只認兵符,而不認人?而秦國子民為什麼又如此的麻木?非要等秦王的詔命才肯出手圍剿嫪毐的叛亂?
古代的兵符究竟有什麼用途?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情中,我們可以發現大秦的士兵只認兵符而不認人。其實,何止是大秦的士兵。當時的各國的軍隊都是如此。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兵符究竟有什麼用途?在許多歷史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兵符,他是軍事權力的象徵,擁有了兵符就可以統領軍隊。
每次出徵前,古代帝王都會將這個軍事權力下放給帶兵的將領,將領也只有得到兵符後才能統領軍隊。從某種理論上說,軍隊是屬於古代帝王的,而非將軍個人。尤其是當時的秦國,秦軍之所以在戰場上,戰必克,守必勝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它權利上的高度統一。
可問題也正是出在這裡,軍人之所以只認兵符,而不認人。是因為過去通訊並不發達,很多人都不認識帝王,他們只認識統領他們的將軍,只要將軍兵符在手,將軍讓做什麼,士兵就要做什麼。因為將軍手中的兵符,代表的是王命。而在《大秦賦》中,嫪毐之所以可以調動這麼多的大秦兵馬,就是鑽了這個「空子」,他偽造了王命,騙取了兵符。最終使秦國發生了叛亂。
秦國子民為什麼如此麻木?非要等到秦王的詔命才肯圍剿叛軍?
在最近更新的劇集中,估計會有很多觀眾會認為,秦國的子民怎麼那麼麻木?非要等到秦王的詔命才肯圍剿叛軍?這太不合乎情理了,畢竟秦國的大臣與氏族還是具有影響力的,為什麼偏要等到秦王的詔命才肯出手?
對於這段劇情,我個人覺得這並非出於編劇的演繹,而是更加貼近於歷史。我們知道商鞅在秦國施行變法,第一件事便是不允許「私鬥」。在《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就有很生動地描寫。為了警示後人,商鞅一次性處決了數百名人犯。
而當時的通訊並不發達,普通尋常百姓只是將其看成是一種私鬥,怎麼敢隨便參與?何況是嫪毐,他可是秦國的長信侯。所以,秦國子民只能等到秦王的詔命才敢圍剿嫪毐,也只有詔命的下達,他們出手才具有法律依據。
秦國的子民究竟有大少戰力?他們能夠圍剿嫪毐的叛亂?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與日俱增。被山東六國稱之為虎狼之國,因為在秦國你只有擁有戰功,才會獲得到爵位,即使你出身貴族,也需要在戰場上獲得戰功,才可保住自己的爵位。可以這樣說,秦國大多數的青壯都曾有過戰場上的經歷,這就使《大秦賦》的劇情顯得合理了許多。
嫪毐憑藉偽造的詔命,調動了秦國的兵士參與叛亂。當秦王詔命下達後,告別軍旅生活的百姓,又重新拿起了武器,並與叛亂者展開殊死的決戰,這完全合乎情理。
嬴政為什麼要選擇在雍城加冕?而不是在鹹陽?
《大秦賦》中,估計很多觀眾會好奇,為什麼嬴政要去雍城加冕?而不是在鹹陽加冕?這是不是源於藝術創作?並非如此,要知道鹹陽是秦孝公時期修建的,而當時的秦國都城正是這座雍城。可以說,雍城對於秦國王室來說,就有很強的紀念意義。
嬴政要在雍城加冕,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回鄉祭祖」。因為雍城是秦國的舊都,許多贏氏後裔都生活在那裡,嬴政雖然是秦王,回到雍城從輩分上說,只能算個小輩,去雍城進行加冕儀式,其實就和現在的人「回鄉祭祖」差不多,不過嬴政的加冕儀式,具有很高的政治意義。因為那裡是大秦贏氏發起之地,更是贏氏先祖長眠之地。選擇雍城加冕,就是向贏氏列祖列宗證明,向贏氏族人證明,他嬴政已經成年,已經成為秦國的王了。
秦王嬴政之所以可以成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皆是因為秦國歷經數代君王的共同努力,到了嬴政這一代,才具備統一六國的能力。之所以該劇會用「賦「來作為片名,我想多是在歌頌秦國數代君主的功績,因為縱觀歷史,一個王朝出一位賢明的君主已經很難能可貴了,而秦國基本上是代代都是賢君明主,他們共同的努力,才給予了嬴政一統天下的機會。
現在有很多關於秦國歷史的書籍,大家不妨抽時間品讀一下,看過秦國的歷史方面的書籍,你會對秦國的這些君王產生敬畏之情,甚至會產生」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