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08:23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我不拍,也許很快,它就沒有了。」老鍾說。
百老華豐的舊廠址是這樣,杭州城北的石塘村是這樣,還有每年在我們看到或看不到的地方,為杭州默默奉獻的農民也是這樣。
這是鍾黎明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用手中相機記錄城市影像時的心理活動。
除了《百年華豐》外,浙江攝影出版社還出版了鍾黎明的《八個冬夏》《石塘記》,三本攝影集,組成了城市影像記錄系列。
這三本攝影集是由著名攝影家、策展人傅擁軍主編,著名攝影評論家、《大眾攝影》主編晉永權,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城市學專家、原中共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作序。
這三部作品看似各成一體,實則內在筋骨相聯,老工業和城中村都是順應城市發展需要進行搬遷改造,而進行城市化進程的勞動建設者又是農民工,不同人群的的離開和進駐,共同譜成一曲城市的驪歌。
在近日舉辦的浙江省第18屆攝影藝術展中,鍾黎明有三件作品入選不同類別,其中《城中村的蛻變》作為省展首次設立的長期關注單元僅有的6件獲獎作品之一,被列為「18屆省展獲獎作品集」之首。
他用自己的堅持與執著,從歲月流逝的縫隙裡,努力地為我們留下一座城市在巨變階段的影像歷史。這段記錄不僅僅是用來提供追憶和懷念的,更是不可或缺的城市文獻,具有相當的檔案價值。
幾百工友都認得「拍照老鍾」
20世紀80年代初,剛跨入大學之門的鐘黎明,就對拍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直到2008年之後,才算是真正進入攝影創作階段了。」
從2012年起,鍾黎明把鏡頭對準了杭城建築工地上的農民工。彼時,杭州的地鐵2號線正處於如火如荼的建設階段。
「中國有3億農民工,其中5000萬是工地農民工。城市裡隨處可見的建築工地,隨處可見農民工的身影。沒有他們,城市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在朋友的介紹下,鍾黎明來到地鐵2號線豐潭路、古翠路、學院路這三個站點的建設工地拍攝,一拍就是幾年。
最開始,鍾黎明不帶相機,只是去聊天。「工地上五六百個人,我都認識,能叫出名字的有一百多人。」工友們也都認熟了這個「拍照老鍾」,雖然不知道他是做什麼的,但一看到他都很親熱,就算相機對著臉也很自然。
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打工人」,就這樣成了老鐘的兄弟。聽說有人受傷了,鍾黎明一問清醫院病房號,就帶著東西上門去了;有人在淮北老家操辦兒子結婚,接到喜帖的老鍾火車再轉幾路汽車,趕去喝喜酒;有好幾個春節,鍾黎明和妻子兩人在家忙活一整天,拎著做好的飯菜,大年三十送到工棚裡和工友們一起過年。
給農民工拍的照片,鍾黎明都自己掏錢,個人的洗7吋,群體的洗9吋,到杭州最好的衝印店去洗,洗出來送給他們。每年,光這一項支出就不下2萬元。
農民工真實的生活場景,真實的心境狀態,就這樣在鍾黎明面前敞開無遺——想家的時刻,生病的時刻,孩子暑假來杭州和父母團聚的時刻……他們的喜樂悲歡,在鏡頭下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匯集成最真實的農民工生存圖景。
這些城市高鐵、地鐵、快速路網、高樓大廈背後的無名英雄,就這樣在這座城市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也都收錄在了《八個冬夏》裡。
「我對農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後又長期在農口線上工作,農村的簡單、農民的樸實,培養造就了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他們的親近和愛是刻在我的骨子裡的。再過十年、二十年,也許農民工這一群體就消失了,希望我的影像資料對記錄當下有一定的作用。」鍾黎明說。
他收集了石塘村的「最後」
《石塘記》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的飛躍。
城中村是大規模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普遍現象,也是城市現代化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的更新。位於拱墅區的石塘村就是其中之一,因城市地規劃建設的需要,面臨著整體搬遷的命運。
「我曾在半山鎮做過幾年副鎮長,對石塘村很熟。」 鍾黎明說,他要為這一方百姓記錄下這個即將消失的村子。
鍾黎明一趟又一趟地跑石塘村,20多公裡路用他的話來講,就是踩一腳油門的事,好像每天起個早去附近買早餐一樣容易。但是,細聽之下,我們觸摸到的是他與石塘村原生居民們親如老友般的相處。
這裡的村民大多姓沈,小名就按出生時的重量取。老鍾今天去「八斤」家裡喝了杯茶,聊聊家事,明天去「九斤」家裡,喝個小酒,喝完還得打車回家。清明前一天,熟知村俗的老鍾,知道石塘村家家戶戶都會拜祭祖先,他帶著相機去了。
這是石塘村搬離前的最後一次拜祭,居民們都有著十分複雜的情感,既希望這片土生土長的地方能變得更美好,又難捨離開家園的失落。
在鍾黎明的城市影像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拱墅區石塘村,還可以看到舟山東路96畝頭、祥符老街、皋亭村、瓜山村、筧橋老街、西楊村、三寶村、金星村等城中村從初級改造,到拆除、整治、重建一系列過程。
許多具有代表意義的事件和場面都永遠留下了珍貴瞬間。比如「最後一場婚禮」「最後的葬禮」「最後一個出生的孩子」「最認真的一次祭祖」「第一個籤拆遷協議的人」等等。到2019年時,從前那些狹窄、髒亂、落後的「村莊」被嶄新的現代化的新型住宅區所取代,也讓曾經離開的居民為之欣慰。
「近幾年,杭州城市的發展變遷進入了一個快車道。從G20到亞運會,我們的城市會發生很多新變化。所以鍾黎明拍攝的這些城市影像,就顯得尤為有意義。這些照片,是鍾黎明的記憶,也是全杭州人的記憶,非常珍貴。」著名攝影家、策展人、攝影集主編傅擁軍說。
在傅擁軍看來,鍾黎明的這三本城市影像圖集是成系統、有結構的。「系統性對於影像集來說非常重要,它不是今天想拍什麼就拍什麼,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因有果,有溯源,有發展,有內在脈絡的。這樣的影像集對於城市來說更有價值。」
目前,鍾黎明在拱墅區政協工作,再過十個月,就要迎來退休。
「他是一個停不下來的人。」傅擁軍說,「我記得他把那三本圖集拿給我後,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說我接下來拍些什麼呢?」
也許不久,我們會看到一個比退休前還要忙的拍照老鍾。
16078190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