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和土地,他們扎進城市的「盒子」裡生活

2020-12-15 澎湃新聞
 

2015年9月8日,清晨,剛起床的青年農民工易琴在梳妝打扮。易琴,1993年出生,四川綿陽人,隨父母、弟弟來杭州建築工地做鋼筋工,22歲的她已有一個3歲的孩子。

圖文 / 鍾黎明

編輯 / 王恆婷

「老哥,我愁死了,地鐵的活因為沒法到崗被人家搶去了,再這樣下去,家裡都沒收入來源了……」

四月上旬的一個深夜,我接到了「狗娃子」從老家湖北棗陽打來的電話,他喝了些酒無處消解,便找我訴苦。

「狗娃子」真名叫彭治超,我們認識有7年了。從2012年開始,我一直在拍攝和記錄農民工群體,他是其中為數不多會在工棚裡看書的年輕人。白天打雜幹活,夜晚擠出時間學習,短短一年,他就掌握了電焊、扎鋼筋、搭建腳手架、澆築混凝土等技術,還學會了工時計算、工程預算。現在,已經是工地裡的「小頭頭」,月收入有近2萬。

受疫情影響,他和他的湖北工友們遲遲無法復工,農民工群體的困境也被放大。

2015年9月,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中心村人彭治超在工棚看書學習。彭治超,1982年出生,屬狗,工友都喚他「狗娃子」。2012年到杭州地鐵建設工地,因好學上進,2014年便像模像樣當起了鋼筋工勞務隊隊長,不僅「地位」有了提升,收入也是一路「看漲」。家鄉人知道他在杭州地鐵工地做了「小頭頭」,紛紛前來投靠,多的時候手下有上百號人。

 

2016年12月1日,杭州地鐵2號線工地農民工宿舍,農民工們閒時只能通過手機來打發寂寞和空虛。配偶不在身邊者居多,那些「過來人」靠特殊的方式釋放生理需求,或講點葷段子來排解內心深處的苦悶。

時間退回到8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站在泥濘雜亂的腳手架旁,熱火朝天的工地建設場面感染了我。我又愛拍照,喜歡拿相機記錄身邊的人和事。一琢磨,為什麼不拍拍大時代下的這群小人物呢?

一開拍,沒想到就停不下來了,年年拍、季季拍、月月拍,甚至天天拍,到現在8年了,加起來估計得有20多萬張農民工照片。

「這些大樓,是我們用汗水一塊塊磚頭壘起來的。」

「回家以後,我一定要和兒子說,等你長大了,去杭州看看你老子蓋的房,修的路!」

與他們交談,能夠強烈感受到,他們對於參與城市建設的那份自豪。而這背後的艱辛,卻鮮有人提及。

 

2019年3月25日,杭州城北亞運公園工地農民工宿舍,遠處看去猶如一個個巨大的白盒子。

01

盒子:城市裡的家

建築工人的生活,大多工地、工棚兩點一線。白天在工地揮灑汗水,晚上回到工棚,生活、娛樂都在這方小小空間裡。他們儘可能節約自己的開銷,攢起錢來,盯著一個終極夢想奔跑:回老家蓋房子。

這些工棚,大多是由貨櫃改造而成,隱匿在城市的角落裡。遠遠望去,仿佛一個個盒子,而這些盒子,就是他們在城市裡的家。

無論推開哪扇門,都能看到類同的場面:雜亂堆砌的旅行箱、高低鋪硬板床、晾掛在床上的衣物……狹小的空間、簡陋的環境,勾勒著農民工的生存現狀,與窗外華麗的街景形成鮮明對照。

 

2013年8月11日,杭州濱江商貿城工地,農民工一家在房間裡看電視。

2014年8月17日,杭州萬達廣場工地,暑假到工地與父母團聚的農民工孩子。父母上工地了,娃一個人在宿舍看電視。

 

2014年7月3日,杭州地鐵2號線農民工宿舍,幾個民工同鄉正為接不上活而擔憂。

2014年7月13日,杭州萬達廣場工地,來自湖南省張家界的女農民工劉莉生病了,連續三天高燒不退,無法上工地。為了節省醫藥費,她沒有去醫院治療,只在附近藥鋪買點中草藥服用。

 

2014年7月19日,午間,杭州萬達廣場工地,年輕農民工夫妻一家人。

 

2016年12月16日,杭州地鐵2號線工地,來自四川省涼山甘洛縣的澆築工人楊政華在宿舍休息,他用工地建築材料的包裝袋來作為床鋪的窗簾。逼仄空間裡,隱私是種奢侈。

 

2016年11月26日,來自四川彝族縣的一群農民工同鄉在杭州地鐵2號線軌道基地的宿舍。

工地食堂的衛生條件較差,飯菜品種又單一,如果叫外賣,價格又很高。他們便從老家帶來了鹹魚、鹹肉、鹹菜、鹹鴨蛋等,或是去超市買幾盒腐乳、辣椒醬就著白米飯,有時乾脆以方便麵充飢,不求吃好只要管飽。生活日用品也簡而又簡:電視機、收音機是從舊貨市場裡淘來的;家具是城裡人搬新居後扔掉的;毛巾、牙刷、牙膏、衣被都揀最便宜的買。一切生活開支能省就省。

在這一個個「盒子」裡,物質生活異常艱苦的同時,他們的精神生活也很匱乏。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閒暇時只能在工棚打打撲克、刷刷手機;宿舍沒有報刊書籍可供閱讀;想去街上看場電影看場戲,沒有時間沒有錢;可以說說心裡話的少之又少,寂寞難耐地度過一天又一天。

 

2015年11月15日,杭州地鐵2號線,來自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稍崗鄉梁家村的電焊工梁紅傑在房間聽收音機。

 

2019年12月15日,杭州亞運公園工地宿舍,幾位農民工在打牌,小孩躺在床上玩著手機。孩子的父親是小包工頭,在杭州10年,把孩子接來身邊,在當地民工子弟學校念書。

 

2019年9月8日,杭州亞運公園工地宿舍,湖北恩施的農民工老張在工柵吹笛。老張是混泥土澆鑄工,從小就有吹笛的愛好,十多年來一直在外打工,走到哪裡就把笛子帶到哪裡,每天閒時都要吹上幾曲。

農民工肩負生活的重擔,飽受生計的壓力,卻總是處在城市的邊緣,他們在安全生產、薪酬保障、居住條件、子女教育等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困難。

「我們不奢望留在城市,但希望得到多一點尊重。」隨著與農民工交往的深入,我進一步理解了「尊重」二字的含義。

 

2016年7月10日,杭州地鐵2號線軌道基地宿舍,來自四川省涼山自治州甘洛縣的農民工瓦雜吉莫到他妻子的宿舍一起吃午飯。按照工地的管理制度,男工與女工必須分房居住,這樣就造成了夫妻在同一個工地而不能同居的現象。

2014年7月13日,杭州萬達廣場工地,來自雲南省曲靖市的夏佳在工地宿舍。她在工地是塔吊司機,活接不上時,會在宿舍做針線活,到街頭售賣。

 

2019年1月8日,杭州博奧隧道工地宿舍,一因公受傷的年輕農民工在房間。

 

02

工地:下雨了,就得停工,停工了,就沒工錢

在工地拍攝時,我經常會被他們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所感動。雖然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但做事都很敬業,會為了精度問題反覆校準,背後的想法十分樸素:「如果工程質量有紕漏,將來會出大問題的。另外,工作馬馬虎虎,也會丟了自己的飯碗。」

工地幹活,奉行「按勞所得、多勞多得」,報酬計算方法大多是計時制或者計件制。只要有活幹,即便加班也是開心的。

他們最怕下雨天,尤其是連綿不斷的雨天,室外就幹不了活,小雨還能幹一點,但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下雨了,就得停工,停工了,就沒有工錢。

 

2016年8月6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民工用衝擊鑽在混凝土上打孔。53歲,來自雲南曲靖,外出打工已有十多年,因為衝擊鑽這個活不但需要強體力,而且技術專業性很強,所以每天的工錢有550元以上。但是每個工地這樣的活是不可持續的,因此他們建立了很強的聯繫網絡,以銜接業務,不致於「吃了上頓沒下頓」。

 

2014年8月6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工地,民工們在地下層做基礎。他們來自四川綿陽,每天的工錢180元,因為工地大,不但不愁停工待料,而且晚上加班較多。民工們大多喜歡加班,晚上加班會按1.5倍的工時支付工錢。

 

2016年10月23日,杭黃高鐵(杭州-黃山的高速鐵路)桐廬段工地,民工在井下作業。這個民工來自安徽阜陽,專門從事工地打井作業,與老婆、同村的幾個兄弟組成了一個打井專業隊,全國各地跑,做的都是包工,即「打一口井給多少錢」,遇上好的年景,夫妻倆收入有20萬-30萬。

 

2013年8月10日,杭州五洲國際廣場工地,一位青年民工在約40度的高溫烈日下搭建腳手架。小夥子叫黃建華,來自貴州務川,在杭州多個工地輪流幹架子工已有三年時間,做的是包工,平均下來每天的工錢500元-600元。當時他才20歲不到,在我眼裡還是個「娃娃」。

據我所知,2015年以後,像模板工、木工、鋼筋工這樣的技術工種,每人每天的收入約在300元-400元,架子工400元-600元,強體力消耗的架子工300元-350元,就連雜工這樣沒有什麼技術要求的工種也有200元左右。總之,只要不停工待料,算上加班的工資,每人每月有萬元左右收入的不在少數。若是待在家裡不出來,一年也掙不到一萬元錢。

 

2014年7月12日,杭州遠洋公館建設工地,一幫混凝土澆注工在工地吃午飯。因為需要連續作業,即便是烈日下的正午,他們也不下工地吃飯、午休。在建築工地的各類工種中,澆注工的報酬是相對比較高的,每人每天有300元-400元。

 

2014年7月19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工地,一民工躺在腳手架上睡著了。他是架子工,來自四川甘孜,43歲。問他怎麼敢在這麼危險的地方睡覺,回答令我心酸——「我知道,這樣做很危險,而且還要被罰款,但是我實在是熬不住了,工棚裡空調壞了,連續三四個晚上幾乎都沒睡著了」。

 

2014年8月24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工間自行休息的民工。有的民工很聰明,自我保護意識強,幹累了,就會找機會「偷個懶」,藏起來,悄悄吸支煙、歇歇腳。但凡這樣的民工,肯定是老民工、「老油條」,剛來工地不久的新民工是想不出「如此妙招」的。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富春江特大橋建設工地下,下班後民工們在富春江裡洗澡。工地的生活區設在新安江公路橋下,沒有洗澡間。夏天,男工倒是可以去江裡洗,但是冬天就很棘手了,尤其是女工。

5月8日,時隔三個月,「狗娃子」終於結束了這突出其來的「長假」,返回杭州,在地鐵3號線古蕩站工地落腳。疫情停工期間,作為勞務隊隊長的他損失有5萬多元,別的民工同鄉也有損失兩三萬元,我只能勸他「平安就好」。

 

2020年3月21日,杭州汽車北站。疫情漸漸緩解,城市已全面轉入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階段,一批又一批的民工,從全國各地趕來,找到各自的崗位,開始新一年的打工生活,為幸福生活繼續前行。

2020年3月17日,杭州大關拆遷安置房工地農民工宿舍食堂,大家保持安全距離就餐。

 

2020年3月17日,杭州大關安置房建設工地生活區。作為重點工程,該項目2月中旬被列為第一批覆工復產的名單,工人們已經全部回到了工地,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搶時間、趕進度,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

 

03

聯結:「拍照老鍾」和他的農民工兄弟

如果不是愛拍照,我和「狗娃子」們的生活,可能就是兩道平行線。

我從來不會一進門就「咔嚓、咔嚓」地按快門,一般會先在工地、工棚裡轉悠幾天,抓住一切機會與他們打個照面、聊個天,留意他們有什麼困難,看看我能幫上什麼忙。半天時間分掉三四包煙後,人頭基本熟悉了,面孔和名字特別是小名、綽號對上號了,才慢慢開始拍照。

在杭黃高鐵建設工地拍攝的時候,我和農民工兄弟同窩睡工棚,同鍋吃粗飯,似乎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員。因為「尊重」,農民工兄弟對我這位「照相老鍾」很放心,感覺就像自家人一樣。

 

2016年4月2日,杭黃高鐵淳安站工地宿舍,加班了一個通宵的混凝地澆注工們倒頭就睡。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新安江特大橋工地宿舍設在一公路大橋下。夏天的夜晚,農民工們在生活區聊天閒談,享受難得的閒暇時光。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某工地,農民工在洗澡。

2016年4月30日,杭黃高鐵新安江特大橋工地宿舍,一正在午休的農民工。

逢年過節,有些農民工或是需要留守值班,或是買不到車票,或有別的難言之隱,獨自留杭。好幾個大年三十的夜晚,我提著酒菜去工地宿舍,陪不能回家過年的農民工兄弟喝酒吃飯,共度除夕。

工地上,磕磕碰碰的事時有發生。2016年9月的一天,偶然在微信上看到一位名叫梁高峰的小夥子發了張自己手臂被電焊灼焦的照片,當時我在出差途中,於是讓妻子代為看望。當梁高峰見了「大媽媽」提著一大包營養品和藥物來到工棚看望他時,一下子眼淚就出來了。

當我把他們當成自家兄弟時,他們更加地惦記我。日常裡,經常會給我打電話,「老鍾,今天晚上盾構開挖,你過來拍吧!」「老鍾,好幾天沒看到你了,身體還好嗎?」「老鍾,你鹹肉喜歡吃嗎?我過兩天就要回工地了,給你帶一隻自家做的鹹豬腿來。」……每每接到這樣的電話,心裡總有陣陣感動。

 

2016年10月1日,我帶著地鐵2號線的農民工兄弟遊西湖(右二為「狗娃子」)。對大多人來說,來杭多年,這還是第一次看見西湖。

對於「照相」這件事,他們比我想像的要更在意和用心。2012年盛夏的一天,在為20多位農民工拍了合影后,他們問我能否自己出錢,讓我把照片列印出來給他們。我當天就趕去市區最好的一家列印店,列印了23張15寸的大照片,一一送到這些農民工兄弟手中,錢是絕對不會讓他們掏的。

他們拿到照片,既高興又感激,「老鍾,你以後經常來,有危險的地方,我們保護你;你歲數大了,腳手架上不好上,我們會扶你上去的」。自那時候起,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凡是農民工要照片的,都給,合影每人一張,6人以下的7寸,6人以上的12寸,20人以上的15寸;能送的直接送,不能送到的就郵寄。如此一來,每年列印照片的開支都在兩萬元以上。

 

2017年11月9日,杭州地鐵2號線開通了,「狗娃子」和兄弟們的項目結束要走了,我請他們吃飯。(左三是我,左四是「狗娃子」)

2019年,我國農民工人數達到2.9億。其中,建築工是30歲-55歲大齡農民工外出打工的首選。城市化進程加速,房地產的火爆,帶動了建築產業的發展,也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他們在當立之年,離開家鄉和土地,一頭扎進海海都市,輾轉於一個又一個工地。

他們如同蜂鳥一般,通過高頻率的振翅把自己懸浮在半空中。高強度的工作、高頻度的空間遷移使得他們焦慮而又茫然,但這群善良質樸的人始終相信,打拼才有未來。

相關焦點

  • 火遍全網的短視頻,是她和家鄉的「冰雪奇緣」 →
    網友高呼:「冬天想來玩冰雪」 「雲遊龍江」應運而生2020年11月末,瑩瑩和團隊突然發現,這一年裡,因為疫情的原因,好多工作的旅行計劃全都被迫取消,大家都覺得特別遺憾,在和粉絲交流的同時,他們得知全國各地好多粉絲也有著這樣的苦惱。「為什麼不借著這個機會,讓大家認識和了解東北呢?」
  • 微縮娃娃屋Retablos:盒子裡的百年秘魯
    祭壇盒子裡的人物和動物,最早的時候據說是用秘魯特產土豆泥製作的,工匠們將它們的造型捏得極具張力,再輔以著色、繪畫上的誇張技巧,可以說是極富秘魯特色如今,「祭壇盒子」的宗教意味漸漸減淡,主題和內容更加貼近秘魯人的日常生活。
  • 沙漠裡的一個盒子
    這個狹長城市的西北面是阿拉善盟地區,南邊則是廣袤的鄂爾多斯盆地。一條水源由北向南貫穿,於是烏海也被叫做黃河上的城市。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與沙漠共處是永恆的主題。鄂爾多斯盆地的生態系統極為脆弱,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的面積日漸擴張,而距離城市最近的烏蘭布和沙漠就在黃河對岸,每年要往河裡倒進1億噸沙子。在傍晚時走到城市邊上,「黃河落日圓」的奇景就在眼前。短暫停留的遊客們將景色打包然後離開,但遠處這一片大漠則是在此生活的人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 有的農民在城市裡生活了幾十年,還是保留著以前的習慣,這是為啥
    很多農民操勞了一輩子都沒能離開過農村,也有的人在早期的時候把握住了機遇在城市裡安家落戶了。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方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農村裡可能經常有串門、聚在一起閒聊的場景,然而在城市裡基本上大家都是行色匆匆,也就是熟人見面打個招呼。
  • 《餡餅盒子》:城市文學中還有多少「人情味」
    《渠王》的中年男子O義務給大家維修下水道,事實上,他用四十七年的時間計劃通過四十萬人集體衝馬桶的方式,毀滅這座城市。不到五頁的篇幅裡,米哈先後達到了同情、驚奇、滑稽、恐懼、可悲的效果。O那一句「如果有一天,你忽然收到我的消息,請求你在某年某月某日,在一個指定的時間,衝一次你家的馬桶,紀念我。
  • 廣州:適合一個人生活的城市
    三十年前,對生活滿是不可告人的嚮往和追求。但不知道我想要的生活在哪裡。家鄉肯定容不下我對生活的熱烈,也容不下我的莽撞。在那個人人談致富,人人羨慕致富,人人折騰著要致富的年代,致富,成了活著唯一的支撐。在泥裡,刨不出高樓大廈,也建立不起輝煌燦爛。一出生就滾落在泥水裡的人,面對泥土和莊稼,有種天然的抗拒或厭惡。玩泥巴,等於沒出息,沒有未來,將複製上一輩的生活。
  • 他們是這個城市最溫暖的守護者 2020西安「最美家鄉人」揭曉
    這十位獲評「最美家鄉人」的個人或團體,將獲得榮譽證書以及2000元正能量獎勵。他們中有城市最美的「擺渡人」49歲的吳著祥, 他是滻灞2號線一名公交車司機。開公交車6年來,他始終秉持「溫柔駕駛」理念,在普通崗位上,傾心為乘客服務,贏得讚譽和尊重。
  • 大學畢業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的小城市,大家是怎麼看的
    春暖花開的五月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等到6-7月份,2020年的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們也要收拾行裝離開朝夕相處的大學校園,當他們離開校園的那一瞬間,各種選擇題就開始紛至沓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是選擇留在大城市衝進北上廣辛苦打拼一番,還是回到自己家鄉的小城市安逸舒適的生活,如果是你面對這個問題
  • 離開家鄉,生活變成了活但我喜歡
    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歡迎關注。離開家鄉到大城市打拼的你,是否偶爾也會想要放棄?又是為了什麼而堅持呢?01離開家鄉後,生活變成了活大學室友考研失敗後來到我所在的新一線城市,她到的當天,約我一同去看房。她準備在這裡找工作,租房是頭等大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掃把「扎」出新生活
    新疆日報訊(記者韓沁言報導)扎掃把也很講究,阿西木 · 託合提就有這手絕活兒。  「一層長一層短,中間還得綁一層。」在阿西木的家鄉疏附縣託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幹村,很早以前就開始種植高粱,很多村民扎得一手好掃把。儘管這裡家家戶戶都有扎掃把的傳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卻沒有形成優勢產業。
  • 我覺得土地和養老是主要問題!
    我們那個小屯還是不錯的,不到20戶人家,水泥路面道邊按有太陽能路燈,看外表是不錯的,就是年輕人根本不在家回想家鄉人多的氣色。互相互助來來去去,恩情感厚情意聯合,有前輩教領生活的旅途徵遠,交往生活中的事事非非,磨練成剛紅紅火火日子,過日子的甜甜蜜蜜振祖家旺,立起興隆家庭門神。
  • 小說《盒人小姐》:為了預防病毒,她把自己裝在了盒子裡
    人們一天之中要被針紮好幾回,被扎時,有另一個電子聲音會提示說,「驗血,請不要動。」小針和針筒從牆壁、桌子、椅子、樹幹或任何地方突然冒出來,神秘消失時帶走採集到的一小管血。人們避免看向針頭,像對噴頭一樣忽視它。顯性的困擾,或許還數空氣。在疫區中心的日夜不打烊的銷金窟裡,空氣尤其溼,待久了,遍身溼漉漉的。
  • 九五後大學生種瓜「黑土地裡摸金子」
    畝產七八千斤,銷售額每畝近兩萬元……5月是西瓜和甜瓜上市的時節,在江蘇鎮江市丹徒區,兩位95後「種瓜青年」忙得腳不點地,他們每天早上四五點天色蒙蒙亮時就一頭扎進瓜棚,晚上七八點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住處,辛苦之餘也收穫了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
  • 詹姆斯的離開影響的不僅是騎士隊而是克利夫蘭整個城市
    今年夏天詹姆斯再一次選擇了離開自己的家鄉騎士隊,作為土生土長的克村人詹姆斯是愛這裡的,這裡的球迷也是愛他的,不過和8年前離開這裡不同,這次他的離開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生涯後期的詹姆斯需要為自己做考慮了。
  • 我和我的家鄉丨300公裡,不辜負自己、不辜負人生
    中秋的你是在故鄉小院裡與父母對坐暢談?還是奔波在公司和家的路上?你的城市今夜又是怎樣溫柔的月光?他們,與你一起度過中秋佳節給每一個在路上的你一個溫暖的歸處中秋心語:聽聽他(她)與家鄉的故事衛都江蘇鹽城人,現為蘇州市公安局園區分局婁葑派出所民警。
  • 蒙古城市扎門烏德印象記【作者:喬有才】
    蒙古城市扎門烏德印象記文/喬有才二連浩特市到扎門烏德市,車程最長不到八公裡,這就是中蒙兩國隔界相望的兩座口岸城市的實際距離。這兩座城市,與其說是鄰居,我倒覺的不如說是對手。他們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歲月當中,在彼長我消,彼消我長地較量著,也見證了對方的變化。
  • 煒子:我和我的家鄉(詩歌)
    我和我的家鄉——河南鄭州一個來過都說「中」的地方◇這裡有巍峨高聳的中嶽嵩山這裡有奔湧流淌的母親河少林的鐘聲在晨霧中迴蕩嵩陽書院裡詠唱著聖賢的詩篇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老祖先炎黃二帝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創造了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
  • 2020年河南省各城市房價走勢,你扎心是否來自家鄉的房價?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誕生地和歷史文化名城。鄭州是鐵路、航空和公路的主按鈕城市。作為省會城市,鄭州的房價自然很貴,數據顯示,均價超過12000/平方米,對於收入較少的朋友來說,在鄭州買房子真的很難。2、洛陽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洛陽因其位於古代洛水之陽而得名。
  • 離開寶興裡半年多,他們說——「切實感受到了舊改的好處和城市的...
    第三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海綜合形象展區即將揭幕,在這個體現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展區中,新聞晨報·周到製作的四條視頻,將在展區播放。視頻記錄的,是那些正在實現上海夢想的普通人的經歷,是那些對上海現在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描述。
  • 【原創】再見了,我的家鄉,感衝
    鄉鄰早已司空見慣了我們每年的離開,在他們看來,我們是家鄉遷徙的候鳥。春去冬回,似乎無法抗拒這宿命的安排。家鄉,儼然成了我們遷徙途中短暫停留的驛站。十多天的春節回歸,我像一個棄兒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貪婪的呼吸著家鄉清新的空氣,安睡在家鄉每個寧靜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