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民操勞了一輩子都沒能離開過農村,也有的人在早期的時候把握住了機遇在城市裡安家落戶了。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方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農村裡可能經常有串門、聚在一起閒聊的場景,然而在城市裡基本上大家都是行色匆匆,也就是熟人見面打個招呼。
有人說很多以前生活在農村裡的人,進了城市之後可能十幾年了還是會保留著農村的習慣。這是不是真的呢?農村人都有些什麼習慣呢?這種情況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人,經歷了歷史的困難時期、深知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他們特別能夠吃苦。所以就是他們富裕了以後,在城市裡定居了,也還是保留著農民淳樸的特徵和一些農村習慣。
Ⅰ,農村人都有哪些習慣呢?
農民從事的基本上都是力氣活,農閒的時候做點零散工,也是以體力活為主,所以大部分的農民都是飯量比較好。進了城裡的農村人由於長期沒有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飯量肯定是更少了,但是他們做菜還是喜歡做大碗菜,一餐吃不完就分兩餐吃,這個應該也算是比較節省煤氣和油鹽的做法。並且如果家裡邊來了農村老家的客人,他們都喜歡講家鄉土話,會準備大碗大碗的飯菜,以免讓生活在農村的人認為不地道。
Ⅱ,進城後為什麼很難改變?
大家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入鄉隨俗」,不過那都是基本上在農村地區才有淳厚的民間習俗。城市生活中的地域習俗還是沒有農村地區那樣濃厚,這也正是有不少的農村人進城十幾年了還是保留著農村老家的習俗一樣。家裡邊一般過什麼節日有相應的禮儀或者講究,他們到了城市裡還是會將有的習俗保留下來,這也算是一種鄉土情懷吧。城市裡沒有相應的習俗,或者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就更容易保留著農村的習俗。
Ⅲ,保留著農村習慣好不好?
其實在古代最早是只有農村的,城市只是在商業、手工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興起來的。現在就有的人講,農民就是農民,進了城市十幾年了還是很難改變自己身上的那股子「土氣」。這是相當不客觀的評價,農民的土裡土氣並沒有什麼不好,他們的淳樸是長期生活在農村裡慢慢形成的;農民特別懂得勞動付出與收穫回報的關係,是特別本質的一個群體。農村人進了城市還保留著農村的習慣和價值觀,也是很寶貴的。
#帶你看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