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農民在城市裡生活了幾十年,還是保留著以前的習慣,這是為啥

2020-12-27 農田

很多農民操勞了一輩子都沒能離開過農村,也有的人在早期的時候把握住了機遇在城市裡安家落戶了。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方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農村裡可能經常有串門、聚在一起閒聊的場景,然而在城市裡基本上大家都是行色匆匆,也就是熟人見面打個招呼。

有人說很多以前生活在農村裡的人,進了城市之後可能十幾年了還是會保留著農村的習慣。這是不是真的呢?農村人都有些什麼習慣呢?這種情況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人,經歷了歷史的困難時期、深知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他們特別能夠吃苦。所以就是他們富裕了以後,在城市裡定居了,也還是保留著農民淳樸的特徵和一些農村習慣。

Ⅰ,農村人都有哪些習慣呢?

農民從事的基本上都是力氣活,農閒的時候做點零散工,也是以體力活為主,所以大部分的農民都是飯量比較好。進了城裡的農村人由於長期沒有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飯量肯定是更少了,但是他們做菜還是喜歡做大碗菜,一餐吃不完就分兩餐吃,這個應該也算是比較節省煤氣和油鹽的做法。並且如果家裡邊來了農村老家的客人,他們都喜歡講家鄉土話,會準備大碗大碗的飯菜,以免讓生活在農村的人認為不地道。

Ⅱ,進城後為什麼很難改變?

大家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入鄉隨俗」,不過那都是基本上在農村地區才有淳厚的民間習俗。城市生活中的地域習俗還是沒有農村地區那樣濃厚,這也正是有不少的農村人進城十幾年了還是保留著農村老家的習俗一樣。家裡邊一般過什麼節日有相應的禮儀或者講究,他們到了城市裡還是會將有的習俗保留下來,這也算是一種鄉土情懷吧。城市裡沒有相應的習俗,或者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就更容易保留著農村的習俗。

Ⅲ,保留著農村習慣好不好?

其實在古代最早是只有農村的,城市只是在商業、手工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興起來的。現在就有的人講,農民就是農民,進了城市十幾年了還是很難改變自己身上的那股子「土氣」。這是相當不客觀的評價,農民的土裡土氣並沒有什麼不好,他們的淳樸是長期生活在農村裡慢慢形成的;農民特別懂得勞動付出與收穫回報的關係,是特別本質的一個群體。農村人進了城市還保留著農村的習慣和價值觀,也是很寶貴的。

#帶你看三農#

相關焦點

  • 農民收入連番幾十倍,為啥有的人卻寧願省錢,也不想著法子賺錢?
    以農民為例,耕田種地是農民的第一職業,在七八十年代,種地所賺糧食收入即為家庭的全部生活來源!然而,尚不足1000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02元)難以使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成了大家的常規性操作,省錢、節約、緊巴巴等等詞語也便成了咱農民身上的「標籤」!
  • 有的農民遊手好閒年入10萬,而累死累活的農民卻不及一半,為啥?
    導語:有的農民遊手好閒年入10萬,而累死累活的農民卻不及一半,為啥?隨著國家的不斷的發展,現如今的農民連城裡人都高攀不起,想回農村卻沒有住的地方,所以說住在農村的農民也應該算是有福分了。不得不說在國家這幾年的大力扶持下,農村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也有明顯的提高,變現的渠道也不止是種地一種了,有的農民也通過其它的一些方式賺到了大錢,當然也有的農民還是守著自己的兩畝三分地,時間久了貧富差距也就拉開了,在農村你會發現有的農民遊手好閒一年能賺10萬多,而有的農民累死累活卻不及別人一半,這究竟是為啥?
  • 過年沒有「年味」?都是因為這四個現象,農民:習慣了
    過年沒有"年味"?都是因為這四個現象,農民:習慣了很多讀者朋友都留言給筆者說,現在的過年沒有以前的那個"味道"了,每當筆者看到這樣的消息,都會有一定的感慨。事實確實如此,現在的農村,過年也和以前比不了了,記得早些年,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十分的期盼過年的到來,現在反而倒了過來,那麼為什麼過年沒有年味了呢?筆者認為,都是下面的這四個現象造成的。第一個就是現在過年特別的"冷清",這個"冷清"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農村現在的人口流失特別嚴重。
  • 都說農民熱情好客,城裡親戚來了農民卻高興不起來,這是為啥?
    雖然不一定有多麼名貴的美食,但是來了客人必定會把家裡的好酒好菜拿出來招待客人,客人離別的時候也會熱情挽留,這就是農民心中的「客情」。可能有的朋友就要質疑了:既然農民如此的好客,為什麼城裡親戚到來之後,農民卻高興不起來呢?當然這也並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每個地區的農村與城市情況不一樣、親戚之間的親疏來往也是有差異的。
  • 為啥農村老人不想來城市生活?看看這個原因,十有八九是有想法的
    城市街景2這裡我就以我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為啥農村老人來到城市後又想回到農村,難道城市不好?再後來,來到縣城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有天,父親提出了意見,說「我還是回到我的鄉下吧,這裡沒有老家生活起來讓人舒心,你媽如果她願意留在這裡就留,我還是回去」。
  • 2021年,農民的「兩地」有望大增值?但這類農民不在享受範圍
    說起這個農村戶口在以前的時候,大家都是擠著想出去,畢竟以前的農村生活也是比較差的,所以一部分人就是想把戶口遷出去,早在前幾年的時候,農村的戶口還是叫農業戶口,而有著較好待遇和口碑的就是非農業戶口,當時用一些人的話叫「吃國庫糧」的戶口,那會要是有人用擁有了非農業戶口的話,那真的是讓人羨慕的。
  • 美國農民可上網 農村生活不遜色城市
    格雷格的「家」並不是記者想像中的農家小院,而是一棟普通的民居,看上去跟美國城鎮裡的大多數私人住宅沒有任何區別。格雷格說,他和他的家人已經在這棟房子裡生活了二三十年,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老屋」。但記者怎麼看也看不出房子有任何衰老的痕跡。 安排停當之後,記者開始對這棟「老屋」進行全方位掃描。
  • 農村串門習俗正在「消亡」,農民回村,除應酬外不出門轉,為啥?
    如果誰家裡有什麼煩心事的話,親戚們也會趕在年前,提前來協助解決,要是真解決不了,也會從感情上進行慰藉。不知道農民注意到沒,現在農村串門的習俗卻面臨著「消亡」,不少農民回到村子後,一頭扎進家裡,如果不是有什麼非要應酬的場合,基本上不會在村子裡轉,為啥會這樣呢?
  • 農村越來越好,為啥農民忍受高房價進城買房?一個字說明一切
    農民對現在的初心,就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生活觀。就是娶個能幹的媳婦,操持家務,孝敬父母,共同有個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未來,生個乖寶寶,有個傳後人,不求光宗耀祖,但求無病無災;而農民一輩子的期許,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對物質的追求,就是「熱炕頭」三個字上。
  • 農民坦言明年不再去城市,為啥呢?
    導讀:2021年「返鄉潮」將至,農民工直言明年不再出去,為啥呢?,為啥呢?也有些農民工在外面說是上班,其實是打「零工」,有一天沒一天的,加上在城市開銷也比較大,而且臨近過年了,遇上家裡也事情要回家的,還不如就提前返鄉,要不然來回車費也要不少,要說今年農民工還是比較難的,上半年因為衛生事件做事的時間就比較少,如今冬季又遇上停工令,別看他們日工資不錯,但一年下來也賺不到幾個錢,至於為什麼有些農民工說明年不再出來了,也是有原因的。
  • 為啥60歲農民不在家養老,卻搶著要出去打工?老農的話無奈又心酸
    說起農村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它雖然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但卻有著一份獨特的寧靜和質樸,生活在這裡的農民也都很熱情,每次碰到別人家有事,村裡的人都會前去幫忙,特別是以前幹農活的時候,因為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大型機器,所以大家都是聚在一起,幹完這家的再去幹那家的,最後農活也幹完了,鄰裡之間的關係也更加緊密了
  • 外出務工的農民,算工人還是農民?
    這是目前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的真實寫照,這也是自改革開放後農民開始外出找活兒,捨棄妻子來到他鄉謀生活,當然也是有了更多的謀生方式,而不僅僅是土地。這批人我們也給他冠以了一個新的名詞—農民工,那他們到底是農民還是工人?如今,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力都漂泊在城市打工求生存!
  • 過年了,不走親戚、不準放鞭炮,農民抱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
    在國家的支持下,管幾年農村無論村容村貌,還是人居環境都得到了巨大的改觀。如今農村隨處可見小洋樓和小汽車,不難看出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條件,也得到了質的提升。但在收入方面,如今農民家庭主要還是以外出打工為主。如今完全可以說,現在的農村跟以前的舊農村,更加不可同日而語。如今我們所處的農村,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之中。
  • 農村裡,大多數農民都身無餘財,可為啥會感覺10萬塊錢不算錢呢?
    按照我們這邊的經濟條件,一年家裡除了種地之外,還能穩固個10來萬的收入,絕對算是村裡讓人羨慕的對象了,就是因為這,同族的另一個長輩才想著張嘴借錢,況且以前他們家養的有羊,二叔家裡窮的時候
  • 農民工返城,為啥寧可在人手底下打工,也不願意當老闆做小生意?
    hello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三農新鮮事,喜歡的可以關注小編農民工返城,為啥寧可在人手底下打工,也不願意當老闆做小生意?過完年,農民工朋友又陸陸續續的返回城市,開始一年的忙碌。很多農民工在城市都是以打零工為生,很多農民過完年就要重新開始找工作。
  • 為什麼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農民卻沒有以前快樂了?
    為什麼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卻沒有以前快樂了?農村從最艱苦、餓肚皮的生活現狀,到溫飽有餘、吃穿不愁,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發了農民嚮往美好生活的熱情,時至今日,農村的發展遭遇瓶頸。對比各行各業的如日中天、迅猛發展,給農民帶來心理不平衡。日益巨增的消費,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 生活在延邊朝鮮族,竟然保留了許多唐代以前居住方式
    生活在東北的朝鮮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著色彩亮麗、形式特異的民族服飾,而且有著極具特點的飲食、祭祀、喪葬等等民族風俗。特別是朝鮮族民居建築,更表現出鮮明的朝鮮族人民的風俗文化。朝鮮族稱民歌為"民謠",其旋律優美,自然流暢,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力。一人放歌,眾人隨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繼其聲",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鳴"。
  • 朝鮮農村的交通工具,依然保留牛車,大部分農民是自行車
    朝鮮的生活對很多人而言都是十分神秘的,朝鮮不同於韓國,他的國家政策導致了外人很難深入了解這個國家,如果想要去朝鮮旅遊,必須加入旅遊團,而旅遊所經過的城市只有那幾個旅遊城市,像平壤開城和南浦等一些城市景點。而想要體驗朝鮮的農村生活更難,因為根本不允許亂走,一般人對朝鮮農村生活根本不了解。朝鮮的農村顯得十分神秘,今天先說說朝鮮農村的交通工具,依然保留牛車,大部分農民是自行車出行。
  • 拿起農具為生活、放下農具唱生活!這支合唱團唱出了農民的精氣神
    脫貧摘帽,農民的腰包鼓了,還需文化引領、讓大家的精神也富起來。拿起農具為生活,放下農具唱生活。在寧夏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有一支農民合唱團:村民們白天幹完繁重的農活,晚上練習大合唱。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登上了城市裡的大舞臺,合唱演出也多次獲獎。
  • 城市山民 | 立巖保留區裡的蘇族往事
    秉承著城市山民一直以來所踐行的「追根溯源」的生活理念,與「他者」一道探尋地球上古老文明的火光,照亮人類日漸模糊的前路。美國攝影師Frank Bennett Fiske是和愛德華·柯蒂斯(Edward Curtis)同時代的攝影師,兩人都在二十世紀初拍攝美國印第安人。儘管Fiske在自己位於立巖蘇族保留區的攝影棚裡拍了8000多張照片,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直到近幾年這些作品才被公之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