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的民居、乾淨的街道、熱情的人們……朝鮮族人民用漢語演唱歌曲《紅太陽照邊疆》,漢族朋友用朝鮮語演唱《阿里郎》,在此起彼伏的歌聲中,一幅溫馨和諧的民族大團結畫面油然而生。
生活在東北的朝鮮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著色彩亮麗、形式特異的民族服飾,而且有著極具特點的飲食、祭祀、喪葬等等民族風俗。特別是朝鮮族民居建築,更表現出鮮明的朝鮮族人民的風俗文化。
朝鮮族稱民歌為"民謠",其旋律優美,自然流暢,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力。一人放歌,眾人隨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繼其聲",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鳴"。
穿起了朝鮮族姑娘的民族服裝,在琳琅滿目的朝鮮族文化館中流連忘返。大家跟著朝鮮族的老阿媽當街打米糕;深入地窖去參觀辣白菜的製作工藝;舉杯淺酌晶瑩的米酒,親身體驗了一把正宗的朝鮮族生活。
朝鮮族民間盛行歌舞,群眾能歌善舞,音樂別具一格,富有濃鬱的民族色彩。歌詞樸實淳厚,曲調優美豐富,情緒熱烈歡快,結構完整勻稱,主要伴奏樂器是恤椰琴。以《道拉基》、《囑嘿呀》等民歌最為著名。
朝鮮族人喜愛穿白色衣服,有「白衣民族」的美稱。朝鮮族女裝多為上襖下裳,其特點是襖短裙長,款式獨特,色彩豔麗,給人輕盈飄逸的美感。男裝大多為上襖下褲,款式比較質樸,寬鬆大方。兒童穿的是鮮豔亮麗的「七彩緞襖」,穿在身上宛如一道道彩虹披身。
朝鮮族房屋常見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兩種形式。建築一般都面向南或東南、西南,並有院落。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主室上建築形態為大「人」字形,兩翼斜坡較小,用穀草或灰瓦片覆蓋。每套房屋正面開一扇或四扇門,同時開窗。後面一般設有門和窗。內分為寢室、廚房等。有的在正房蓋廂房,作為住房和倉庫。室內用土磚或平埋的片石鋪成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離地60至70釐米,外有臺階。
仔細研究之下,會愕然發現,生活在中國境內的朝鮮族,卻保持了許多唐代以前的居住方式。 延邊地區的開發 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居住習慣多種多樣,民居的形式也多姿多採,而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朝鮮族,與我國其它地區的住宅形式迥然不同,它最大的特點是保持了我國唐代以前的許多居住方式…
對於朝鮮民族來說,冷麵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麵即清涼馥鬱,又香甜新鮮。人們不僅在炎熱的夏天喜歡吃冷麵,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歡吃。吃冷麵還有一個意義: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麵會「長命百歲,命大福大」。
無論什麼類型的朝鮮族傳統民居,只要走進房屋,第一個感覺就是有很大的一個炕。炕是朝鮮族人在室內的主要活動空間,有的炕上親友們在圍桌對飲,有的炕上婦女們在做針線活計,還有的炕上孩子們在玩耍。炕大,散熱面積就大,屋內到了冬天就會顯得特別暖和。
在延邊地區朝鮮族房屋內的灶坑更是別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於地面,上部還有蓋板,而蓋板和鍋臺、炕面形成了一個平面。據說,這種灶坑是既好燒、又衛生。
尤其是地窖辣白菜基地,堪稱「中國辣白菜第一窖」,它完全顛覆遊客對傳統「地窖」的印象,精美程度超乎想像。遊客在這裡可看美景、品美食、住民宅、賞歌舞,親身參與體驗朝鮮族民俗文化活動。
這裡的飲食也保留了朝鮮族飲食文化特色,他們以喜食辣椒聞名,最常見的泡菜很有特色,據說有上百個品種。如果你喜歡,可以去居民家裡體驗一下泡菜製作的樂趣,回家的時候也也別了帶上些泡菜喲。
東北的朝鮮族民居建築和居住文化是與生活環境、日常勞作和生活習慣密不可分的,也是在民族文明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民族。
可以說,金達萊村是整個延邊地區民族關係和諧融洽的一個縮影。而正是這種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氛圍促使延邊州各民族齊心協力,綜合實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