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海綜合形象展區即將揭幕,在這個體現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展區中,新聞晨報·周到製作的四條視頻,將在展區播放。視頻記錄的,是那些正在實現上海夢想的普通人的經歷,是那些對上海現在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描述。
而視頻的主題,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這正是上海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人民城市的創新實踐。
位於四川北路上的餘慶坊正在大修,六十多歲的邵素珍拎著一袋剛買的菜,小心翼翼地從腳手架底下走過。「這感覺很像我們住在寶興裡的時候,也是老小區大修。」
邵阿姨家搬離寶興裡已經半年多了,目前正租借在餘慶坊內。雖然今年3月份才搬過來,但因為老小區居民特有的親和力,邵阿姨與老伴跟周圍的鄰居已經非常熟悉了。在這裡,說一聲「寶興裡」,鄰居們都知道。一來,寶興裡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舊裡之一;二來,從去年7月份到今年,金陵東路地塊舊改項目,始終是全上海市民關注的熱點。
邵阿姨家正是金陵東路地塊舊改的動遷戶之一。她家新買的房子正在裝修,今年年底就將搬到寶山路上的新家。新居是老公房,52平米多一點,但相比之前只有15.5平米的舊居來,邵阿姨表示已經非常知足了:「這一次搬家,我們等了幾十年了,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舊改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
15.5平米,住過一家三代、四口人
雖然位於金陵東路上的黃金地段,但寶興裡小區內多數房屋建成於1916至1944年間,是典型的「老舊小」小區。人均居住面積狹小,樓梯逼仄不平,多年來各種私自搭建,使得外來者已經看不出每棟建築內部原本的樣子。而因為無法安裝下水管道等原因,這裡一半左右的居民家裡連衛生設施都沒有。上廁所,靠痰盂;洗澡,只能去小區裡簡易的收費浴室。
但寶興裡也有一個光榮的歷史:1949年12月,「寶興裡居民福利委員會」宣告成立,這是上海市第一個、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由居民自發成立的居民委員會,寶興居委從此被稱為「申城第一居委」。
邵阿姨的兒子許先銘是現任寶興居委的幹部,也是寶興裡土生土長的孩子。他介紹說,許家住在金陵東路326號,是臨街騎樓的三樓,面積只有15.5平方米,「小時候,這間房子裡住著奶奶、父母和我,一共四口人。」
許先銘上小學後,因為家裡實在沒法提供學習和休息的環境,他只能住到小學老師家裡。「我就讀的那個年級所有老師家,我都住過,一周換一家。我是吃百家飯、睡百家床長大的。」
許先銘小學快畢業的時候,父母覺得不可能讓兒子這麼寄宿下去,而他們能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向各個方向要空間。那是許家第一次向外開拓面積,這個過程也在之後幾十年間不斷進行。
寶興裡的許家舊居,保持著被主人多次「開拓出來」的痕跡,閣樓、陽臺、衛生間、廚房,都是逐漸私搭出來的。小小房間,在勤快細緻的邵阿姨操持之下,布置得乾乾淨淨,非常溫馨。房間裡的家具也帶著不同時代的特色,邵阿姨說:「都是一點點逐漸添的。有50年代的老式箱子,60年代的五鬥櫃,90年代的鋁合金門把手,沙發是帶抽屜的長凳,就是為了便於收納。買這個大立櫃的時候,因為樓梯到天花板的高度不夠,只能拆掉樓梯,把大立櫃吊上來。」
許先銘婚後在寶山路上買了房子,這才搬離寶興裡。兩年前,許先銘到寶興居委工作,從小培養起來的與老鄰居、老街坊們的關係,讓他的工作開展駕輕就熟。老房子裡只剩下老兩口,跟其他寶興裡居民一樣,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夠動遷。
「舊改的陽光照過來了,要抓住這個機會」
盼望舊改徵收,改善居住環境,是寶興裡居民的最大心願。
2019年7月9日,金陵東路地塊舊改工作啟動。這時,很多居民的心態反而不淡定了。在居民自發組織的微信群裡,各種關於舊改補償價格的消息滿天飛。因為兒子是居委幹部,父母也曾向他打聽過,是不是真的「毫無運作空間」。許先銘直接告訴父母:「徵收政策都是公開透明的,不要掙扎,越早籤越早搬越好。別人跟你說晚點籤錢會多,你不要理睬他。同時,政策上能享受到的就全部享受到,如果你能在家裡找到符合政策補貼條款的點,我全力支持,但多餘的舉動真的沒必要。」
有意思的是,每次跟父母討論籤約的問題時,都是許先銘的「宣講」時刻。「我們這裡的房子,都不能說是一牆之隔,而是一板之隔。我們在自己家講話稍微大聲點,樓上樓下、隔壁人家都聽得到。所以我在家跟我父母說的時候,聲音就放得很響,他們全聽得到,等於我在單方面做宣傳。而且這是一種最好的輸出方式,因為我說的時候,他們只能聽著,不像在居委會或者在小區裡,他們還有機會反駁來反駁去。」
因為許先銘一家人的影響,許家所在的樓道在整個徵詢過程中都非常安靜,沒有出現所謂的「問題戶」。許先銘經常這麼說:「我父母作為被徵收戶,我就告訴他們,舊改的陽光照進來了,肯定要把握住這個機會,錯過真的會遺憾一輩子。而我自己作為居委幹部,我們居委會的工作,就是確保政府的陽光政策,灑到每個居民身上。」
在不到半年時間裡,金陵東路地塊舊改項目接連創造了黃浦區舊改居民參與度、大體量舊改項目一輪徵詢贊成率、二輪徵詢首日籤約率、二輪徵詢居民籤約速度、搬遷率等「五個第一」的記錄,最終實現了大規模地塊的「零強遷」。
「通過舊改發財是不可能的,但改善是確確實實的」
隨著舊改的進展,邵阿姨和老伴決定先租房子過渡一下,再慢慢挑選合適的房子。按原計劃,他們應該是今年2月份搬到餘慶坊暫住的,沒想到疫情突如其來,直到3月份才搬好家。
許家在餘慶坊租的房子在1樓,比之前的房子寬敞很多。以前的老家具都沒法要了,這次搬出來的只有幾件輕便的家什,其中一件,是一臺原產地蘇聯、有上百年歷史的冰箱。「這是實實在在的冰箱,不通電的。它分上下兩層,上層放冰,下層放食物。我們現在當櫥櫃用著,不過搬新房子肯定就不帶上它了,新家的家具都已經定做好了。」
邵阿姨家新買的房子是一套52平米的老公房,最大的好處是跟兒子家在同一個小區,且兩室朝南,寬敞明亮。老兩口商量後,將其中一間大的房間隔成兩間,另一間小的做客廳用,這樣就有了兩室一廳。「從裝修到家具都是全新的,比起寶興裡的住房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
邵阿姨的老伴坦言,買這套房,基本也把動遷補償款用光了。「不過,實在是因為我們以前的住房面積太小,只能拿到這個數字的補償款,這個是沒辦法的。我們跟很多老鄰居聊起來,大家也都說,如果沒有舊改,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法離開寶興裡,都沒法住上新房,都沒法用上自己家的廚房、淋浴。就論這個,我們真的是心滿意足的,確確實實享受到了舊改帶來的好處。」
今年5月底,寶興裡居民已經全部搬離,但多年的老鄰居們還保持著聯繫。說起過去一年來舊改工作給自家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邵阿姨說:「還是許先銘一直跟我們說的那句,指望通過舊改發財,是不可能的;但通過舊改改善居住條件,那是確確實實的,沒話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