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遍地黃金的廈門,第一站便是去遊覽童年歌謠裡的寶島鼓浪嶼。站在甲板上,眺望鼓浪嶼,只見它依山傍水,簡直就是天然遊泳池,宛如仙境一般動人。心頭雀躍,聽浪濤拍岸,沒過多久我們便到達了目的地。
鼓浪嶼面積為1.8萬平方千米,有居民2萬人,以旅遊業為主。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鼓浪嶼除了必需要用的消防車、旅遊車外,基本上現代機動車,故而鼓浪嶼又叫步行島,這自有一番與眾不同的妙處。登島時,朋友婷還是個足足120斤的小胖妞,被迫隨我們轉了這許多圈之後,又重生為苗條嬌憨的108斤妙齡少女了。
島上有英、法、德、俄、日等國昔日的領事館,我們另參觀了刑場、監獄… …這些外國建築雖然是形態萬千,但它們侵略中國欺壓中國人民的本質是相同的。百年前,鼓浪嶼島民就是這樣在帝國主義的鐵蹄下被活生生抽骨扒皮,土豪列強在中國為非作歹、盛氣凌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別說六朝古都南京,就連這小小島嶼也未能倖免。
略作修整,我們來到南普陀寺,山石、建築群,神話人物,佛經秒道,令人受益。鄭成功雕塑也令人印象頗深。這是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修建的石像。塑像20米高,5米寬。鄭十分高大,他的頭正對著尚未回歸的臺灣島。這是在三百年前收回被荷蘭人佔領了三十八年的臺灣的英雄將領的無言祈盼。
蜜蜂的低吟淺唱裡,鼓浪嶼竟顯得有些忙亂,洋槐們只一陣東風的功夫就出落得如此水靈。枝葉在春風裡綠裙輕飄,芳香醉倒了陽光中翩然的蝴蝶。
三月在玲瓏的雨絲裡,楊柳含煙的長堤,柳絲依依,裁出滿河碧綠。三月在陽光下羅裳輕解,鼓浪嶼的胸脯上起伏的儘是花香鳥語。洋槐花貼滿鶯歌燕語的笑靨,莞爾一笑,照亮鼓浪嶼整個春天。
陽光、碧海、藍天、溫柔而細膩的沙灘、充滿異國情調的建築、被鮮花和藤蘿裝飾的木窗與磚牆……這裡有所有你能想到的浪漫元素,而當你迷失其中,卻又被島上某個庭院深處傳來的鋼琴聲吸引:這裡是鼓浪嶼,在幽幽的小道上行走,也是一件快活樂事。
「唰轟」從鳥的鳴叫、樹的喧譁、風的聒噪中穿梭而來的,是海浪與岸瞬間的共鳴。那被陽光親吻的波浪,在礁石上發力躍起,想要投入岸的寬大臂膀中。
「唰轟」還沒登上鼓浪嶼,遠遠地,我們就聽見了熾熱的拍岸聲。鼓浪嶼這個優雅的名字與此緊密相關。「鼓浪」之名來自於小島的西南隅海邊,有塊一人多高的巖石,長年累月受海水侵蝕,中間形成一個豎洞,每逢漲潮時,波濤撞擊著巖石,聽說會發出如鼓的浪聲,人們稱它為「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
在1.98億年前,鼓浪嶼曾經是一片燕山晚期形成的中粒花崗巖,千萬年來地殼的運動和風化侵蝕才讓它顯露於地表。經過水和沙的衝刷溶蝕,小島周邊便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柱。「鼓浪石」就是這些海蝕地貌的經典之作。
從廈門乘船到鼓浪嶼,仿佛是搭上一隻小划子來到一艘大船上。踏上這艘綠樹掩映著的彩色樓船,迎面就是鋼琴碼頭,它像一座開架的鋼琴,與大海渾然一體。碼頭的設計者希望把「鋼琴之島」的第一印象帶給登上小島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