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了解了光源的類型,本文將主要介紹光型,這是攝影新手入門必學的燈光基礎知識。
燈光的位置、強度、角度不同,對主體產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主光、輔光、背景光、頭髮光、輪廓光、眼神光。下面我們將了解每一種光的作用,看看它們的光型。
主光
打光時要遵守「只有一個太陽」的原則,無論是在室內拍攝還是在室外拍攝,保證畫面中只有一個光源對主體塑形。通常來說,主光會出現在人物前方或側前方,是唯一的太陽,它的照射角度與強度影響了主體的高光與陰影位置。
如從正面打光,正面亮,兩邊黑;從側面打光,單側面亮,其餘地方黑,主光對主體起照明與塑形的作用,如果想要讓較黑的區域亮起來,那是輔光要做的事情。
在戶外拍攝時,太陽就作為主光源,即使加入閃光燈後,閃光燈的照明也壓不住太陽,無法改變主光地位,閃光燈是以輔光的角色出現,因此,只有在日落以後才能將主光變為閃光燈。
輔光
在主體正面使用第一盞主光對主體塑形後,主體未受光的區域是黑色的,相對的一側就較黑,此時就要考慮是否提亮未受光的一側,在「只有一個太陽」的原則下,輔光對暗部補光時,閃光輸出要小於主光,這樣有利於拉開反差,有層次感,不會顯得主體很平。
如果輔光照明強度大於主光強度,則輔光變為主光,所以,在增加輔光時,牢記「衝淡陰影」的原則,在側面增加輔光,強度弱於主光源。輔光不可單獨使用,只有在增加主光後才能增加輔光,沒有單獨使用輔光的用法。
例如,當主光與輔光同時存在時,關閉主光後,以輔光光源拍攝,輔光就是主光,在主光開燈後,才有輔光,因此,要明白輔光不是單獨存在的,就如主體與陪體一樣。
在戶外條件下,太陽做主光,有時拍攝的人像面部很黑,此時就可以加入輔光來衝淡臉上的陰影。
輪廓光
一般情況下,輪廓光源出現在被攝體的斜側、後方,這2個角度都是最常見的輪廓光角度。它可以讓被攝體的邊緣形成一圈明亮的輪廓線,主要用於強調主體的輪廓外形,可以突出形體美。
同時可以分離背景,尤其是主體顏色與背景顏色非常相近時,輪廓光就能令主體突出。輪廓光不同於輔光,可以單獨使用,營造剪影效果的同時表現輪廓美。
在戶外拍攝時,只有太陽角度較低時會有輪廓光效果,通常在日落逆光這一時間段內,太陽光照射角度較低,會令人物輪廓出現金色的光芒。
頭髮光
頭髮光類似於一種有限區域內的背光,是從側面或後面的上方斜射下來在人物頭髮上的一種光源。頭髮光是為了讓黑色的頭髮看上去更有光澤,可以讓人物表現得更立體,也是出於與背景分離與營造輪廓的目的,所以,頭髮光又被稱為「分離光」。
這種光是對人物點綴的一種光源,具有隔離背景與提升美感的效果,在拍攝女性時往往要留意人物的頭髮,增加頭髮光可以提升人物的精神和氣色。
在戶外拍攝時,同樣在逆光和側逆光的環境下會出現頭髮光,形成金色的輪廓,非常漂亮。
眼神光
一個人有沒有精神,從他的眼睛就能判斷出來,攝影同樣如此。
眼神光與頭髮光類似,都是點綴人物的效果光,光源要在人物眼前近水平的位置,眼神光的「白點」就會出現,通常以矩形、圓形、環形展示,眼神光的數量取決於人物面前光源的數量。
眼神光的運用並不是攝影的專利,在許多漫畫中就有眼神光的運用,漫畫人物是死物,但加入眼神光後可以表現人物情緒,增加活性。
在室內拍攝人像時,人物的眼神光基本上都是主光與輔光,但也有額外增加光源對眼睛補光的操作。
在戶外拍攝時,許多人都忽略了眼神光的運用,尤其是在中午拍攝時,光線雖然經地面反射照亮了面部,但由於太陽沒有出現在人物眼睛前方,沒有很強的亮點,所以,人物沒有眼神光,人物看起來也沒有精神,想增加眼神光只要打開閃光燈即可,也就是增加輔光就能營造眼神光。
背景光
背景光是指光源照射在背景上的光源,可以隔離人物與背景,也可以打出漸變等效果提升美感,起裝飾作用。
例如,許多電商賣家自己拍攝產品照,拍攝白背景產品圖不夠白,也不知道是什麼問題,其實只要對背景打光就能讓背景變的更白,免去後期步驟。
在證件照中也常見背景光的運用。如當下非常流行的完美證件照,藍底證件照有兩種拍攝方法。一種是純色藍底,另一種是漸變藍底。漸變藍底證件照就是使用「斜口罩」對背景打光,讓人物背後的藍色背景由白色漸變至藍色,效果很好看,讓人物顯得年輕。
背景光是一種隔離背景的光源,在表現特殊效果時也能用到,在戶外拍攝一般用不到,除非能找到適合的牆壁做背景。
以上6種光型是基礎光型,可以相互組合,打出更高級的光源,在後面的課程中將帶來進階內容,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點擊關注或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