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先說一個陳年的段子。
說的是,在拳王阿里最巔峰的年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記者信誓旦旦地對外界揚言,自己能夠光明正大地擊敗拳王。有人問他為什麼,記者說,因為我要和拳王比的不是拳擊,而是下棋。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段子,是因為,沒有人會相信拳王會無聊到真去和記者比下棋,而記者的本意,也並非真要和拳王比試,不過是蹭拳王的熱度,通過「抖機靈」的方式為自己博關注、賺名聲。
在那個年代,拳王還是拳王,記者還是記者,只有機靈的段子廣為流傳。
可是,或許,我們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有沒有一種可能,有一天,拳王會被逼著心甘情願放下身段,放下自己的專長,在自己完全不擅長的領域,認認真真地和名不見經傳的記者比試?
誰能想到,這一天,在2020年4月24日,以另外一種形式真實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24日晚8點,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抖音開始了她的直播帶貨首秀。用網友們的話來說,董小姐的這次直播首秀,翻車了。
董小姐突然而意外地殺入直播帶貨引發巨大關注,因為網絡卡頓而引發吐槽,整場直播過程中缺乏直接賣貨的欲望而偏重於企業的宣傳和介紹被指不專業、不了解直播帶貨的遊戲規則,董事長親自上陣直播帶貨「成績慘澹」被指成效不如網紅。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明白我們前面先說段子的意思了。
在國內大家電領域,董小姐的名望地位,不亞於拳擊界的拳王阿里,而段子裡「名不見經傳的記者」,更像是如今的網紅帶貨主播們的鼻祖。
這一次,網紅們甚至沒有像記者那般主動吆喝,「拳王阿里」竟然西裝革履、精心準備,親自下場和他們一較高低。
網紅們受寵若驚,觀眾們好奇心爆棚,關注度上來了,流量也不期而至。
誰料想,一個回合下來,果不其然,「拳王」打拳的水平的確是一流,下棋的段位卻連平均水準都沒有達到。
可以想見,直播鏡頭之外,網紅們一個個得意地笑了,這場比試,換我我也能贏。觀眾們一個個失望地走了,太「菜」了,沒看頭。
「拳王阿里」能不能參加自己完全不擅長的下棋比賽?
當然能,這是拳王的個人自由。
但是,身居高位的拳王,參賽之前,必定要三思而後行。搞清楚自己參賽的目的是什麼,自己的水平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搞砸了會出現什麼後果。
「籃球之神」麥可-喬丹也曾經參加過自己並不擅長的全明星三分大賽,並且在全世界的關注下,投出了5分的全明星三分大賽歷史最低分。這個歷史最差紀錄,直到今天,整整30年,都沒有被後人打破。這次參賽,也成為喬丹職業生涯最不堪回首的「汙點」之一。
所幸的是,除了時不時被翻出來「群嘲」外,喬丹的名譽和地位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他只不過是用實踐證明了比賽中能投三分的球員不一定都適合三分大賽,籃球之神也不例外。
喬丹當然也可以在三分球上下一番苦功,用奪冠一雪前恥,只不過,對於他來說,「雪恥」的成本太高太高。所以,那次的尷尬之後,喬丹再也沒有踏足全明星三分大賽,權當是「打落門牙和血吞」。
董小姐和喬丹的不同之處在於,喬丹屬於玩票性質,輸了,咱認了,不玩了;董小姐卻是認真的,輸了,認了,未來可能心裡留著淚還得笑著繼續玩。
今年,受疫情影響,一季度銷售行業整體下行。線上銷售成了企業銷售最主要的渠道,企業老闆、高層紛紛親自出面,下場直播帶貨。
道理不難理解。相比於普通員工,老闆、高層的身份標籤,天然具有更大的流量優勢。對於銷售行業來說,時不我待,沒有時間慢慢培養自己的「網紅」,老闆、高層出手無異於一條「救市」的捷徑。
董小姐不過是千千萬萬參與直播的老闆、高層中的一個。只不過,董小姐,是銷售行業的「頂流」罷了。
「頂流」尚且如此,其他籍籍無名的老闆、高層的處境,更可見一斑。
在董小姐直播首秀的同時,隔壁直播間羅永浩也在嫻熟地帶貨。
在羅永浩身上,「老闆」的身份固然更加吸引眼球,但是,當他踏入直播帶貨的那一刻起,本質上,他已經徹徹底底將自己改造成一個地道的「帶貨主播」。
羅主播和李佳琪們,沒有本質的區別。甚至,不敢說在直播帶貨領域做得比李佳琪們更好。
羅主播和李佳琪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在跨界的過程中自帶粉絲,仍有一部分擁躉,甚至在之前完全不關注直播帶貨,因為羅主播的個人魅力跟了過來。
這些人中,有的會一如既往地支持,有的則失望離開。
作為一名主播,他們很清楚,在直播帶貨的領域,老粉、鐵粉並不是他要關注的重點,重點是能否藉此吸引到這個領域裡那些天生願意買單的「新客」。這些人,才是他們成功跨界後新的「衣食父母」。
面對困境,作為龍頭的格力主動求變,思路和方向沒有錯,跨界直播帶貨分一杯羹也是大勢所趨,只不過,在下場參賽前,他們似乎忘了最重要的一點:放下身段。
當別人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的時候,你還在瞻前顧後、負重前行。這比賽,從鳴槍的那一刻起,就拉開了差距。
強龍難壓地頭蛇。想跨界發展,先認清現實。
2020年,或許,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拳王阿里」們轉戰棋壇,直到習以為常、不以為怪。同樣的,過去偏小眾的「棋壇」越來越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飛出一個又一個明星、大神。
機遇與挑戰並存。正應了《老子》裡的那句至理名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