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重慶12月21日電 雜草叢生的苦竹溪變為白鷺棲息地、坑坑窪窪的廢棄礦坑成為溼地公園、規劃商業用地的廣陽島被打造為「長江風景眼」……
近年來,重慶南岸區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狠抓生態環境修復,積極譜寫南岸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12月21日,「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五周年」行進式採訪報導啟動儀式在重慶南岸區廣陽島舉行。重慶南岸區在推動生態空間與城市環境融合、公園形態和山地形態共生、休閒體驗與審美感知統一、生態保護和民生保障協調方面發揮著積極示範作用。
關礦山 建公園
重慶因山築城,因水養城,具有大山、大江、大城的空間格局,是世界聞名的山水城市。在兩江交匯、山水一體、人文薈萃的美麗重慶畫卷中,山是重慶城市的骨架,縉雲、中梁、銅鑼、明月「四山」縱貫南北,與城市相融,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獨特形態。
南山作為「四山」與城市關係最密切的重要山體,自古就是百姓遊憩、文人賞玩、宗教靜修之地。隨著城市空間不斷拓展,南山逐步從郊野步入城中,隨之而來的則是城市無序擴展過程中對南山生態環境的破壞,南山失去了昔日引以為傲的生態環境。
「1983年,這裡開辦採石場,幾年間這裡一片荒蕪,環境被破壞,場內遍布礫石,植被無法生長,滿目瘡痍。」重慶南岸區南山街道泉山村石梯坡55歲村民佘左華說到,2017年後,政府啟動了南山閉礦區生態修復,隨後開始對南山片區的公路、步道、水質等進行綜合治理。
南山生態保護和發展中心副主任鄭緒介紹到,自2018年全面修復以來,已完成閉礦區生態修復面積約62.9公頃,栽種桂花、香樟、櫻花、四季楊等20000餘株,初步形成近1000畝的礦坑公園。如今,在這片綠色風景地,佘左華開起了一家心合園農家樂,辦起了垂釣中心,生活越來越好。
南岸區堅持將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打造南山城市山地公園的首要任務,突出優化南山生態空間、生態資源和生態功能,永續保持「綠在南山」,提升南山「城市綠肺」的生態價值。把南山城市山地公園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地標,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綠色名片。
提水質 修棧道
苦竹溪又名長生河,為長江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巴南區鹿角場,由南向北縱貫江南新城,在廣陽灣匯入長江,流域全長29公裡。「從前這裡的河水很髒,一到夏季蚊蟲很多,整個河面都是綠色的浮萍。」重慶市南岸區城市管理局副局長蒲波說到,實施苦竹溪環境綜合整治後,通過智慧河谷平臺能夠實時完成對水質的監測,水質和環境有了提升,這裡也變成了白鷺和水鴨子的棲息地。
苦竹溪項目整治,注重親近水體,在「岸是岸,水是水」的原則下,做到親水便民。通過增設濱河二級園路、棧道及觀景平臺、人行過河設施,增強了親水的互動性和可達性。同時,相關部門還在沿河修建停車場、公廁等便民設施,為市民遊憩苦竹溪提供便利。
據悉,現階段,項目已建成一、二級園路9 公裡,親水棧道2公裡,觀景平臺2300㎡,人行過河設施3處,增建設停車位49個,公共衛生間3處等設施,整治完成後,苦竹溪濱水遊憩園區面積將提升233%。
苦竹溪環境綜合整治是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要求的具體舉措,項目現已納入重慶市首批「清水綠岸」治理提升項目和重慶市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複試點項目,整治河道共計29公裡,整治面積331公頃,包含水環境治理、防洪水利、園林綠化、市政公用及智慧河谷等建設內容,總投資25.08億元。
停開發 護生態
冬日的廣陽島,霧氣籠罩,田間有人在忙碌,不遠處傳來清脆的鳥叫聲,一片田園鄉村之景。眼前的廣陽島不像是一個公園,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生態島。
作為長江上遊第一大島,廣陽島佇立於長江的懷抱中,本應被綠水青山環繞,卻因商業用地的規劃一度被破壞。
2006年,廣陽島被列為重點開發對象,島上居民開始逐步遷出,寧靜的小島步入統一「大開發」階段。當一輛輛大貨車從廣陽島大橋駛入,工程建設的喧囂與灰層開始籠罩著廣陽島。山體被挖開、農田機理被破壞、原生林開始退化……「那段時間,島上全是大貨車,聽說都是來修高端別墅、高級酒店的。」從廣陽島搬出去的趙翔軍回憶到。
2019年5月,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建設領導小組成立,正式拉開了廣陽島示範建設的序幕。不到三年時間,廣陽島生態修復和全島環境整治工作進展順利,12公裡的順時針環島生態體驗線路和西島頭、生態修復綜合示範地、中部山頂平臺、運動場東側、東島頭、廣陽營等6個生態體驗點完成修復和治理,那個記憶中的廣陽島又回來了
廣陽島片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黨委書記王嶽表示,按照規定,廣陽島上98%的區域將不作開發,這看似有了綠水青山卻沒有金山銀山,事實上一方面為後人留下綠水青山,就是在大地上存下「綠色銀行」,本身就是財富;另一方面,廣陽島實現了生態保護,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區域帶動使得綠水青山轉化為了金山銀山。
今年3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將廣陽島片區建設成為廣陽島智創生態城,向著中國第一個生態之城、智慧之城、創新之城、未來之城的目標努力。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宏 通訊員馬旭睿)
[ 責編:王宏澤 ]